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工 《收藏家》2004,(11):23-26
清代中期以前,大致在18世纪,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时期。唐宋绘画的气势雄健,元代绘画的淡雅荒疏,明代绘画的文人逸致,到明末清初“四僧”、“四王”的变古与复古,古典中国画至此基本终结。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画的起点是19世纪后期的海派,这从时间上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合拍的。但作为海派先导的活动于18世纪的“扬州八怪”,从作品风貌来看也完全可以纳入近代中国画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期,上海繁华的商业、活跃的文化、国际交往的频繁以及艺术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批画家聚集于此。这些画家在时代的感召下,力倡一种刚健雄强的画风,反对陈陈相因的僵化之风,在对中国文人绘画传统的创变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也融合市民化的审美情趣,形成了面貌一新、雅俗共赏的“海派绘画”风格。任伯年正是海派绘画早期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海派”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初近百年内在上海兴起的绘画流派。在以往诸多“海派”专题研究中,由于对“海派”含义理解的不同,在“海派”一词的解释上也产生了歧义,并由此引出对该派画家成员、创作活动、艺术风格的不同诠释和介绍。有的将“海派”视为地域性的画家群体而非风格相近的绘画流派,如劳继雄、徐伟达在《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流派》一文中论述:“统称近代上海地区的绘画为一个‘海派’,这只是指作者的流寓与同乡关系,并不能指各种画派,即使各种画派中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也只能是时  相似文献   

4.
海上画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海派画家活跃于社会活动中,周旋于商贾之间,创作题材丰富,在商贾非纯文人传统的审美观的引导下,"海派"在传统画基础上,形成了更具灵活创意和富时代感的艺术风格。本文介绍浙江湖州籍海派画家王一亭其人及湖州博物馆馆藏的王一亭作品赏析。  相似文献   

5.
木子 《收藏家》2020,(1):3-3
海派,一个非常惹人瞩目的画家稱体,在最近几年的书画市场上,海派书画无疑是最活跃的一部分。19世纪中叶,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日益走向没落,而上海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商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出现新的绘画市场,吸引江浙一带的画家汇聚上海,逐步形成了海派画家群体。事实上,自诞生伊始,海派一直就在争议中前行。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画欣赏和创作的角度,谈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中国笔墨文化等等,说明中国画是淡泊,养生,向善的艺术。强调“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陈珵 《收藏家》2020,(1):15-20
从19世纪上海开埠,到20世纪中期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摩登都市”,期间百余年,形成了纷繁多姿的海上画坛。女性画家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中画出绚丽的一笔,成为海派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女性画家中以吴青霞最具传奇特色,她的一生实际上是海上画坛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论海派 (下)     
四、海派绘画之商业性上海作为近代远东最大的国际商业都会,繁华而至于畸形发展,也同样为“橐笔来游”的书画家提供了很大的商机。画家为了市场而不得不卖画,同时,市场以其需求也造就了不同的画家。事实上,各省书画家之来上海,目的是为了“避难海上”,同时也是为了谋生卖画、这已不是什么秘密。1876年《沪游杂记》卷二(葛元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17,(9)
<正>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海派作品总计有200多幅,而且这些作品都是名家所作。今年初夏在师善斋和协中斋举办了"海纳百川——沈阳故宫院藏海派作品展",精选了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部分"海派"名家绘画作品,既有"海上四任"的任颐、任熏等,也有"海派四杰"中的吴昌硕等,还有海派先驱人物赵之谦以及近现代画家之黄宾虹、张大千等,可谓名家济济。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派名家的艺术风格,更能了解到海派画家对近现代中国画的深刻影响。100年来,海派  相似文献   

10.
元代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尽管历时仅近百年,但它却在继承唐、五代、两宋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绘画的兴起。元代绘画重笔墨情趣,突出作品的文学性,着重体现诗、书、画的进一步结合,是中国画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以竹石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大批专擅表现竹石题材的画家的出现,也是元代文人绘画大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点。 元代画竹名家甚众。近人郑午昌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画学全史》一书中记述云:“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02,(8):62-62
“上海敬华200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于6月23日落槌,四个专场共成交5010万元,成交率77.49%,其中“海派书画艺术”专场98件拍品无一流标,创下近年来艺术品拍卖成交率的新纪录。海上画派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画派之一,历今已150年。过去人们对海派绘画的评价不多,认为其商业化倾向较重。在文化品格上不够纯粹。但近年来,人们对海派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异。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海派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海派绘  相似文献   

