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人们都知道,蔡元培和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当年,蔡元培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梁漱溟曾任北京大学讲师。但对蔡元培慧眼识梁漱溟,破格录用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师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2.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  相似文献   

3.
王梅 《文史天地》2003,(12):20-23
素享“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誉的蔡元培先生,是清末、民国以来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学贯中西,博精群籍,学识宏富,操守高洁,一生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为中外人士所敬仰。向校役们鞠躬蔡先生出任校长之前的北京大学,是一座封建保守、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有“两院一堂”之称,两院指参议院、众议院,一堂即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学堂中豪富子弟不少,很多学生一年要用上千块银元,有的甚至要花四、五千块银元。一些有钱的学生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对读书毫无兴趣,把上大学只不过是当作自己进身之阶而已。教…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北大7年,梁漱溟成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北大7年,梁漱溟成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张友仁 《百年潮》2006,(7):44-49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916年12月26日被黎元洪大总统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17年1月4日就任.  相似文献   

7.
施锦荣 《文史春秋》2013,(12):26-29
梁漱溟一生壮逸,堪称传奇:他出身名门,父亲投水殉节而动天下,他人生的开端已不同凡响;他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延聘北大,成为美谈;他曾试图自杀,最终却弃佛从儒,成为一代大儒,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这是一奇。他痛恨军阀,却得军阀韩复榘之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这又是一奇。他奔走国共两党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与毛泽东8次长谈,两度通宵,情同知己,后又有当廷谏争,受尽磨难,却痴心不改,实为奇中称奇。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用人     
邓勤 《文史月刊》2014,(3):47-47
民国时期,蔡元培先后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这两个职位,都是国内教育界举重轻重的位置。蔡元培作为团队的领导人,深深知道只有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才能让团队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1918年,毛泽东梁漱溟同在北京大学梁漱溟原名梁焕鼎,字寿铭,“漱溟”是他发表文章时常用的笔名。他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生于北京。  相似文献   

10.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时,陈独秀已僻居四川江津,此时,他也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历经艰险、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他早已没有了惊恐和慌张。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思念之情。所以,当北京大学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两人过从甚密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萧超然 《百年潮》2008,(5):64-66
蔡元培有高尚的公德,也有高尚的私德。他对个人私德的修养十分重视,认为“吾人既为社会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疫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就在他任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年,1918年1月19日,即发起组织进德会,提倡进德,以与社会之浊流斗争。规定会员等第分为: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  相似文献   

12.
柳哲 《文史春秋》2013,(11):41-42
北京大学建校115年来,名气最大、贡献最巨的北京大学校长,当属蔡元培。而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何炳时,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风校格,于是,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学术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也曾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他一生救助过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历史应该铭记他的不朽功德。  相似文献   

14.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1月生于浙江绍兴,1940年3月病逝于香港。他73年的生命历程,求学在故乡,留学在西欧,从政在北平,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代理司法部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相似文献   

15.
周密 《神州》2008,(5):27-29
巴黎和会召开后,蔡元培为我国领土完整而四处奔走,在参加游行的学生被捕后,他又不惧压力出面多次营救,而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更是影响深远,这一思想成为了五四运动解放思潮主流。  相似文献   

16.
民国新立,在政制急速调整之下,大学学制亦变动不居,反映了国人再造大学迫切而游移不定的心态。1917年,主持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决定停办法科,只保留文、理两科。此举遭致各方强烈反对,甚至激起学潮,并引发一场波及海内外的大讨论。学理与技术能否并存,应注重学理、专事学问,抑或务求实用、经世致用?分科应求全务广、综合共通,还是有所取舍、学术各为建制?这些问题均在讨论之列。究其根源,蔡元培的思想根植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大学学术自由价值观,以研究为再造大学之急务,以争取学术自由及"为学问而学问"为旨趣,创生新文化与造成新学风,以引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同时,学术分校也属因应社会纷争策略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陈光中 《纵横》2010,(11):58-61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而提到五四运动,就必然要提到北京大学,也必然要提到蔡元培。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人而言,北京大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它是中国精神的象征。北大的命运连接着中国的命运;北大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它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民主的旗帜。而讲北大的崛起,则必须谈到一个人——“北大之父”蔡元培。  相似文献   

19.
蔡元培从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到1926年最后卸任,其在任将近10年,但实际在校执掌校务时间不足5年时间。在近10年时间中,蔡元培一共提出过7次去职请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一次被政府批准。直到1926年7月。张作霖将北京大学改名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被终止。在这7次辞职中,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第三次辞职原因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于吉楠 《百年潮》2013,(1):46-49
蔡元培是清末翰林院编修,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反清的民主主义革命者;民国成立后任教育总长,是著名的教育家;曾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在学术界很有声望,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罗章龙是1918年入校的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后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担任中共北大党组织的负责人。罗章龙和蔡元培的社会地位不同,思想信仰和政治主张也互不相同,然而在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