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邱捷 《民国档案》2003,(4):121-127
近代报刊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笔者想强调的是 ,对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来说 ,报刊更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在此 ,以研究清末民初广东社会经济为例 ,谈谈有关利用报刊 (主要是报纸 )的一些问题。(一 )众所周知 ,近代中国的报刊是随着西学东渐而产生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 ,又是这个过程的比较全面和客观的纪录。报刊包括报纸、杂志及其他定期刊物 (早期报、刊没有明确界限 ) ,既有外国人所办 ,也有中国所办 ;既有外文报刊 ,也有中文报刊 ;既有官府及政党所办的报刊 ,也又比较纯…  相似文献   

2.
李娟 《安徽史学》2018,(4):74-79,96
救亡图存语境下,近代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其时社会、政治语境有密切关系.《申报·自由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纸副刊.1932年留法归国的青年黎烈文主编《自由谈》,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引人注目,构建起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为数不多的公共舆论空间.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对外抗击日军侵略、对内停止内战这一时代主题,《自由谈》的改版恰与时代主题相勾连,使其报刊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可能.《自由谈》编辑"兼容并包"的编辑思路集结了当时国内重要的作家,形成多元化的作家群体,而作家群体私人性的杂文写作则成为《自由谈》公共领域的独特话语表述方式.然而,缺乏广泛社会基础的《自由谈》公共空间在国民政府的强力压迫之下难逃"再封建化"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国学界渐与西方学界接轨,摒弃了传统的志略体,开始用现代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疆域史.在1949年以前,在民族救亡与边疆危机的激励下,以西藏研究为中心的学者接受了西方范式建立了西藏史研究体系,研究风格趋于成熟.1949年以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导入,西藏史研究开始了新的转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以边疆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为主的研究格局.1959年达赖集团的外逃、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又使西藏历史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史学与近代报刊在学术史上有着很深的渊源。19世纪初报刊传入中国,无论是学还是术都未臻成熟,必然要向中国传统学术吸取养分,且近代报人多有史学学术背景,由此形成近代报刊史家办报的特点。本文拟从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史论及良史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史学对近代报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舆论的逐步开放,包括报刊在内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从无到有,在挫折中不断得到发展。近代报刊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其本身的运作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因此,透过报刊所能看到的社会历史,不局限于报刊页面的呈现,更深刻的内容还隐藏在页面背后或页面之外。  相似文献   

6.
近期在安徽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特点和报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为主题,与会学者交流了晚清、民国时期报刊与报人的个案探究,报刊、报刊舆论与社会历史变迁的互动研究,近代报刊生存环境与信息控制的历史研究,以及新闻传播观念史、新闻传播思想史的研究。同时,还对多学科交叉研究新闻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尽管不能断言标名“自由”的报刊必定奉行自由主义,也有主张自由主义的报刊不以“自由”为标签,但那些自称为“自由”的刊物,显然应是考察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历史轨迹的重要凭借。清季自由观念逐渐传播普及,以自由为名号的人士日渐增多。继《申报》开辟“自由谈”栏目,民初至少出现了9家标名为“自由”的报刊,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自由党系统在各地的机关报,其二为以游戏文章追求思想、言论、出版三大自由的报刊。二者在反对各地政权的舆论压制时坚决维护言论自由,但政治上并未高揭自由主义的旗帜,其形象的社会观感亦不甚佳。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再度出现以“自由”为名的报刊数量激增的情形,自由主义成为部分报刊的思想旗帜和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8.
段炼 《史学月刊》2015,(1):107-124
近20年来,在观念史、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新文化史以及报刊史等五个领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也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一方面,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带来研究视野的转变,也赋予思想史多元的内容。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理念的引入,特别是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扩大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范畴与边界,打通了思想史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壁垒,也引发了研究者对于思想史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关涉中国报刊史的学术研究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学术兴盛以来,与中国报刊史研究相关的著述越来越多。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报刊史研究的重视,目前在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界,报刊史的研究日益凸显出学科交叉的特点,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刚刚开过的讨论会,主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报刊的发达,是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新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史的角度,理解近代报刊和近代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口。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为百业之首,它似一条长江大河,其流域就是整个经济。而银行乃金融之主体。由于银行的重要性,中国近代银行史倍受研究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涉足此间。检索1949年以来的《全国报刊索引》,我们发现,在建国后的30年间,有关华资银行史的论有10篇左右,但大多是回忆性或介绍性章。①张郁兰所《中国银行业发展史》是这一时期出版的惟一的一部银行史专,该书将1896-1937年中国银行业40多年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兴起时期(1896-1911年)、发展时期(1912-1927年)、继续发展和集中时期(1928-1937年),并概述了每个时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对于该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  相似文献   

13.
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媒无疑是面向西方、东方的窗口。通过传媒看世界,其结果往往取决于报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心态及其社会地位,也与报刊把关者的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对国人而言,清末民初面临政治转型,其时报刊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架构有重大影响。分析近代报刊功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调适。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报刊史》是五十多年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阐述中国早期和近代报刊的发生、发展的专史。方汉奇著,198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书从唐代的邸报,一直写到“五四”运动前的《新青年》,前后一千多年,重点在近代部分。该书评点了大小各种报刊五百多种,报人近千名,是继1926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后的又一部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5.
李兰萍 《安徽史学》2010,(3):118-120
近代以来,报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从无到有,从若隐若现到大张旗鼓,充分见证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申报>女性商业广告形象的出现和演化,生动地诠释了各个时段的女性观,在中国近代女性史的研究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将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编写的《史学思想史》视作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近代西方史学史著作,并将其与30年代朱谦之在暨南大学开设"西方史学史"课程这两件事情看作中国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起步时期,那么,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首先是由耿淡如、郭圣铭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开拓阶段,这一时期主要以介绍西方史家的著作、引进西方的史学理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是我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源地,也是旧中国广播电台最集中的城市。数量繁多、形形色色的上海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对上海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本书汇编了从1923年1月上海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的中外文档案及报刊资料,计53万字。本书为研究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史以及中国新闻史、广播史、档案史提供了丰富  相似文献   

18.
共和国史、当代史与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由于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把中国1919~1949年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人们为了在言语和行文中把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的历史区别开,便把始于1949年的国史称为当代中国史或中国当代史。但是,现在一方面有人把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或编纂延伸到1949年以后;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留日医学生报刊为中心,对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传播西医活动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努力复原留日医学生"学医"和"传医"活动的真实面貌,进而管窥留日医学生及其创办的报刊在中国近代西医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大批爱国志士心怀医学救国之梦,东渡日本学习现代医学,标志着国人被动接受西医的终结。赴日医学生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致力于德日派西医体系的传播。德日派西医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虽然没有英美派西医的影响力大,但是也为中国医学的近现代转型做出重大贡献。赴日留学生报刊对开启民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舆论在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形态,以民间报刊媒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民办报刊的内容和办报主体转型来看待其显现出的公共性,证明社会从国家中初步分离,进而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论及清廷与报刊媒介的互动关系,目的是展现其互动的不良,其后果是对宪政精神的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