12.
国岩红 《东方收藏》2020,(4):110-112
本文通过对晚清海派大家任伯年从艺经历和艺术风格的研究与探析,揭示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任伯年(1840—1895),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任伯年是晚清时期著名花鸟和人物画家,与吴昌硕、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是“中国画坛近代六十名家”之一。任伯年是一位天资聪颖、才气横溢的绘画高手,对花鸟、人物、山水、鱼虫、翎毛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广州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早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口岸。有不少游学海外归来的画家聚集在这里,他们大胆融合西洋画法,革新国画,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风,称为“岭南画派”。偏居广东的岭南画家虽然人数上不足与“海派”、“京派”相匹敌,但他们以“折衷中外,融合古今”为宗旨,在提倡革新中国画和推动新艺术运动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尽管人们对岭南派褒贬不一,但它毕竟以崭新的面貌雄立于中国画坛,以它独具神采的风格给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海派”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原为“海派”开创者的赵之谦属不属该派却成了问题。有人认为,赵之谦不是寓沪画家,极少到过上海,与“海派”名家直接交往也不多,其画风主要融入书法、篆刻之法,与典型“海派”画家的师承、画风、格调亦大相径庭。因此,他不属“海派”,而是另创了“金石派”。本文从“海派”属于地域文化类型的流派概念出发,对上述三方面疑点进行论析,最终认为赵之谦还应属于“海派”,只是他为“派中之派”的“金石派”之代表画家。  相似文献   

15.
正近代海派绘画的勃兴,有着多重多样多种的原因。海派绘画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和进步,追根溯源,与晚明时期崛起的徐渭、陈洪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明是海派绘画的奠基时代,徐渭、陈洪绶是海派绘画的奠基人。徐渭、陈洪绶的画风奠定了近代海派绘画的基调。尽管徐渭、陈洪绶在近代高歌猛进,但晚明画坛真正呼风唤雨的主角、大腕,无疑是倡导"南北宗论"的董其昌。  相似文献   

16.
北京金仕德     
《收藏家》2004,(8)
北京金仕德2004年夏季中国书画拍卖会于8月20—22日在北京宝辰饭店三层宴会厅举行,推出拍品700余幅,包括:京派绘画、海派绘画、近三百年书法及中国扇面等几个专场。京派绘画有溥忻的溪山深隐,此幅作品以纯水墨的形式,把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表现的淋漓尽得,与嘉德大拍的于非厂的墨笔水仙有异曲同工之效,可谓雪斋先生一生中不多的精品。此外还有金城、金章、陈缘督、吴镜汀、陈半丁等诸位北派画家组成的80余幅作品共同展出。海派绘画近年来一直成为拍卖场上骄子,吴昌硕先生的桃花横披,虽笔墨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嘉兴府艺术家辈出,有史家甚至称之为所谓"嘉兴画派",认为它对后来的海派起到了重要影响。方薰并非这一派中的杰出艺术家,但他却生活在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他的艺术承接了17、18世纪正统工细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19世纪后半叶上海艺术形式创新的前奏,从这个角度看,北京故宫所保存的5幅方薰的画作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方薰生平并结合其作品,认为浙北知识精英阶层的生活品位与艺术需求同画家的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方薰个案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找到认知18世纪苏杭文人圈的捷径。此外,作者还指出,每个艺术中心都拥有它相对独特的文化,我们不应以偏概全地认为乾隆朝的宫廷以及扬州一带是18世纪所有中国画的原产地。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05,(11)
中国美术在20世纪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封闭向开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吴冠中先生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吴冠中是我国20世纪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点,坚韧不拨地实践着 “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源于生活,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要求, 具有高超的文化品格,充分体现了他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他的创新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为 中国…  相似文献   

19.
高虹 《收藏家》2008,(6):75-80
京派与海派曾发生过激烈之争,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过《“京派”与“海派”》一文。他认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以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当时对“京派”及“海派”的议论,会觉得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20.
海派绘画,又称海上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画派为名,但是并非传统意义上风格统一,传承有序的流派,而是多元、流动、变易不居的无派之派;它以地域为界,但是它的画家群体中,寓居上海的外地画家人数远超本埠,尤以浙江地区的画家数量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显著,赵之谦、蒲华、吴昌硕、“三任”等皆为浙江人,其中亦有相当数量来自宁波的甬籍海派画家。宁波与上海,同属吴越文化圈,又都为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两地之间关系分外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