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遗址旧名南山湾古城遗址,因出土"曷苏昆山谋克之印"铜官印而确定其为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遗址。笔者比较倾向于曷苏昆山谋克与曷苏馆路并无太多关联,"曷苏"也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或是曷苏馆简称。  相似文献   

2.
1987年6月29日,北安市城郊乡长青村农民李清海、王德江、孙柏林在趟地时,发现1方铜印,并主动将其送交市政府。该印印面近正方形,为6.1×6.2厘米,通高5.1厘米,印钮为梯形,高3.4厘米。印文为九叠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图一);印侧分别刻有:“系蒲与猛安下”(图二,右)和“曷苏昆山谋克之  相似文献   

3.
"曷苏昆山谋克之印"的发现对金代蒲与路相关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曷苏昆"被视为满语,释义为"篱笆"是错误的,影响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历史信息的解读。曷苏昆,是契丹语"曷术"的同音异写,释为"铁",曷苏昆山,即是铁山,在今铁力县境内,曷苏昆山谋克之地是蒲与路的东界。  相似文献   

4.
据《北方文物》1990年第1期报道,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乡一位农民在农田里发现了1枚铜印。该印的印面为正方形,印文为九叠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印侧镌有“系蒲与猛安下”,背刻“大定十年七月”、“少府监造”。大定为金世宗之年号,显然该印铸于金代。然而,“曷苏昆山谋克”及“蒲与猛安”之名系属初见,查史籍无载。该印之发现,为研究金代的猛安谋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关于此猛安、谋克之地望以及相关问题,笔者颇觉有作一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河南省博物馆收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现分别介绍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一颗。1965年3月南阳县出土。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宽7.1、厚1.5、通高4.7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侧面刻"都统所听字印"(图一)。  相似文献   

6.
官印的印文、印背印侧刻文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的第一手史料。从古文字学、文献学角度考释了《金代官印》一书182、183、206三方金代谋克印模,考证三方印印文都应是"窟忒忽达葛谋克印",更正以往学者的误认误读,并根据《金史》记载,确定该谋克的路属,补证了《金史》记载猛安谋克之数。  相似文献   

7.
1987年4月中旬,云南省思茅地区澜沧县文物管理所在当地征集到清代杜文秀大理政权的一方官印。此印铜质。印面正方,边长7.9、印厚1.6厘米;圆柱形直纽高7.7厘米。印面边框宽1厘米,左方刻阳文篆书"都督之篆"4字,右方刻阳文曲形阿拉伯字,汉译为"苏莱曼"(图一)。印背纽两侧均刻阴文款,右款为"壬戌年造"4字;左款为小儿经文4字(图二)。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女真文物集粹》载有一幅谋克官印照片,所附印文残缺不全。本文订正补全了印文"也邻河拥定山谋克印",印文表明此谋克驻地为一座河畔山城。虽然现在不能初步确定也邻河拥定山谋克的驻地,但比起滨海边疆区境内的中世纪女真遗址出土的其他镌有铭文的遗物,"也邻河拥定山谋克印"的出土是大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1980年7月,江苏常州市电讯器材厂建造住房时,出土一方铜铸官印。铜印通高3.8厘米。印略呈长方形,长5.3、宽5、厚1.2厘米。板纽委角,素面无孔,高2.6、厚1.3厘米(图一)。印面阳文篆书"方山县酒税务朱记"(图二)。印背纽两侧自右至左分两行浅刻阴文楷书"崇宁三年四月少府监铸"。"方山县"历史上有二处:一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仪征县之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曰六合,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南四十余里牡丹江畔的达连河公社晨兴六队,出土一颗金代的谋克印。印面篆书“哥扎宋哥屯谋克印”,印背左右凿字两行,左作“少府监造”,右作“大定十年正月”。铜印左侧刻有楷书边款,文作“系宋哥屯谋克下”。大定为金朝第五个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十年为公元一一七○年,上距阿骨打建金五十五年,下距蒙古灭金六十四年,这是一颗金代中期的官印。金代的官印一般由尚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在黑龙江省鸡东县综合公社出土了两方金代铜印,其中“胡里改路之印”(如图)是继“蒲峪路印”发现后,又一方重要的金代路一级官印,它为研究金朝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提供了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2.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6,(7)
1974年12月,风台县粮食局建筑楼房,挖掘地基至1.2米深时,发现铜官印六颗。地基周围土色灰暗,并杂有碎瓷片、牛肋骨及宋"崇宁通宝"钱一枚。这六颗印是: 1."万户之印"一颗。长、宽各为7厘米,左侧刻"壬辰年四月日",右侧刻"万户之印",上侧刻"汤字号"(图一)。 2."汝阴县印"一颗。长、宽各为6厘米,左侧刻"汝阴县印",右侧刻"壬辰年三月日造"(图二)。 3."提控之印"一颗。长7.5、宽7.6厘  相似文献   

