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肖形印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见古代肖形印约有四、五百种,其中汉印占百分之八十强。这些印章,从印纹形式上可分为独立图象型和附属图象型两类。前者图象独立存在,后者刻于印文的两侧或四周,以之作为文字的装饰。汉肖形印  相似文献   

2.
汉代图形印     
汉代图形印牛济普图形印,过去人们称作“螭纹”或称为“肖形印”、“生肖印”,综观这类印章所表现的内容有龙虎、禽兽、鸟虫,还有人事、风俗、歌舞、管弦、百戏、神人、武士、图案,以及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相似的阙楼、轺车出行等。以其所表现的内容,称此类印章为图...  相似文献   

3.
王萌 《沧桑》2013,(5):198-199
篆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图案艺术的构成形式法则在篆刻的方寸空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是由古代实用玺印演变而来,并由古代印章镌刻技术发展创新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巴蜀铜印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铜印章探微胡昌健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产物,始于先秦,古人刻铸文字于金铜之上,并设计有钮,是便于随身佩挂。佩挂于身,并非饰物,而是信物,其功用是针盖封泥。以后,逐渐产生肖形印、吉语印等,但一般不作铃盖封泥用。封泥,亦称泥封。秦汉时期,公私信函皆...  相似文献   

5.
孙兵 《收藏家》2022,(5):91-96
<正>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因此印章的产生与灿烂的华夏青铜文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结合出土实物看,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可能是印章产生的年代。文献中最早对“印”字加以解释者,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称,“印”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凡是和印有关的东西都有“卩”这个偏旁。  相似文献   

6.
渝文 《文史月刊》2009,(3):65-65
1999年6月,一枚海瑞印章首次在辽宁本溪市被发现。印章黄铜质,总高3.7厘米,钮高2.7厘米。印文是“抒心惜福”四个篆字,每字大小均在1平方厘米左右。印的一侧中部刻有海瑞的号“刚峰”,为隶书小字,只是不知为何“峰”字的右下部分少了一横划。在正方形印文之上,是由大、中、小三个“回”字形图案自下而上叠铸成的亚腰状提梁式钮,这类钮在宋明时期的玺坠印章中十分流行。印文功力深厚,刀法娴熟。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印章中,有几方汉代时期的县级官印,是当时一些“县令”和 “县尉”的遗物,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归德尉印”。印为正方形,边长2.3厘米,通高1.8厘米,瓦形钮,铜铸。印面为阴文纂刻“归德尉印”四字(图左上)。  相似文献   

8.
杨春晓 《收藏家》2020,(2):95-104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茂林远岫图》(图1)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一幅山水长卷,从上面的印章和题跋也大致可以看出这幅画的流传过程,可辨识的印章有南宋理宗时期丞相贾似道的“秋壑珍赏”和“封”字印、元代鲜于枢的“困学斋”印以及明代项元汴、清代梁清标和清代宫廷的收藏印。  相似文献   

9.
梁华京 《收藏家》2006,(6):51-51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ㄈ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印章肇…  相似文献   

10.
李燕 《收藏家》2022,(3):107-110
印章,在古代是人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商周时期印章已经产生,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印章的制作和使用数量大大增加。汉代印章在秦篆书基础上有所创新,基本摆脱了篆书的呆滞繁复,呈现出一定的隶书味道和金石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我国印章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叶其峰 《收藏家》2002,(8):54-55
在我国古代印章中,有一类称作肖形印的印章,方寸之间,古人以其精巧的雕工,刻画出无数生动精美的人物、动物、花鸟虫鱼。它是古代最小的浮雕、画像,韵味无穷,令人赞叹。其中汉舞乐百戏肖形印,更是汉代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汉代著名的舞蹈、百戏、在肖形印中几乎都有反映:盘舞。见干(图1)右上角。舞者足下有二扁状物,乃汉代盘舞中特有的盘的肖形。盘舞又称七盘舞,舞时七盘摆放地上,中配一鼓或两鼓,舞者舞跃其中。盘舞图像又见于沂南画像石及四川彭县出土的盘舞图画像砖。不同的是,沂南画像石有七  相似文献   

