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帛书《月令》篇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楚帛书于一九四二年九月出土于长沙东郊子弹库一座战国墓中,这是迄今见到字数最多而又保存较完整的一件重要的楚文物,也是唯一的战国帛书。四十余年来,释读者不乏其人但大都依据摹本而言,释文难免有些出入,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一九七三年,澳大利亚(?)立大学的巴纳教授出版了他的新作—《楚帛书译注》,书中刊布了帛书的红外线照片及他根据照片复原的摹本,依旧摹本中不少缺字得以重观,特别是四周部分更新增了不少字数为汾入研究楚帛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帛书可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十三行一篇讲天象,八行一篇讲四时,四周为另一篇,我们  相似文献   

2.
战国题铭概述(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楚国题铭论到战国时代楚国的题铭,应首先涉及近年出土的绢书和竹书。绢书一幅,是在长沙出土的,出土时原藏于竹编的扁匣内,其摹本最初著录于蒋玄佁的"长沙"。这幅绢书长约一尺,宽一尺三寸,四周绘有红蓝等色的神物,每一神物旁附有解说。绢中央有两节书向相反的墨书文字,一节上三行,另一节八行,共约六百五十字以上。这件极可宝贵的文物,现被盗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长沙"所印摹本有许多缺漏和错误,日本新版"书道全集"卷一刊印了一部分摹本(图1)。兹暂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9,(10)
今年北京地区修建怀柔水庫,在怀柔县北門外一带取土时,发現了大批陶器和一些鋼、铁器。从出土物看,这一带是战国至东汉的墓葬区。由于工程取土和雨水冲刷,墓葬大多暴露于地表上,出土物等多散布在地面各处。出土物中以铜豆两件最为精美,器形和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出土的陶豆完全相同,盖上的三个紐作兽足状,反置如鼎形。在怀柔县北台下西北,出土方耳大铁鍋两个,大的一件商28、口径38厘米。鍋上端有六耳,底为圓形,样式与北京郊区出土的辽金时代墓葬出土陶鍋相同。此外在通州东門外、延庆、湯河口也有这种铁鍋发現。去年冬季在顺义区大故村西南角小学,发現一座古代  相似文献   

4.
《帛书·四时篇》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战国墓中发现的《帛书》被美国柯克思(M·JohnHadleyCox)从盗墓人手中掠走了,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不少中外学者曾进行研究。唯国内学者仅凭一些摹本或照片进行探讨,因很多字迹模糊不清,故说者各异。近年来渐江省博物馆曹锦炎同志根据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5.
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物"1959年7-9期刊载的拙稿"战国题铭概述",需作如下的改正和补充."概述"下篇曾提到长沙出土的楚国绢书.最近见到一种摹本,虽因摹制者缺乏辨识战国文字的能力而仍多脱误,但在某些地方是较清晰的.现在可以确定,绢书应如附图那样放置,其四周十二神象征十二个月,系依斗柄方位排列.各神下注有神名及职司,并记载该月宜忌.文末写一横长方形,标记一节的终结.根据同样符号,可知绢书中部正逆两段文字当各分为三节.下面是新的释文:  相似文献   

6.
书画     
《文物》1979,(1)
战国帛画我国古代绘在丝织物(帛)上的图画,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两件:一件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内,纵29、横21厘米,画一个细腰长裙的女子和一夔一凤;一件1973年发现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内,纵37、横26.5厘米,画一个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江陵县马山发掘了一批战国墓葬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其中五号墓的《吴王夫差矛》尤可谓一件稀世之珍。另有六号墓出土的一件铜戈,承黄传懿、文必贵同志惠示戈铭摹本,今拟就铭文作一考释,求正予读者.  相似文献   

8.
晋宁石寨山出土有关奴隶社会的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59,(5)
晋宁石寨山墓葬到現在已經发掘了三次,共清理墓葬三十四座,出土文物近四千件,而以第二次的出土物为最多,正式报告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第一次发掘报告里,我們曾推測墓葬群的年代約自战国末至西汉末年(見考古学报1956年1期)。在第二、三次发掘中进一步得到証明,如第三次发掘貴妇人大墓一座,出土漆器較多,有漆奩二套,与长沙出土漆奩很相似,又第二次发掘中出土半两錢、五銖钱、西汉鏡較多,而均无东汉器物。現将一部分方物图片介绍出来,并把我們对这些文物的看法,一并写出,意見很不成熟,希望同志們指正。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9,(12)
上海市上海发現一座战国——汉初时代墓葬最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会在嘉定县进行普查时,在外岡鎮附近发現一座战国至汉初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历史文物。这座古墓是外岡公社社員們在外岡以南一公里的土岡附近挖取砂土时发現的。当时因群众不了解保護文物,文物被随手敲碎丢棄。当普查小組发現上述情况即至原址勘查,証实是一座古墓內的随葬品。从墓葬殘留的痕迹观察,墓庭距地表深約1.5米,墓高64厘米,东端寬163厘米,西端宽120厘米,成一不整齐的梯形。墓壁曾用木条打实,并刷有赤褐色的粉末,这与前一时期在青浦县駱驼  相似文献   

