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钟书林 《文博》2008,(6):36-40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才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初名,汉代因为避刘邦讳才改成现名.针对这一说法,文章从研究汉代避讳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土的汉代文献,对照今本<诗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马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吕氏家塾读诗记>(以下简称<读诗记>)是南宋学者吕祖谦在<诗经>学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因而在<诗经>研究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近年来学者们亦对此书给予了较多关注.而<读诗记>在结构上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自卷二十六<公刘>首章之后,某些方面与之前的部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提到<樛木>一诗的主旨为"时".关于其意义,本文联系到<诗经>此篇进行了探讨.<樛木>诗的"福履"二字盖读若"蔑(伐)历",意指贵族受到关于其经历及功绩的考察与肯定.简文的"时"字应当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时遇、机遇的概念.<孔子诗论>的相关简文与<诗·樛木>篇的相互印证,对于阐释楚竹书和<诗经>相关文义都是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许志刚 《文献》2000,(1):4-17
本世纪以来,随着学术界思想理论方面的解放和西方理论的引进,<诗经>作为经学的研究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了.人们抛弃了所谓的圣人制作、圣人删削的神话,蒙在<诗经>之上的层层尘垢被全面廓清.  相似文献   

5.
由上博简<孔子诗论>所载孔子对<诗经·木瓜>的评析,我们发现周代贵族交往时互赠礼品的礼俗在春秋时期更加注重厚报、厚贿.孔子指出在贵族社交中币帛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古时已有的礼俗,并告知正确使用币帛礼物的方法,如果违背这种交往的方法,就会造成贪利争夺的恶果.孔子对<诗经·木瓜>的评析及借评<木瓜>所阐发的道理,使我们看到西周至春秋社会贵族社交礼俗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冯浩菲 《文献》2003,(1):4-8
<诗经>中的<邶>、<鄘>、<卫>三国风都作于卫并邶、鄘之后,实际上都是卫国的诗篇,但传世经本没有独标为<卫>,却分标为三个国风.这样的分类起于何时,传统的看法是始于<诗>三百篇编辑之初.到了清代,顾炎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日知录>卷三云:  相似文献   

7.
《商颂》的作者、作期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林昌 《文献》2000,(1):18-32
<诗经·商颂>现存五篇:<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这是颂扬商族祖先的祭祀歌辞,其中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  相似文献   

8.
魏源所著<诗古微>是清代<诗经>学史上阐发三家诗微言大义的一部力作.魏源重新诠释了二<南>"被文王之化"的观点,从而否定毛、郑以"后妃"、"夫人"解二<南>的迂腐之见.关于世次,魏源否定二<南>皆西周盛世乐章的说法.<诗古微>说解二<南>诗旨新颖独特,体现了二<南>的国风特色,但作为经学家固有的经学意识,魏源说诗也存在论述武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代雅言与诗乐密切相关的文化机制尚未受到充分关注.本文研究表明,唱诵传习<诗经>是周代以诗乐教育推广雅言,培养雅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诗乐体系承担传习雅言的文化职能,是根源于其在文教机制、技术能力等方面具备把握雅言语音的多种优势.探讨雅言与诗乐的关联,能够让我们比较切实的把握到<诗经>传播机制、文化功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周代诗乐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廖群 《民俗研究》2002,(4):70-76
一 采风,即采集民间歌谣,以考察民风民俗,故"采风"又常与"问俗"连称,柳亚子<<盛湖竹枝词>题辞>诗之十二即云:"采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轩异代求."采集民间歌谣而称采风,应该源于汉人的周代"采诗"说.周代所采之"诗"自应大多收在周人的诗集<诗经>中,更准确地说,是收在<诗经>中的<国风>中.而"风"即歌调,更多的是指土风歌谣,地方歌曲,所以在民间采诗便又常称"采风"了.<史记·乐书>提到:"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从"协比声律"看,"博采风俗"的"风俗"指的就是民间歌谣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1.
啸之新考     
彭印川 《文献》1998,(1):221-226
"啸",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诗经·召南·江有汜>即有"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的记载;<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条其啸矣";<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楚辞>中也有关于啸的记载,如<招魂>:"秦篝齐缕,郑帛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吴王"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子胥深知王之不定,乃荐孙子于王."  相似文献   

12.
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攻守器具,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文献如<诗经>、<墨子>以及后世兵书多有记载.古代之冲可分两种,一种是作为攻城器具之冲,即冲车;一种是作为守城器具之冲,秦汉以前文献称作"飞冲".两种冲之功用都是凭借冲槌的冲击力撞击敌方城墙、城门或者其它设施,故有的文献又称其为"撞车"[1].  相似文献   

13.
<诗经原始>是晚清学者方玉润的代表著作,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点校本在标点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因引文不明而致,有的因文意不明而致,还有的因文本有误而致.本文举出这些问题以供商榷,以期更好得发挥该书的研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经·国风·召南》另见:《诗经·国风·秦风》终南何有,有条有梅。《诗经·国风·陈风》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相似文献   

15.
<正>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国风·周南》另见:《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郭注当是受了郑笺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人华学诚先生说:"唯董瑞椿<读尔雅补记>独出新解."[1]董瑞椿<读尔雅补记>认为"鲐鱼"之"鲐"因其背黑而从"台"字为名,并云:"古从台诸字皆有黑义."证据是:"贻贝"是"黑贝","炲"是"黑色".华先生称董说"符合汉语词汇的聚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花卉的描述不在少数,梨花,以其洁白无瑕的品格,总是在诗词歌赋中占有一席之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从先秦诗歌集《诗经》,到唐诗、宋词直至清词,梨花都曾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实际上,这些"梨"与我们现今常见的果木的花朵却有着一些区别。《诗经》中有《甘棠》一篇:蔽芾甘  相似文献   

18.
<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诗经》中的名句之一,只是在之后的许多年里被写作了"逃之夭夭",寓意也更加诙谐。桃花在中国的文化意向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从诗经里的爱情寓意,到陶渊明笔下的隐逸世界,桃,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我国文人在借物喻人、借物讽事上很有一  相似文献   

19.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编撰<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虚受堂文集>.  相似文献   

20.
<宋书·乐志一>载:"章帝元和二年,宗庙乐,故事,食举有<鹿鸣>、<承元气>二曲.三年,自作诗四篇,一日<思齐皇姚>,二日<六骐驎>,三日<竭肃雍>,四日<陟叱根>.合前六曲,以为宗庙食举.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曲为上陵食举.减宗庙食举<承元气>一曲,加<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七曲为殿中御饭食举.又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日<鹿鸣>,二日<重来>,三日<初造>,四日<侠安>,五日<归来>,六日<远期>,七日<有所思>,八日<明星>,九日<清凉>,十日<涉大海>,十一日<大置酒>,十二日<承元气>,十三日<海淡淡>."[1]从这段文献的记载可知,章帝所创四篇乐章,主要用于当时的宗庙、上陵及殿中御饭这样三种形式的食举礼仪歌乐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