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一个蛇吃人的故事。说有个娃娃,他家庄子的田间地头有很多小蛇。这娃总喜欢捉蛇、玩蛇,玩够了就打死它们。娃的妈劝他不要这样的杀生害命,娃不听。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一家人,家中有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姑娘,大姑娘是个麻子,二姑娘却长得很漂亮。有一天,老太婆到山上去割草。她割的草象往常一样多,但却背不动。老太婆想:可能是今天割得猛了些,累得背不动。她就把草丢掉一些试了试,还是背不动;又丢掉一些,还是背不动。她舍不得再丢了,想把草分成两半挑。她分着分着,突然从草里钻出了一条小蛇,刹时间,小蛇又变成了一条磨盘粗、几丈长的大蛇。老太婆吓得浑身象筛  相似文献   

3.
哈,好可爱的小蛇。你看它扬着尖尖的脑袋,好像发现了什么呢。反复折叠小蛇的身子时,距离可宽可窄。  相似文献   

4.
锄草斩蛇 某天,归宗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丛里突然钻出一条蛇,他举起锄头便砍。有位前来参禅的学僧看到了很不以为然,批评说:“很久以前我就很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可是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相似文献   

5.
蛇年话蛇     
2001年是农历辛巳年,也称蛇年。缘于某些蛇类强烈的毒性和不雅的体形,人们对蛇特别害怕。其实,蛇也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很有用处的动物。在古代,蛇曾是中原大地上古代先民的图腾之一。《山海经》中有:“轩辕之国,人面蛇身”的记载。古代化遗址和  相似文献   

6.
沙冢一号墓是我省60年代发掘的三座大墓之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精美文物,曾在我国轰动一时。凤豹纹木矢箙(装箭用器)面板是这批文物中最具楚国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面板通高26.3、上宽26、下宽24.2厘米。扁盒形,由正、背、侧、底板粘合而成。仅面板保存较好,其它部位均残。面板上宽下窄,为木雕动物组成,中部透雕一鸟,鸟头朝下做俯冲状,嘴咬住两豹的前足,尾与上框相连;鸟的左右有凤与豹各一只,上为凤,下为豹,凤作站立状,豹作踞伏顾首状,边框上部浮雕两条小蛇。通髹黑漆,朱色彩绘,鸟和凤的羽毛纹、豹身的花纹、蛇的鳞甲及几何花纹都在黑漆地上朱…  相似文献   

7.
“南蛮蛇种”文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明  王樱 《南方文物》2010,(2):89-102
"南蛮蛇种"是周汉时代中原华夏认知中南方土著"非我族类"的一个文化特性,也是华南民族最重要的祖先图腾形态之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吴春明、国家广电总局王樱的《"南蛮蛇种"文化史》一文,系统收集史前、上古华南考古发现的岩画、器物、雕塑等大量的蛇形象资料,再现自远古以来百越等土著先民敬蛇、崇蛇的"蛇种"文化渊源。作者还结合汉文史籍所见汉唐以来东南地区广泛存在的蛇神祭祀、蛇神禁忌的历史,以及民族志上黎、壮、侗、傣、排湾、鲁凯、畲、苗等族和华南汉人社会遗留的蛇图腾、蛇崇拜形态,阐明了"南蛮蛇种"图腾文化史,尤其是汉化背景下蛇文化的变迁史,通过"蛇种"文化的特殊镜像,追溯了"南蛮"土著民族的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8.
张洪艳 《收藏家》2022,(10):89-92
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的奉天诰命盒(图1),乃是清代衍圣公接受朝廷诰命时所用,整个诰命盒华贵、大气,髹金漆,九龙缠身,不仅是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也是清政府重视衍圣公、尊崇衍圣公的见证。一、清代奉天诰命盒此诰命盒为清代中期的文物,盒长44.7厘米、宽20.8厘米、高41.5厘米。盒为木质,通体髹金漆,盒身镂雕金龙九条,正面五条,左右各两条,上面一条,皆朝向中间;盒后雕金龙两条,为立身型,皆面向中间。盒两侧面各雕一条。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2,(10):1-1
清代中期盒长44.7、宽20.8、高41.5厘米盒为木质,通体髹金漆,盒身镂雕金龙九条,正面五条,左右各两条,上面一条,皆朝向中间;盒后雕金龙两条,为立身型,皆面向中间。盒两侧面各雕一条。九条龙周围刻满祥云,下面刻海水江崖。盒正面中间为一蓝色长方形牌,上面竖书满汉金色铭文两行,字为“奉天诰命”,牌的四周刻满祥云。盒背面也为蓝色长方形牌,无字。盒底座则为须弥座式,雕刻着莲花瓣纹饰。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09,(2):12-13
蛇是我和爸爸最怕的动物.爸爸当知青的时候曾被藏在他小屋子门后的一条蛇吓得半死。这心理阴影又影响了我,甚至到后来.发展成了对爬行动物类的恐惧。《捕蛇者记》一文的图片着实让我出了一身冷汗。带着恐惧读罢才发现,让我真正害怕的不是那些形形色色露出尖牙的毒蛇,而是这些见蛇如见钱的捕蛇者。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3,(2)
相传朱元璋的第13子代王朱桂被封到大同后,一心想当“真龙天子”,就多处请人给他画龙。他家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龙的画像。可他并不满足,还想一进门就能看见龙。于是召来当地吴家窑的琉璃匠吴氏父子三人,限期一个月烧制一座龙壁,否则就要杀头。朱桂还告诉吴家父子,他的龙壁一定要比他四哥燕王朱棣的龙壁大、好。这可难坏了吴家父子,他们虽然烧制的手艺高超,但是从未烧过龙。因为烧龙在当时是犯忌的,而且限期又很短,一个月怎么能完成呢!父子三人在回家的路上心烦意乱。吴老头一脚踩在一个软东西上,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条快要死去的小蛇,尾巴已经受伤,便拿回家中。养了几天小蛇逐渐康复,老头却一天天瘦了。王命在身,不敢违抗,父子三人便仿照小  相似文献   

