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锡祺,贵州遵义人,一生酷爱书籍,凡访得好的古籍版本,便多方寻购,同时还对所获古籍,细心整理,精心校勘。现有部分古籍见藏于遵义市图书馆,成为该馆古籍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藏古籍的质量、数量和整理、校勘工作,李锡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藏书家。  相似文献   

2.
乾嘉间名儒古籍校勘家、泉学家倪模(1750—1825)字迂存,号韭瓶,安徽望江人,世居大雷岸(今望江县雷池乡),以耕读为业。倪模自幼喜读书,廿九岁中举,四十九岁(嘉庆四年)成进士,后出任凤阳府学教授。倪氏一生淡泊仕途不为官,专心于教育和学术研究。他藏书甚多,并精于古籍校勘。据有关书刊记载,倪氏“藏书七万卷,为安徽之冠”,“校勘经史数十种,自少至老无倦时”①,是乾隆时期知名经史古籍校勘家。  相似文献   

3.
古籍整理工作,不外标点、校勘、注释、翻译、汇纂五种方式。目前,除了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布置的古籍整理项目外,社会上多数古籍整理工作者及出版者似乎更加偏爱于古籍翻译,以至于目前古籍的白话文本俯拾即是。这种现象是喜是优,实在很值得推敲。标点、校勘是任何古籍整理工作的基本工序,汇纂是对古籍文本的一种再加工与重组合,注释、翻译是对古籍内容的时代性理解与体味,其中,注释是对古籍文字内容的研究性理解,越是深奥难懂的字词,越要加以解释,不容避难就易,不容浮光掠影,而务求追根究底、体味原意,带有很浓厚的…  相似文献   

4.
卢文、顾广圻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注意到版本好坏对校勘的影响,认识到校勘时随意改动原文对古籍带来的严重危害,对妄改原文深恶痛绝。他们校勘不仅校字词的讹倒衍脱,而且指正所记史实的明显错误,特别是顾广圻还主动考辨所载内容的正误。顾广圻指出的“不校校之”的校勘原则,已成为校勘者至今仍恪守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6,(3)
清代乾嘉间著名学者段玉裁与顾广圻梳理各自校勘理念,形成了两套立场鲜明的理论,对校勘学发展影响深远,后人称之为"段顾之争"。通过梳理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与当时学术风气、二人治学门径关系密切。这既是乾嘉时期两种校勘倾向的一次正面碰撞,又包含着段顾二人对两种倾向的审视和深化。段玉裁将古籍文本的校勘纳入小学研究的体系中,通过校勘获得"可靠"的文本,以支持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的考证,因此主张突破传世古本的限制。顾广圻的"不校校之"则是从自己长期从事版本鉴定、古籍校勘实践的经验出发提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校勘模式。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享誉世界,功贯全球的著作。古籍史料的翻译错误是其白璧微瑕,为使其更加完美,就古籍翻译的三个问题进行商榷。其一,古籍数词的翻译错误;其二,古文献人名的断译错误;其三,古史书的校勘标点错误。  相似文献   

7.
韩宝鑫 《黑龙江史志》2011,(5):52+59-52,59
<正>在博物馆众多藏品中,古籍善本在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善本,最初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在现存古籍  相似文献   

8.
作为著名文献学家的欧阳修 ,曾长期任职馆阁 ,对校勘者提出了见多识广、吃苦耐劳、博采精择、久任专一的条件和要求 ,见解精辟 ;校勘中信守“慎改”原则 ,采取阙疑、存异作法 ,为后世树立楷模 ;探索“文物校勘法” ,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 ,成果显著 ;校勘遍及四部 ,质量精审。欧阳修在校勘学史上应当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近出版的《小说旁证》为范例,对孙楷第先生校勘古代小说的成就和方法进行总结,指出他既继承了古籍校勘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又根据古代小说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变通和创新,态度审慎,方式得当,探索出一套符合古代小说实际、卓为有效的校勘方法,对古代小说的校勘整理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综合考辨前辈学者整理古籍的基础上,从事古籍整理实践,认为整理古籍是旧学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整理古籍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求真是其终极目的,又归纳了四种校勘方法,提出检验辑佚优劣的四个标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唐会要》作为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是研究唐史的重要典籍。而目前通行的上海古籍版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参照唐史研究的其它相关文献,仅就2006年新1版上海古籍点校本《唐会要》中所见错误进行校勘。  相似文献   

