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都博物馆藏痕都斯坦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痕都斯坦玉器,是指清乾隆时期传入我国的一种玉器制品。痕都斯坦(亦作温都斯坦或痕奴斯坦),一般认为是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东部一带地区,系昆仑山脉的西部支脉",因为当地盛产玉石,所以玉雕业发达,玉器工匠的技术水平很高。痕都斯坦玉器约于乾隆中期传入清宫廷,立即得到乾隆帝的赞赏。乾隆曾"留下三十余首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6,(6)
本文根据文字记载及传世实物,梳理了痕都斯坦玉器入传中国及发展仿制的过程。又根据前人研究,对其地域特征做了分类总结。此外,结合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三件痕都斯坦玉器的纹理分析,发现痕都斯坦玉器上常镶嵌玻璃代替宝石。元素组成测试可确定玻璃来源,亦可辅助指示玉器的加工地。研究方法为嵌有玻璃的痕都斯坦玉器的来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隆年间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中,在述及我国西部和西南部边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时,常能见到“痕都斯坦”一名;清代宫中旧藏、现在的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文物中,亦有为数甚多的所谓“痕都斯坦玉器”(以下简称“痕玉”),这类文物  相似文献   

4.
山西博物院馆藏一件仿痕都斯坦玉碗,玉质莹白,装饰华丽。痕都斯坦玉器是由南亚、西亚传入我国的伊斯兰风格玉器的总称,由于清高宗对其情有独钟,遂产生了仿痕都斯坦玉器。仿痕玉和痕玉玉料均为和田玉,加工工具稍有不同,器型题材与装饰风格基本相同,器型多为实用器,题材多为蔬果花叶,纹饰繁缛华贵,常用宝石,金丝,玻璃等装饰,精美绝伦。  相似文献   

5.
历年来在江西发现发掘了许多遗存遗迹及墓葬,出土了众多造型丰富琢制精美的玉器。在丰城、新余、德安、靖安、广丰等地零星地发掘出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商代玉器要数新干大洋洲出土者最为重要;两周玉器在樟树、贵溪、靖安亦有可见;汉、晋、南朝、唐玉器主要见于南昌地区;宋代玉器以上饶出土的明州观察使赵仲湮器物最为精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出土玉器阴刻技术的微痕研究情况。根据6件典型玉器所开展的阴刻纹饰的微痕观察,初步判断春秋晚期玉器阴刻工艺已成熟使用了添加解玉砂的旋转砣具技术。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玉器阴刻工艺水平的细微差别,认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玉器并非由固定的玉工或玉作坊加工而成。此外,牙璋142可能为商代遗物。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薛家岗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采用体视显微镜进行微痕观察,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仪器的物相测试,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馆所藏的127件薛家岗玉器的表面加工微痕迹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薛家岗玉器大多光素无纹;玉料主要以闪石玉为主,结构普遍较粗;开料以线切割技术为主,片切割技术为辅;钻孔主要为两面对钻,工具有实心钻和空心管钻,孔壁常留有螺旋钻痕和对钻台痕;玉器整体经过打磨抛光工序;出现了破裂玉器的接合修复技术;薛家岗文化晚期出现了镂空技法、减地浅浮雕技法以及阴线刻技法,体现了玉器制作工艺的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8.
<正>玉器早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就有发现,此后,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下面对新石器时代我国出土玉器的情况做一个概括的介绍: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吉林和内蒙古东北地区均属于辽河流域。查海—一、辽河流域出土玉器  相似文献   

9.
玉器上的兔题材作品可归纳为单体玉器和兔纹玉器两类,前者主要见于商周时期的片雕玉器和隋唐以后的圆雕作品,后者包括兔纹饰和宋明时期图画般效果的兔纹玉器。最早的兔纹玉器为嵌饰和佩饰,自隋代以后出现书镇、耳饰等功能。在审视这些兔纹玉器时,有必要把它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并与其它类型的工艺品相关联,从而能比较完整地去认识这类玉器。  相似文献   

