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许介鳞 《百年潮》2004,(2):54-61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这种思想是以对儒家"士道"的觉悟为根本的.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如注重主君的德性,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武士道彻底地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2.
郑国玉 《丝绸之路》2009,(14):33-35
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在中国哲学各思想流派中最具特色。其主要特点有:唯物辩证的生死关系。生死必然的命定论,“苦生乐死”的超然态度,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观,反对厚葬的节俭精神,“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速览     
《神州》2012,(22):6-11
古龙最齐全随笔集将出版见证其晚年创造力凋零"有时纵情,有时纵酒,有时提刀,有时提笔。生死之间,一瞬间而已。生又何妨,死又何妨?是为自铭。"离世25年的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夫子自道,与其笔下的武侠人物息息相通。古龙武侠剧《天涯明月刀》正在湖南  相似文献   

4.
动荡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方都在战争和萧条中对人的命运苦苦思索着。《飞蛾之死》中小小的飞蛾维护生命给人抗争的勇气,《小麻雀》中受伤小雀那生死的悬念给人抗击的理性思考。弱者如何生存,其实也就是面对浩淼自然而相形平常的人类如何生存的问题。两相比较,可以反省目前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读书     
《西藏人文地理》2014,(4):15-15
《西藏生死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慈悲澄明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正不同的人对生死有不同的理解,记得有人说"生"与"死"实际上是不同生命形式的存在。老爷子的选择让我对"向死而生"这个命题有了另一种理解。老爷子在生前决定了他的死后,他的肉体生命停留在了75岁,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的选择又让他以一种更高的生命形式活着  相似文献   

7.
理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他们都崇尚理性,反对世俗迷信。吕坤继承了这一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传统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一对鬼神迷信的批判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的一种生命循环的生物运动。但对古人来说,由于他们不懂得这种生命新陈代谢的运动规律,往往把生死现象看得十分神秘莫测,由此产生了鬼神迷信,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而  相似文献   

8.
浅谈生死     
郑佳斯 《神州》2012,(8):255-255
生命的两极连着生与死,生死互渗,然而对生命的漠视与对死亡的恐惧却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主要从生之幸福、死之安乐这两个维度切入,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超越死亡,让生命焕发耀眼光辉而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9.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正式宣告林彪反革命集团精心策划的政变终于流产。“多行不义,必自毙”,逃脱不了这一历史规律惩罚的林彪集团是如何走上覆灭的道路的?毛主席、周总理在这场事关党的事业生死较量中明察秋毫、镇定自若,又是怎样周密部署、预作防范的?林彪的一系列罪行迅速得到查证的关键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相似文献   

11.
刘凤英 《神州》2014,(2):123-123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教师首先要转换角度,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本文深刻地论述了教师要从学生本身、学生家庭、社会发展三个角度来看待学生的错误,从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现学生思想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史志工作在为现实服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各行各业的历史资料都汇集在史志部门,这一优势是许多部门无法比拟的。面对丰富的历史资料,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呢?这就是取决于我们史志工作者的作为了。资料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了人的积极性,就能开动脑筋,修撰出高质量的志书,为现实服务。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必须强化史志工作者队伍的自身建设,本文试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白鹿原生死的礼仪,并由此折射出白鹿原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与观念。作者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家族文化以及各色人物的深刻而丰富的描绘,充分而恰切地传达了作家的"生命体验"。小说营造的生活充满了鲜活的灵  相似文献   

14.
张群 《钟山风雨》2010,(6):53-55
<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当朝皇帝居然生死不明,亡无确切出逃路线,死无确切葬身之地。尽管历史上有人试图搞清这个谜,可是600年来一直未破解。出亡之谜未破,其后人倒是有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2013,(3):80-83
“5·18”对于昆曲来说是个神奇的数字,有着起死回生的功效。这仿佛也验证了几百年来昆曲独有的生死轮回。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传承人丛兆桓先生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说:“其实昆曲就像《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皆情之至也。”  相似文献   

16.
于玥 《神州》2012,(34):156
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的试验场,而其中的雅各宾派更是标榜要实现卢梭的共和思想,然而"马拉之死"向我们昭示着那个时代思想的激烈碰撞,真正的民主在大革命中发生了危险的流变,"马拉之死"带给我们很深刻的政治思考,民主平等自由在现实中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那对于如何使民主成为现实,托克维尔的思考则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陆机《大暮赋》)生、老、病、死,人莫能违,不分古今,无论畛域。既然对生死物化之悲是全人类共通的情绪,那么它也是被称为“人学”之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12,(3):107-107
大死一番去 唐代潭州(今湖南长沙)的神山僧密禅师,是云岩昙晟禅师的法嗣弟子。 一天,一位名叫慧新的行脚禅僧来到神山僧密禅师的道场,向禅师探问:“末学对于生死之事,还不太能理解,请禅师慈悲开示。”  相似文献   

19.
呐喊     
在生与死的边缘,我徘徊不定,是生还是死呢? 生一死,生一死……在我脑中不停地出现。到底是生还是死呢? 是选择勇敢地生存下去,在无边的黑暗中饱受折磨?还是选择无畏地放弃生命,在无边的黑暗中抛弃自己腐朽而肮脏的肉壳。而从黑暗中摆脱出来呢?  相似文献   

20.
大汉奸汪精卫到底是如何死的,各类书刊上的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日本人害死的,其二是蒋介石派人毒死的,其三是病死的。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这还得从头讲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