12.
古籍附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附录述论时永乐一部古籍,在经过校勘、标点、注释及今译等主要工序之后,还有一件工作要做,便是编纂附录。这项工作,虽非每种古籍必不可少,但亦并非无关紧要,不可等闲视之。做得好,可以为读者研究本书及其作者省却不少时间。编辑附录,至少宋人已为之。陈振孙《...  相似文献   

13.
《仇雠相对——版本校勘学述论》是王瑞来先生多年来从事古籍校勘的经验总结。该书针对古籍整理中的底本选择、校勘记的书写规范、校改的标准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讨论,同时对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整理史部文献作了有益地探索与实践。本文仅就书中所述校勘学的诸方面予以述评。  相似文献   

14.
曾良 《文献》2007,(2):153-160
古籍中有大量的俗写,俗字问题没有弄清楚,会影响我们古籍整理的质量,也不能很好地进行词义研究工作.以下谈几则与俗字密切相关的古籍校勘问题,为了说明的方便,下面有的引例保持原卷的文字面貌.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6,(2)
浙江图书馆藏《易》类善本古籍中,有几则未刊藏书和校勘题跋,对于了解该书之意旨、刻印及流传情况,均有一定意义,是重要的文献学和学术史资料。  相似文献   

16.
读新版《国朝典故》校勘本阿达《国朝典故》(以下略作《典故》)是明代史料丛刊.我初识之时在1988年。当时我正师从贾敬颜先生学习中国民族史。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尤精于北方民族史。于专业基础,先生要求学生掌握校勘古籍知识,在作业中就包括校读先...  相似文献   

17.
苏颂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文位献学家.他入仕不久就调任馆阁校勘,校勘古籍达8年之久;宋嘉祐二年(1057)他又调校正医书局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医药古籍的编撰和整理工作;熙宁十年(1077)他当史官,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元丰四年(1081)受命编纂《华戎鲁卫信录》;元祐以后,他又主持了《元祐详定编敕令式》.在这些文献工作中,苏颂做了出色的贡献,我们应该给以总结,它将有益于当前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籍在长期传抄、刻印中往往产生错误,如讹文、脱文、衍文、倒文、脱简、错简等等大量存在.历代学者,尤其清代学者如卢文弨、王念孙等人,在纠正古书的错误上做了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这就是校勘之学.做校勘工作需要的知识很多,如文字学、训诂学、逻辑学、语法学等,而音韵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因为古籍中有的是韵文,如《诗经》《楚辞》等,即使在散文中也往往用韵,如《易经》《尚书》《三礼》《三传》《老子》《庄子》《墨子》《荀子》《论语》等等.如果在韵脚处有校勘问题,往往可以根据押韵的情况,推断出原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李天华先生新著《世说新语新校》胜义甚多,然由于本书以采用理校法居多,而理校法“最高明,同时也最危险”,故书中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就该书中的数条校文提出商榷,同时,为使古籍校勘言而有据,本文还提出:校勘原文所引古书时,应以外校法为主;原文文从字顺者,不必另行标新立异;“音近义通”可作为校勘时的依据,然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20.
古籍整理,内容极为丰富,涵盖面极为广泛,涉及到的问题亦极为复杂。本文在此简要谈了有关古籍整理的三个问题;一是整理古籍的意义,即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古籍整理的形式:校勘、标点、注释;三是标点与标点错讹举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