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鉴在论文中被引证的情况体现了年鉴的利用价值。从中国知网所收录的论文对省级综合年鉴、副省级综合年鉴、北京市区县综合年鉴这三大类地方综合年鉴进行引证的量化分析中,笔者发现,年鉴的被利用率与其出版时间、所处地区、获奖情况无逻辑关联,而多数地方统计年鉴的被利用率要高于同级地方综合年鉴。这为地方综合年鉴在内容选取、保持连续性、注重差异、适应时代发展、加强宣传等工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编纂地方年鉴所要提供或达到的目标,是某一地方某一年度内的最优质、最权威的信息资料,但一些年鉴条目反映的新内容不足,资料的年度特征不明显。为此,年鉴编纂者必须积极创新,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并利用年鉴基本栏目和条目充分展现新事物。  相似文献   

3.
编纂地方年鉴所要提供或达到的目标,是某一地方某一年度内的最优质、最权威的信息资料,但一些年鉴条目反映的新内容不足,资料的年度特征不明显。为此,年鉴编纂者必须积极创新,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并利用年鉴基本栏目和条目充分展现新事物。  相似文献   

4.
框架是年鉴基本内容和编排形式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架构。要编纂好一部地方综合年鉴,首先要设计好年鉴框架,确定全书的选材方向和内容范围,这样才能将一个地方或行业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组合和编排。  相似文献   

5.
《沧桑》2013,(2):1-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是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她将指导全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健康发展。此规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充分吸收国外年鉴编纂的成功经验,并努力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我国年鉴编纂的特点。二是突出年鉴的资料性、年度性、工具性以及真实性、实用性、时效性等特性,体现各级年鉴编纂的共性,解决年鉴编纂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三是既强调原则性,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度性,为创新和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四是充分吸收已有的年鉴学术成果,对争议比较大、尚未形成主导性意见的问题不作强制性规定,待试行一个阶段后再进行补充完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业务规定(试行)》的主体内容有六章、四十五条,基本涵盖了年鉴编纂出版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本期刊登《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业务规定(试行)》,以期指导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6.
年鉴的特色首先通过其框架结构表现出来。框架结构的设计是年鉴编纂的奠基性工作,深受年鉴工作的重视。年鉴框架结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要在体现年鉴这一信息载体基本特点的前提下,突出其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地方特色。因此,每年在拟定组稿大纲时都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特点对框架结构充实调整。  相似文献   

7.
条目是年鉴内容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年鉴的整体质量。地方综合性年鉴的条目主要分为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综合性条目主要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面貌,具有整体感和全面性。单一性条目主要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学科某个方面的工作情况,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单一性条目是年鉴条目最新颖、最活跃的部分,最能体现年鉴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时代特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综合性条目和单一性条目,二者相辅相成,点面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年鉴的资料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8.
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框架包含“大框架”和“小结构”两层含义。“大框架”是指构成一部年鉴必备的基本要素和内容体系,体现年鉴体例和编纂规范应当遵循一定之规,保持各地基本一致、年度基本稳定。“小结构”是指“大框架”内容体系中每一项内容的资料组织方式,应按照事物内在逻辑,遵循全面、系统、连续原则,保持必备要素的相对稳定,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本文结合《达州年鉴》编纂实际,就如何实现年鉴框架稳定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尝试提出规范化、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韩旭 《巴蜀史志》2013,(5):22-23
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服务功能是年鉴的基本功能。“工具”泛指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年鉴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满足人们了解某一事物的需求,为这一需求提供信息资料.并且便于我们查找这些资料。由此可见,工具作用是年鉴的基本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年鉴的工具作用是编辑年鉴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从编辑角度讲.要充分发挥年鉴的工具作用,除了资料取舍要得当、文字表述要精到、检索系统要便捷之外。结构设置尤其重要。只有结构分类合理,年鉴内容才能对号入座,年鉴的工具书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地方综合年鉴创新发展的各种理论、观点,最终要落实到编纂业务实践。笔者从地方综合年鉴的著述性、内容特点、功用、质量、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目前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的因忽略著述性所造成的可读性不强,记述门类和内容不够综合、全面,地域特色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精品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创新要体现著述的鲜活性、内容的全面性、地域的特殊性、服务的实用性、质量的精品性和理论研究性六方面观点,以期在年鉴编纂创新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正>条目作为一部年鉴首要的表现手段,它是年鉴的最小单位,是构成年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年鉴当然也不例外。条目在一部年鉴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条目是构成年鉴内容的主体和表现内容的基本形式。如果说框架是年鉴的骨骼,那么条目则是年鉴的血肉。由于条目在年鉴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优劣则决定了年鉴的质量,这说明条目在年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年鉴是逐年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连续性和新颖性是衡量地方综合年鉴宏观质量的重要尺度。连续性反映年鉴的系统性,新颖性则反映年鉴的差异性。怎样认识年鉴的系统性和差异性,怎样在同一部年鉴中既体现连续的特点又突出新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面对年鉴出版后销售情况不理想的难题,各地年鉴编辑部常以增加实用性的附录,从而增强年鉴的可看性来解决。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游离于年鉴的主体——条目之外。使整部年鉴仍然缺乏可读性。年鉴编纂要体现时代特征、年度特点、地方特色。提高条目的质量,保证条目内容的准确性,提供全面、准确、翔实的资料和信息,这样才能形成年鉴的“卖点”。  相似文献   

