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他以伟大战略家的眼光,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问题来对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邓小平教育理论。一、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始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来考虑教育的战略地位问题。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  相似文献   

2.
从1975年到1989年,邓小平曾长时间参与和主持中央军委领导工作。在这一时期,他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从整顿军队入手,指导人民解放军拨乱反正,实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使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探索,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柳丽 《攀登》2014,33(5):35-39
邓小平被西方媒体誉为"新中国的梦想家",这位"梦想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他为中国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集中体现为: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信仰,为中国梦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实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方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提供了战略基础;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成功实施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计划,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梳理邓小平对中国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不仅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梦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梦与世界梦接轨的伟大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宁 《攀登》2001,20(4):27-30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寻找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探索中,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不断求实,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然而,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思想认识有所不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途径、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民主是社会主史的题中乏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不可分.1979年3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深刻论断,为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民主目标.邓小平一贯强调,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把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键所在,为现代化的实现探寻了民主化道路.他还指出,发扬民主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民主支持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张丽萍 《攀登》2006,25(4):12-14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决定着农业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地要对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做出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考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还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毛泽东、周恩来等曾为此提出了战略发展设想。但由于实践和历史的原因,他们没有来得及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科学定位。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并通过认真的国际对比,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战略发展进程作出了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寻找到一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而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寻找到一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而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设计师,他运用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战略和策略问题,本文着重谈谈邓小平对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学说的杰出运用与发展。一、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  相似文献   

1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创造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救国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虽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已经制定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叶险明 《史学月刊》2001,20(4):16-25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夺取全国胜利,主要有三个相互联系方面的原因:1.把对社会结构的彻底改造任务与争取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终实现了现代化政治领导权力的转变;2.能够按照其制定的彻底改造社会结构的纲领和路线,脚踏实地地深人到农村变革中去,从而为进一步在整体上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3.把传统(民族性)和现代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柱。这说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符合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也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决策,是贯彻邓小平“部分先富带后富”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基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正确选择。其基本内涵,不仅是沿海地区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且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要率先发展起来,影响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新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开放的有机结合,不仅开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探索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目标上变工业化为四个现代化,开始摆脱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的影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决策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兴旺起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与时俱进,使第二步目标提前实现并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邓小平设想的50年发展的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以来的历史还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假设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如何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中国人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有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接受;在中国,革命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前提,社会主义与工业化是同时展开的;在当今形势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依然是我们开展各项事业的基本路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相混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7.
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向国外派遣大量专家和顾问 ,是冷战时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别现象。本文以大量中国地方档案和俄国解密档案及当事人回忆为依据 ,讨论了 2 0世纪 5 0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基本状况。作者认为 ,1 0年之间约 2万名苏联专家来华 ,完全是中国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中苏双方对短时间内大量专家来华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和严格的管理 ;1 95 4— 1 95 6年是专家来华的高潮 ,受波兰事件影响 ,从 1 95 7年双方加强对专家来华的控制 ;1 95 7— 1 96 0年中国实行少而精的原则 ,特别要求增加国防新技术专家 ,但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专家工作停顿。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人数最多 ,时间最长 ,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 ,对探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特点 ,分析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 ,以及思考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具有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为稳定东北局势、恢复东北经济、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在国民经济的振兴、发展和调整中,特别是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在国民经济的大起大伏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关头,充分地施展了卓越的智慧和才干,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两个飞跃"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设计的伟大纲领。从对"第一个飞跃"的肯定和支持,到对"第二个飞跃"的探索和展望,邓小平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仅科学地规划了"两个飞跃"渐次实现的现实道路,而且为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交: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