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桂榕  吕宛青 《旅游科学》2013,27(3):37-49
以旅游空间生产为主要特点的模拟的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和人造景观是后现代旅游的一种典型代表。本文以云南“彝人古镇”为例,从空间生产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所体现的后现代性特征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探讨,认为“符号表征”与“主客同位景观”分别是民族文化旅游空间客体生产与主体生产的标志性特征。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成就了存在主义原真性旅游体验,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资源保护关系到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否被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是否能世代继承和保存,以及旅游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目前,溧阳市旅游资源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资源破坏,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淡薄,修建不协调的人造景观与设施,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滞后。今后,应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积极倡导生态旅游,适当限制客流量,建造合理的配套设施,在旅游发展中把旅游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完善法律法规,形成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岗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0,25(5):124-127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研究对于旅游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基于旅游景观意义的博弈,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而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现象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基于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及了旅游景观美观赏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旅游景观美的观赏要求,进行了旅游景观美的观赏分类。  相似文献   

5.
关于上海人造景观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人造景观建设,的确一度出现无序紊乱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应当从此关上人造景观建设的大门。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妨也可被看作一部广义的人造景观建设史。中国传统性的人文景观,比如四大名楼、四大名园之类,在彼时彼地,也是人造景观。在国内外,也不乏人造景观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历史的反省和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上海的人造景观建设,有必要考虑一下其生存发展的垄断独特性、宣传营销的组合互补性、区域旅游发展定位的都市当代性,以及文化底蕴上的后工业社会的“第二自然”性。  相似文献   

6.
赵秋静 《旅游纵览》2011,(3):178-180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人造旅游景点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补充,以丰富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层次,是旅游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我国人造旅游景点发端于香港的"宋城"和深圳的"锦绣中华",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榜样示范、盲目发展,跌入低谷,深刻反思,重新审视的阶段。目前,中国部分的人造旅游景点都尊崇着"大而全"  相似文献   

7.
焦天涵  李宗伟 《风景名胜》2021,(1):0247-0247
以无界融合为前提,开展旅游公路绿化景观建设,能够提升绿化景观的观赏价值。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优化近景建设、改善绿化远景、树立生态自然性建设理念、塑造人文特色景观、做好景观施工这几项无界融合策略下的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策略,实现了对旅游公路绿化景观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旅游规划中的景观文脉整合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赵荣  郑国 《人文地理》2002,17(4):89-91
景观文脉是目的地景观的文化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在区域旅游规划中通过文脉整合可以体现区域特色,增强各个景观的内聚力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观点,从对区域景观文脉的认知入手,论述了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的重要性,最后阐述了区域旅游规划中景观文脉整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上作出巨大贡献。而当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旅游景观吸引力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分析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陕西凤县斥巨资建“月光之城” 地处秦岭深山、人口不足13万的陕西省凤县提出要打造“月光之城”。为 此,实施了山体、街道和“一江两岸”亮化工程。在县城对面的高山上,建造了一个直径约4米的LED太阳能人造月亮,并在周边山体上设置了2700余颗人造星星。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一江两岸”工程花费6470余万,人造月亮、星星等花费200万元。此外,凤县还在国道两侧建成数十公里长的江南民居,打造“水韵江南”景观。短短两三年内,凤县各项旅游投入已达6.5亿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游客抽样调查中的拒答现象和拒绝率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探讨了拒答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指出:游客抽样调查中的拒答现象是值得重视又容易忽视的,是旅游流、旅游心理、旅游目的地类型和其他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地由游客心理决定。所以要降低拒绝率,需要从消除游客心理障碍和提高游客主动参与性入手,促使游客主动配合调查,减少拒绝现象,提高调查的成功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与当代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的旅游经济思想 ,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旅游业初创时期的实际 ,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旅游业和怎样发展旅游业的重大理论问题 ,体现了他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 ,为我国旅游业的崛起和腾飞奠定了政策框架的根基 ,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促进了旅游生产力的全面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宝库中极具特色的篇章 ,学习、研究和实践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 ,对推动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旅游者饮食消费作为一种基本的旅游活动之一,是国外旅游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并形成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对国外有关旅游者饮食消费的文献进行梳理整理的基础上,从旅游者饮食消费与旅游目的地、旅游者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旅游者饮食体验三个方面对国外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在旅游者饮食消费体验的分析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的自我矛盾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从三个方面对国内的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第一,强调旅游研究中的非视觉景观与体验;第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目的地饮食的生产与消费;第三,探讨旅游者饮食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网络日志研究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利用百度、Google以及各旅游网站采集游客记述华山旅游的网络日志和网友点评,按照设定的条件进行筛选后得到了92篇日志和181条负面点评;然后运用质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法,通过这些材料研究游客对华山形象的感知。结果发现,利用网络日志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良好的效果:从92篇日志中提取出华山旅游形象的7个积极感知因素,181条负面点评被归纳为5个核心类属1、3小类的消极感知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华山风景区还未曾深入发掘两种会令游客产生积极形象感知的因素,即华山的文化底蕴和地质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刘少艾  卢长宝 《人文地理》2016,31(4):135-142
在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游客管理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景区游客管理理论先后出现了"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和"以游客为中心"两种重要思想,但二者均忽视了游客在自我管理中的能动性及其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削弱了二者的实践价值。价值共创理论作为强调企业和消费者基于价值互动的新理论,为重新审视和创新景区游客管理理念提供了新路径。在价值共创式游客管理框架模型中,景区游客的偏好管理、容量管理、体验管理和行为管理等界面,构成了价值共创式游客管理理念模型的四大板块。景区为游客搭建对话与互动的平台,并构建个性化体验环境,推动四大板块的管理创新与联动,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体验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旗  卫旭东 《人文地理》2003,18(5):89-93
太白山森林公园是以秦岭主峰太白山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的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本文通过对太白山客源市场结构及游客行为的抽样调查,重点分析了游客对旅游环境的偏好和游客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向东  朱梅 《人文地理》2008,23(6):118-123
本文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及《四库未收书辑刊》中记载的晚明文人游记为基础,借助SPSS12.0软件,对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的集聚和扩散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当时我国已初步形成四大旅游集聚场和三大旅游扩散场,并进一步利用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此为依据划分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18.
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岗 《旅游科学》2013,27(3):26-36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李庆雷  赵红梅 《人文地理》2012,27(3):125-130
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资源反映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精神联系,它在类型与范畴、功能与价值、结构与联系三个方面具有可拓展的特征。若欲深入把握这一特征,首先应具备发现的眼光,其次方可论及对属性列举、共轭分析、物元变换等方法的灵活运用。惟其如此,才能使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旅游项目创意、旅游产品设计别开生面,进而对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地差异化发展、旅游产品创新有所裨益。就认识论而言,旅游资源之可拓性的实践"先行",既表明创意无限性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弥补,亦暗示对拓展有限性与覆盖性的忽视。  相似文献   

20.
试论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杨振之 《人文地理》2003,18(6):44-47,43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式主要是一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自然生长模式。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和调整的,以亲身参与的两个案例进行了比较。对如何评估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指标,为开发者及早发现旅游地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