14.
年鉴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官书”,装帧设计并非只是对年鉴进行简单的包装.而是既要突出年鉴本身的特点,又要适合读者的审美需求,还要体现设计者独到的创意和风格,三者缺一不可。1.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年鉴作为全国发行的地方综合性期刊.体现地方特色尤为重要。年鉴装帧的地方特色即地方特色元素在年鉴装帧中应有所体现,使读者翻开年鉴,从感官上能对一地风貌有所体会。2008年,《宜兴年鉴》为体现出宜兴书画之乡特色,通篇采用水墨风格的“中国风”设计,运用书法、传统国画及水墨痕迹打造清新典雅、端庄大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5.
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是决定其编纂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已出版的部分县级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中存在年鉴框架覆盖内容不全面、年鉴内容分类不够科学、类目编排逻辑性不强等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明确年鉴基本内容构成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法的编排方式,遵循分类科学、门类齐全、归属得体、编排有序、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原则,将年鉴的资料信息形成一个科学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6.
杨卓轩 《沧桑》2013,(5):3-5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经济不断发展,很多省市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把编写地方综合年鉴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提上日程,许多省市县(区)也陆续出版了本地区的综合年鉴。但是这些年鉴在编纂方面还有一些不足,本文通过阐述地方综合年鉴的特征,提出地方综合年鉴要突出地方特色,内容要体现服务功能及创新性,各地要重视地方综合年鉴组稿工作,最后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楼向华 《中国年鉴研究》2022,(1):33-38+78-79
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编纂工作越来越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所重视。为避免地方综合年鉴出现“千鉴一面”的局面,年鉴工作者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牢牢把握好地方综合年鉴的特征,创新年鉴发展思路,形成独有特色。一部年鉴的特点由多方面组成,而框架不仅是地方综合年鉴的纲目,是其信息资料的科学组织形式,更是体现一部年鉴的编辑思想、内容结构和特色形式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框架设计作为年鉴编纂的首要任务,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年鉴全面性和地方性,也决定年鉴编纂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8.
《江阴年鉴》(2004)于5月底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为体现时代特色、年度特色、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的要求,该年鉴正文新设“江阴现象”、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3个类目,沿江开发类目的分目全新设置,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彩页新设关怀与期望、沿江开发新貌、奋进中的乡村3个栏目。封面设计体现了2003年江阴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县(市)第一后,国内新闻界、理论界瞩目“江阴现象”的创意。《江阴年鉴》(2004)出版@方志科  相似文献   

19.
年鉴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服务于社会现实。如何提高年鉴的价值,要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谋篇立目,收录全面、翔实、权威、精准的地情信息,具备与时俱进的编纂思想,才能有效提高年鉴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年鉴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服务于社会现实。如何提高年鉴的价值?要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谋篇立目,收录全面、翔实、权威、精准的地情信息,具备与时俱进的编纂思想,才能有效提高年鉴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