14.
1972年,密县平陌公社供销社杨台门市部,在收购废旧物资中获得金代铜质官印一颗。公社干部冯丙寅同志发现后,即送交密县文化馆珍藏。这颗金代铜质官印,重679克,略呈长方形,横宽7.3、竖宽7、厚1.3厘米,上置长方形梯钮,钮高2.7、中宽29、厚1.4厘米。印面阳文为九叠篆字“义军都统之印”(图一)。印的左侧阴刻正书“义军都统之印”,印背左边三字“行部造”,右边四字“天兴元年”,印钮顶端刻一“上”字(图二)。“义军都统之印”与《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127页所刊印的“义军副统之印”  相似文献   

1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近几年来在市郊附近征集到金代时期的官印八颗。这批官印均有出土地点(图一)。对研究金代末年中京洛阳的战争,是很珍贵的实物资料。(一)总领之印1981年11月,孟津县送庄公社营庄大队社员吕遂旺,在该村东地挖蓄水池时,掘得“总领之印”一颗。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厚1.4厘米,重675克。上置长方形印钮,钮高3厘米。印面阳文九叠篆字“总领之印”。印的左侧阴刻正书“总领印”。印背左边三字“总部造”,右边四字“天兴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方城县博物馆多年来收集了一批古代官印,现选介于后: 1、解县马丞印县废品仓库拣选而得。铜质瓦纽,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3、通高2厘米。阳刻,篆书(图一)。王莽改汉制,县尉为马丞。马丞、徒丞、空丞等,皆王莽时期官名。解县,春秋晋解梁城,汉置解县。故城在今山西省西南部。 2、都提控印 1961年柳河乡出土。铜质,长方形纽。印面正方形,边长6.7、通高4.2厘米。阳刻,九叠篆“都提控印”(图二)。《金史·兵志》:“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治区档案馆藏有一方清代银印。印面呈正方形,云纽。边长7.9、通高6.7厘米,重1665克。印文以满、藏两种文字作"棍噶札拉参呼图克图管辖徒众印"(图一)。印背有款,右款为汉文"棍噶札拉参呼图克图管辖徒众印"、"礼部造";左款为蒙文,内容与印文同(图二)。印两侧刻汉文款,一侧款为"同字三十号"(图三);一侧款为"同治十年正月日"(图四)。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河曲县博物馆藏有四方金代铜质官印,现分别简介如下。尚书户部之印 1985年夏出土于河曲县旧县城东南约1公里处的砖场。印正方形,边长7厘米,矩形直柄,印文为阳文九叠篆(图一)。都统之印与前印同出。印正方形,边长7厘米,矩形柄,印文为阳文九叠篆(图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咸阳市区出土了一批古代玺印,有官印、姓名私印、吉语印和单字印等。这批玺印,无论历史价值或书法篆刻价值都很重要,很有研究参考价值,兹介绍如下。 一、汉魏官印 1、伏波将军章:1981年咸阳市东三十里窑店镇出土。铜印龟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厘米,边长2.2厘米,龟昂首爬行,印面篆书阴文“伏波将军章”五字。(图一)。伏波将军之官职,始于西汉,从西汉到北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在考古调查中收集到一批古代官印。现将其中两方介绍于下。武原令印(图一)1979年夏出土于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公社。石质,黑色。边长2.3、厚1厘米。白文篆体,双面皆刻"武原令印"四字。武原,始建于高祖时,隶属分封国楚。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更楚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所辖县七:彭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