12.
野猪斗毒蛇     
海云 《丝绸之路》2003,(4):48-48
夏天是野猪最欢乐的时光,交配后的野猪行动不便,公野猪就到处找蛇吃。蛇白天喜欢躲在阴湿的洞里,蛇洞一般很难发现。野猪的嗅觉和听觉十分发达,当它嗅到洞口有异味,就把长长的尖嘴伸进洞口呼呼吹气。靠近洞口的蛇便不由自主懒洋洋地爬出来,野猪就一口咬住吃掉。蛇不出来,野猪  相似文献   

13.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象石、画象砖和彩绘壁画、帛画、漆画、甚至陶器浮雕图象中,屡见一种神人操蛇、衔蛇、吞蛇或虎首衔蛇以及龙穿璧、穿环的图象,对这种图象的解释,诸说不一,莫衷一是。我以为这断非古代画师随心臆造,虚构而成的,一般动物装饰图案,究其根蒂则是有一定的含意,并有所本、有所据的。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以就教于有识者。一、“神怪御蛇”考  相似文献   

14.
<正>印度人的蛇文化由来已久。就是"舞蛇"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千年舞蛇文化正面临消失。但时至今日,前往南亚各国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东南亚的泰国、等地方观光的游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浑身缠满了蛇的印度流浪艺人以及耍蛇人。他们身上的蛇能伴随着笛子发出的乐声翩翩起舞,为主人带来收入。在舞蛇者的身上根本看  相似文献   

15.
江苏常熟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精致的明万历五彩云龙纹扇盒(图一)。盒口部长33.8、宽10.3、底足长34.8、宽11.3、座厚2厘米,盒身通高9厘米。盒盖惜已缺失。  相似文献   

16.
属粤中片的客家地区(惠州市、河源市、新丰县),除客家话外,内部还有一种“蛇话”(或称“蛇声”,“蛇”为地方献用字)。最早介绍它的是周日健先生^[1],他在《新丰方言志》中说:“新丰方言有客家话和水源话两种,后又称蛇声。《长宁县志》卷八提及‘开建之始祖,自福建而来则为客家音,  相似文献   

17.
一只颜色艳丽的雄横斑翠鸟飞过来了,它气宇轩昂、扬首挺胸、以芭蕾舞步登台亮相。它衔着一条半尺长的小蛇,有半尺长,可能是刚刚孵化出来,不时还在鸟嘴里挣扎呢。雄横斑甩动着大嘴好像在命令这小生命老实点。不远处,一对小翠夫妇正哺育子女,父母轮流为它们觅食。为了不骚扰这些小家伙,这次我们是远离鸟巢拍摄的。  相似文献   

18.
莽山烙铁头蛇,全世界仅有不足五百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和大熊猫同属“国家特危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998年,该蛇被国际保护组织列入IUC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后,黑市价格曾一度飙升到每条100多万元。这种蛇的发现和人工繁殖与一位莽山中的“蛇博士”有关。  相似文献   

19.
品石岩蛇神庙位于福建省连江县城关镇西南约1.5公里的玉山上。玉山是当地的一座小山,高约200米,品石岩蛇神庙座落于玉山的半山腰。该处有3块巨石自然形成品字形,品石岩因此而得名,当地民众称此处的蛇神庙为品岩寺或蟒天府等。品石岩蛇神庙于近年为连江县的文物工作者发现,笔者于1992年6月4日专程到该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陪同考察调查的还有连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陈思、骆明勇和陈天武三位同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和论述如下。一、品石岩蛇神庙及当地的崇蛇民俗品石岩蛇神庙位于玉山的半山腰,其左边山瑜中为玉泉寺,其下有关帝庙…  相似文献   

20.
一只颜色艳丽的雄横斑翠鸟飞过来了,它气宇轩昂、扬首挺胸、以芭蕾舞步登台亮相。它衔着一条半尺长的小蛇,有半尺长,可能是刚刚孵化出来,不时还在鸟嘴里挣扎呢。雄横斑甩动着大嘴好像在命令这小生命老实点。不远处,一对小翠夫妇正哺育子女,父母轮流为它们觅食。为了不骚扰这些小家伙,这次我们是远离鸟巢拍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