10.
楚国绘画试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十年来,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楚画,其中以湖北、湖南较多。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战国中期帛书一件。帛书四周作旋转状排列着12段边文及16幅图像;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战国中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一件;1957——1958年,信阳长台关1号、2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木漆画,其中锦瑟漆画有狩猎、宴乐、御龙乘仙等内容;1965年,江陵  相似文献   

11.
信阳墓的年代与国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信阳长台关近来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器物甚多,学者们都称为战国时代的楚墓,详细的报告不久将发表。我已经看到了不少器物照片、竹简摹本和鐘铭拓片。"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七年第七期的封面上发表了"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漆耳杯",第八期封面上又发表了"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编鐘",第九期上发表了竹简的摹本。编鐘共十三枚,骈列为一架。同出竹简第二部  相似文献   

12.
湖南长沙扫把塘一三八号战国墓和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战国墓各出土一件弩,弩的臂由二段木料榫卯连接成,根据结构特点考证,笔者认为这种弩为可拆装便携式弩。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传1948年出土于陕西户县。1957年,已故著名学者陈直教授曾对其文字及史实作过考证。1984年9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西安召开,陕西师范大学郭子直副教授向大会提出的论文《战国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新释》,对其文字详加考释。并于文首附有经过仔细清洗去锈的瓦书文字拓本和摹本的复印件,使与会者得以目睹珍宝,堪称快事。陈、郭两先生均认为瓦书内容是秦惠文王前元四年(公元前334年)秦国政府的一件关于封宗邑的文件,对秦国历史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并作了一些论证,诚是可贵。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对瓦书若干释读及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文物参考資料1558年第6期刊載了"山西省苪城县出土战国的貨币"一文,文中談到这次发現的货币有二十八种,一地出土这麼多种貨币,是少見的。原文对于币文的注释,大半正确,仅有少数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战国器物,其中许多是有文字的。本文仅试就‘文物参考资料’与‘考古通讯’所发表的几种材料,提出一些意见。一、湖南长沙仰天湖竹简关于长沙仰天湖出土的竹简,过去已经发表了一些讨论的文章,这里只补充一点个人的意见。仰天湖竹简的性质是遣策,仪礼既夕礼有‘书遣于策’,注‘遣犹送也,谓所当藏物。’又有‘书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铜镜上的铭文始于何时?有学者认为“汉代铜镜开始出现铭文”。也“有人认为出现于战国末期,可惜没有确切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洛阳接连发现2件战国有铭铜镜,为我国古代铜镜铭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本文谨就这2件有铭铜镜及相关问题,略作论述。一 1991年春,洛阳东郊一座墓葬中出土铜镜1件。镜为圆形,三弦纽,圆纽座,座外有粗弦纹带二周,主区饰细密整齐的羽状纹,宽素卷缘。通体布满浅绿色锈斑。纽两侧铸“千金”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物考辨二题——兼与周世荣先生商榷方健1972—1974年,我国先后两次对位于长沙东郊的马王堆三座西汉前期墓葬,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一、三号墓出土的竹简及帛书,是最为重要的发现,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对...  相似文献   

18.
李梅  王慧 《古籍研究》2003,(3):26-38
何琳仪先生所《战国古字典》,系统全面地对战国字的形、音、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是研究战国字的一部重要专。然书中所收望山简字形系采自摹本,与现通行的《望山楚简》一书编号不同,给读阅读带来不便。今将二编号对照列表如下,以资读参看。  相似文献   

19.
卷轴书是我国古代用帛或纸制成的长卷书籍。由于每一长卷的尾端都装有一个木制的轴杆,因之人们便把它称为卷轴书。从三国至唐代,卷轴书一直是我国主要的书籍形制。帛书在我国出现较早,《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载:“著之于帛”。《说文》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我国近世于长沙东郊发现的战国楚帛书是为物证。据此知帛书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纸书比帛书出现晚,《汉书·外戚传》载有“赫蹏书”,应  相似文献   

20.
本总结了战国墓葬绘画的时代风格及艺术成就,并重点解读了随县曾侯乙墓漆棺与漆箱绘画、长沙子弹库缯书与帛画、长沙陈家大山帛画的图像,阐明了战国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历程中的开创性地位,揭示了中国早期墓葬绘画图像体系和观念形态的特点及其生成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