10.
英杰 《文史月刊》2012,(10):79-80
螭虎与螭龙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由于两者纹饰比较接近,故又称"螭龙虎"。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后来逐渐应用于玉器上。以两种纹饰而言,其尾部都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1.
古方 《丝绸之路》2013,(11):74-78
玉璧和玉琮是齐家文化(距今4100~3600年)的主要玉器品种。齐家文化玉璧和玉琮最早见于清宫旧藏,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中也有著录,可见这类玉器很早就有发现、收藏和著录。但是,由于限于当时认识水平和考古知识的缺乏,它们笼统被归入商周玉器。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器学术界和收藏界对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这主要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和采集的齐家文化玉器甚少,而且资料基本没有公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部分典型玉器的材料属性与制作工艺,用多种无损科技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现场分析,获取了玉器材质矿物组成、纹饰微观形貌、穿孔孔径及内部微痕特征、表面琢磨微痕等综合物理化学信息。基于科技分析结果,确定了玉器的材质属性以及玉器表面纹饰、钻孔、琢磨等制作工艺相关信息。结合考古学背景资料信息,探讨了长子口墓地出土玉器在材质、器形、功能与工艺之间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序言从1990年至翌年的三个月间,我作为日越联合考察团(日方领队为东京上智大学教授量博满)的一名成员,有机会访问了越南。其间.承蒙越南考古学院的关照,有幸在调查结束之后又得允许.从事个人感兴趣的调查活动。通过参观遗迹、实地观看各种资料.收获颇丰,其中对越南玉器的资料的了解尤多①.越南红河三角洲的面积虽比日本关东平原大不了多少.但在此已发现许多玉器作坊遗址.其中多数的年代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之间。在玉器资料中,环状玉器又占了大半,形制异常丰富。尽管可见到具有种种特征的环状玉器,但特别…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玉器作为物质文明的载体,记录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发达的玉工艺制作水平,但古人是如何制玉的,特别是玉器块口是如何切割的,切割面呈现何种状态;玉器的孔是如何钻的,钻孔后留下何种微痕,这些一直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制造工艺的课题.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地证明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已掌握了娴熟的线切割技术和钻孔技术,而且这种技术对中国和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玉器制作技术均有一定影响,对研究古代人类工艺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对汉代玉器进行综合考察时,发现在丧葬、佩饰、日用及陈设用玉中,有许多玉器无论造型或纹饰都有一定的辟邪厌胜之意。本文通过对这类玉器的研究,试图从玉器角度分析看待当时社会流行的辟邪厌胜思想,辟邪厌胜意义也是汉代用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仿古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古玉是指以模仿古代玉器为手段、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而加工碾琢的玉器,诸如仿汉玉、仿宋玉等等,也包括仿三代古玉以及仿名家玉器。仿古玉是我国古代玉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研究古代玉器,尤其是研究近代玉器,对仿古玉是不能忽视的。一仿古玉的沿革仿古玉的产生、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我国封建时代皇家贵族、达官显宦和文人墨客玩赏古玩之风盛行时出现的,是仿古文玩中的一种。仿古玉见于文献记载的时间比较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妇好墓出土圆雕玉器的观察和微痕分析,讨论了开料、减地和打磨、阴刻、钻孔、透雕和掏膛工艺,发现殷墟晚商时期已经发生旋转砣具、解玉砂及"线锯"等关键性玉器技术变革,同时钻孔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圆雕玉器的制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殷墟晚商时期,玉器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任江 《文物世界》2006,(4):62-63,69
什么是仿古玉器?通常指现代所仿制的“古玉”。因此,古玉投资最大的难点在于鉴定新旧和真伪,如何区别新旧玉器至关重要。新、旧玉器的特征是:由于旧玉器流传多年,边角会产生小腐蚀点,长时间的手汗把玩、佩戴,这些腐蚀点变黄或变红,边角的腐蚀带有残迹,手一触摸没有锋利的尖角,手感自然、舒适,残痕过渡也十分自然。新玉有用工具做出的边角的残痕,有锋利的尖角,触摸时会有明显的扎手之感。工艺上的区别:旧玉的加工是人工琢磨出来的,弧线非常流畅,阴线宽窄若一,深浅一致,线边平整无崩裂,外观温润舒适。而目前新制作的玉器,线条过渡不均匀,深浅不一致,以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的痕迹。本质区别:旧玉多有温润感觉,玉质极好。玉可分为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鉴定古玉主要是对玉质和制造年代的鉴别,两者之中,鉴别制造年代更难一些。因为一些作伪者挖空心思作假,方法之多,技术之高,令人难以判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有许多名工巧匠创造过无数精妙绝伦的玉器,但他们的姓名与事略很少见记于正史和其它著作中,明代“名闻朝野”的碾玉妙手陆子冈(或称“子刚”),则是特殊的一个,不仅文人笔记和地志野史有所记述,且是一位可“与士大夫抗礼”的非凡人物。至今刻有陆子冈款的玉器仍遍及国内外各重要博物馆和许多私人收藏者手中。尽管陆子冈名气很大,其琢玉的情况有所记述,但有关他的资料仍然是既零散又不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北方文物》2020,(3):104-112
出土位置、摆放方式及器身上穿孔的情况,均不能说明勾云形玉器的使用方式。《哈民玉器研究》通过微痕分析并根据其他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提出,穿孔在下有可能为勾云形器使用时的正方向。以此种方式观察,勾云形玉器呈现出回首的双鸟或单鸟造型。禽鸟是萨满教中神灵陟降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