12.
香炉石遗址与香炉石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香炉石遗址是鄂西清江中游的一处早期巴化遗址,出土遗物较丰富,计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甲骨和陶印章等物近万件,已被研究命名为“香炉石化”(即早期巴化),其时限为距今4000~3000年间,属我国青铜时代一种地域性的考古学化。香炉石化的人们多居住在河流两旁的台地上,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采集和种植为辅。该化的源头,从陶器中的罐釜等炊具的形制特征看,可追溯到大溪化和城背溪化,香炉石化的明程度较高,这里出土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陶印章和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巴蜀印章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大陆上最早使用印章的民族就是巴族。公元前两千年纪 ,巴族在贸易活动中必须使用印章 ,因为巴族是商业民族。近年在湖北省香炉石遗址发现的两枚陶印就是其实例。这些陶印是中国最早的实用印章。这些巴族陶印是巴族看印纹陶的技术得到启发作出的。公元前 6世纪以后出现的所谓巴蜀印章是受印度河印章的影响而成立的。但是 ,巴蜀印章不是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印章而是护身符或者服饰上的装饰用品。这个时代 ,巴族已不是商业民族了。巴蜀时代 ,巴蜀民族使用两种文字。其一是图像文字 ,还有一种是表音文字。图像文字是巴蜀民族独自创造的图画文字 ,是铭文专用的。而表音文字是受波斯阿拉米文字的影响成立的。这种文字是表示语言的、是当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在巴蜀印章的印面上用的是图画文字和符号。这些都含蓄表示“吉祥”、“侥幸”、“辟邪”等意义。中国东部地区的汉字印章是受巴蜀印章的影响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文献中,“珏”字经常用作玉器的计量单位,但一珏玉究竟代表多少玉器,则历来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甲骨文、金文和传世文献中的有关材料,并结合出土玉器的情况,分析并论定了“珏”是商周时期专门用于计量玉器的单位,一珏玉就是两件玉器的代称。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在东周时期“珏”更可能是指用对开成形法或成形对开法制作而成的造型相近的两件玉器。  相似文献   

15.
正铜印历史悠久,大致源于东周,盛于西汉,古亦称"金印"。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代禄六百石以上佩之,南朝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诸司﹑宋六部以下用铜印,清府﹑州﹑县皆用铜印。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有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钮的形状变化较多,印文内容可分为官印、人名印、图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馆(原益都县博物馆)自1959年10月建馆以来陆续征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现择若干官印及有关佛教内容的印章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16.
近来,西峡县发现一张别廷芳自治时期发行的“内乡县地方金融流通券”,面值叁百文,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印。该券长92、宽光毫米。正面为浅绿色,背面为淡黄色。正面写有“内乡县地方金融流通券”,四角各写一个“叁”字。左上方有编号鹏对见编号下方为‘查百文”,其右椭圆框里有树、宝塔、凉亭。券有下方写有“中华民国甘六年印”。椭圆框左下、右下方有两个模糊不清的红色印章。左面应为“经理印章”,右面应为“金库局印”章。券背面正中有竖写“叁百”,左、右是“3”。底纹为清晰的小字“内乡金融流通券”。四角各有一个“3”…  相似文献   

17.
李磊 《丝绸之路》2014,(24):27-31
青海新出铜印“广纳戍印”可能出土于青海都兰北朝—隋时期墓葬。广纳当为南朝广纳县,故地在今四川省通江县附近。“戍”是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保卫边防而置于关隘的军事机构,广纳戍在广纳县境内。“广纳戍印”是南朝齐国印章,在青海发现当为传入品,传入时间最有可能是在南齐时期(490年或更早),即吐谷浑国第十二代王拾寅、十三代王易度侯或十四代王伏连筹在位期间。“广纳戍印”对研究南朝与吐谷浑的使节交往和交通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8.
胡寄樵 《安徽史学》2002,(3):39-39,10
太平天国占领区街市没有刻字铺,所有刻字匠人都编入镌刻营,“朝勋詹记”一印应为太平天国镌刻营所出。但它不属于太平天国礼部统一制发的印章。太平天国私人便章实物从无发现,“朝勋詹记”一印的发现,弥足珍贵,它为研究太平天国用印情况及制度提供了第一手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近得见包北弘先生十几方篆刻印章,识后颇觉有趣;将印文连缀后竟是一篇短文,从中可解读出先生的思想、学识、志趣。于是,又将印章钤成扇面状,题上“宗法秦汉”额文,下书所缀之文,遂成一幅印与文相映成趣的书法作品,以表达我对北弘先生的景仰。  相似文献   

20.
咸阳市杨陵区出土的一批秦汉印章与考释李朝阳,马先登1989年以来,咸阳市杨陵区文化馆文物组先后在古邰国遗址附近征集到七枚秦汉时期的印章,这批印章已移交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现将这批印章作如下介绍和考释:一、李博士印:瓦纽,铜质,印面为正方形,边长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