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带大军击败廓尔喀的福康安,受到乾隆皇帝的专宠之甚,几乎是乾隆晚年朝堂上唯一一个可以翻白眼给和珅看的人,也是乾隆——嘉庆年间朝廷的灭火队,甚至受封郡王,恩宠已极。其实,这倒不是福康安一人的实力超群,我们在此小小分析一下福康安的豪华世家,也看看他所在的满洲富察家族在清代驻藏的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高祖父:哈什屯曾祖父:米思翰祖父的兄弟:马齐,康熙朝和张廷  相似文献   

2.
正8月24日,电影《驻藏大臣》在拉萨市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举行开机暨新闻发布会。电影《驻藏大臣》是一部反映清朝中央政府派军抗击外敌侵略,加强对西藏地方管辖,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历史题材电影。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六世班禅的异母兄弟沙玛尔巴勾结廓尔喀入侵西藏,乾隆派福康安、和琳二人率藏、汉、满、蒙等各民族军队赴藏,联合抗击廓尔喀侵略者,巩固了驻藏大臣制度,建立了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领土主权完整。担纲影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正史及档案资料,以乾隆朝富察家族为例,对清朝重用"满洲"贵族作为边务大臣处理西藏事务进行了考察。在乾隆一朝的涉藏事务中,无论政事或是武功,多有富察家族成员参与,其中有三人担任过驻藏大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本文还试图通过乾隆皇帝重视富察家族的史实,进一步探讨其在边疆事务特别是涉藏事务中的用人原则与得失。  相似文献   

4.
我家是清代驻粤满洲八旗的后代,是正黄旗.关余庆堂”和镶白旗傅化家族的后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高祖傅松福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到粤驻防任副都统,曾外祖父傅呈垣是本世纪初的省港名医.听我家老人讲,满族是满洲的简称,满洲本作满珠,汉语即妙吉祥,解放后称满族.我是60年代初考入华中师大,毕业后定居武汉市.我少年时代基本上在外婆家生活,这是个大家庭,仅我们这一辈的表姐妹、表兄弟就有19人(不包括外地),很是热闹,尤其是过年、过节更是欢乐不已.  相似文献   

5.
封面故事     
正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中的驻藏大臣像,有完整的清代高级官员的官服、朝珠等,年富力强,颇有武将之风,头顶则是有民族特色的藏式雕花柱头,展现出驻藏大臣制度的特点——清帝国驻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臣。背景中无人的庄严宝座,来自故宫太和殿。驻藏大臣由清帝国权力中枢设立,其制度的变化,大臣的任命,宗教、征战、外交,都通过漫长的进藏路与北京的皇宫息息相关。驻藏大臣就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从“拉萨痘碑”看驻藏大臣的历史作用扎西次仁发表在《西藏民俗》2001年第二期上的文章研究了“拉萨痘碑”。文章说,“拉萨痘碑”位于大昭寺正门前, 为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和琳竖立,碑高3.3米,宽1.2米,碑额刻有二龙,身尾相绞,龙头相对,含珠嬉戏,极其生动,碑身竖刻汉字。立碑缘由是和琳在任期间,西藏发生空前的天花病(出痘疹)传染极广,死亡人数众多,尤其在拉萨地区,人们并不知道此病能够治愈,对此极其恐惧,并按照当地的风俗,凡是有染痘疹者,皆驱至旷野岩洞或山溪水边,任其风…  相似文献   

7.
和琳(1753—1796),字希斋,纽祜禄氏,隶满洲正红旗,权臣和珅之弟。和琳由笔帖式累迁湖广道御史,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四川总督等职。后被封为一等宣勇伯,加太子太保。嘉庆元年八月卒,晋赠一等公,谥“忠壮”。 从和琳的的地位来看,是够显赫的了,由一笔帖式最终升为一等宣勇公,不能不说与其兄当权有着某种联系。乾隆五十四年(1789),和琳为吏部给事中,他弹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为一等嘉勇公、两广总督福康安用湖广粮船私带木材、并鞫得福康安索购木材书信、由是福康  相似文献   

8.
清朝前期驻藏大臣权限的变化是随着西藏地方形势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雍正时期,驻藏大臣只是监管藏政。乾隆时期,随着国力不断强盛,驻藏大臣总揽了西藏地方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司法、外交等一切重要政事权力,从而使其权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黄澄 《黑龙江史志》2010,(20):21-22
<正>京旗移驻,始自乾隆初年的京都满洲八旗移民,从筹划到实施,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前后近百年,是有清一代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当时,调拨京都(今北京)闲散旗人去拉林、阿勒楚喀、双城堡(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部的五常市、阿城区、双城市),  相似文献   

10.
张作霖轶事     
张作霖(1875—1928年),奉系大军阀,辽宁人,土匪出身。1916年任奉天督军兼省长,驻北平时杀害李大钊;1928年与蒋介石斗败退回东北,不甘受日本人长期利用,于同年6月4日被日本人炸死于沈阳。下面奉上几则轶闻。大办“赛珍会”显现经济头脑1918年的东北,称满洲政府。在这一年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萧洛  次仁多吉 《西藏人文地理》2016,(4):111+110+112-119
正纵观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尤以清代最为紧密。架起他们之间联系的桥梁,便是清朝政府在西藏设立的驻藏大臣衙门制度。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至宣统三年(1911年)告终,历时185年,上百名驻藏大臣进藏总理西藏事务。若审视驻藏大臣,可谓贤愚各异、臧否互见。其中既有忠肝义胆、英勇捐躯的傅清、拉布敦、凤全,也有体恤民生、政绩卓著的松筠、和宁、和琳,更有力挽危亡、锐意革新的赵尔丰、联豫、文硕、张荫棠等人。当然,其中也有庸碌无为、贪图享乐、苟且度日之辈。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叶 ,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和军事防御 ,乾隆二十七年 ( 1 76 2 ) ,清政府决定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 ,在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全疆各地 ,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为了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 ,清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戍边移民 ,从 1 8世纪 6 0年代开始 ,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移驻伊犁 ,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 ,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满洲兵驻惠远、惠宁两城 ,锡伯、索伦、察…  相似文献   

13.
1日北满洲俄兵全部撤退。1日南满洲日兵撤去十五、十六两师团。3日道清铁路通车。3日岑春煊调任四川总督、锡良为云贵总督。3日前驻藏大臣有泰因私吞兵饷,被革职查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六份满文档案为核心史料,辅以乾隆朝宫中档、实录等档案文献,考察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离驻汉军旗人的安置、江宁蒙古旗人移驻京口以及汉军出缺与新疆驻防关系等,揭示京口汉军出旗拨补的推动力为伊犁驻防兵力调配,从而成为全国军事部署调整中的一环,同时使旗人生计这一久悬的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为扭转满人日渐荒废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渐染汉习的局面,乾隆皇帝于紫禁城箭亭树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向八旗臣仆阐发维护满洲旧制的重要性,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满人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乾隆对满洲旧制的重视,客观上较为有效地维持了满洲的民族特色,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满人的独立性,强化满族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译者注:本文作者安德列·梅福季耶维奇·列多夫斯基现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42-1952年任苏联驻华使馆一秘和常驻北京、沈阳总领事(一说曾任苏联驻中华民国政府特命全权大使),1958—1959年任苏联驻美国大使馆参赞,1959—1966年任苏联驻缅甸大使。曾是前苏联资深的高级外交官。目前,俄罗斯虽然已经将原苏共中央的部分档案(即现在存藏于“俄罗斯现代史料研究与保管中心”的档案)向国内外开放,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重要档案处于封存状态,《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就属于这一类。只有为数极少的科学院院士和学者享有查阅和…  相似文献   

17.
清中叶八旗文坛上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这就是铁保。 铁保字冶亭,号梅庵,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有传。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卒于道光四年(1824)。父诚泰,字淳斋,官直隶泰宁镇总兵。弟玉保,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兵部侍郎。妻莹川,满洲宁古塔氏。侧室马氏。有子二,长瑞元,次瑞恩。  相似文献   

18.
<西藏志>成书于清雍正末乾隆初,是清代西藏地区首部通志类志书.此志部分内容反映了清初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权的关系,尤其是对确立之初的驻藏大臣制度做了有价值的记载.本文根据这些记载,并结合对其他史籍文献的分析,对驻藏大臣制度的确立时间、确立之初驻藏大臣的职责与任务及驻藏大臣的职权范围与颇罗鼐职权范围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巴勒布与廓尔喀乾隆五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1788年8月28日).正在承德避暑山庄消暑度夏的乾隆皇帝忽然接到了来自两万里以外的喜马拉雅山区的紧急军情文报、据驻藏大臣庆林、雅满泰奏称:一个名叫巴勒布的小国发兵跨越喜马拉雅山,进攻西藏,藏兵人少力弱,不能抵御。六月下旬,巴勒布已攻占西藏的边境城寨聂拉木、济咙、宗喀。这一不祥的消息传到承德,已在入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以后,从当时交通传递的条件而言,已是十分快捷的了。远方边境的突发事件使七十八岁的乾隆皇帝十分烦闷。这些年正是多事之秋,前年(乾隆五十一年)…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去年岁末由中华书局付梓的《满文老档》汉译本是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乾隆朝四十年的满文重抄本,俗称“大黄绫本”。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所能见到的《满文老档》,是日本人在本世纪初从沈阳故宫崇谟阁复制的乾隆四十三年的重抄本,俗称“小黄绫本”。它们的原始底本目前庋藏于台湾,1969年9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曾将其影印装祯十大册公诸于世,并名之曰:《旧满洲档》。那么大小黄绫本有何区别?北京大内的重抄本与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