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抗日战争已过去70年了,但这场战争的影响在许多方面仍清晰可见。历史的这一页要彻底翻将过去并不容易。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或许这就是抗战史研究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吧。借这次笔谈的机会,我想结合自己研究抗战史的一些体会,提出加强整体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问题。一、抗战史的两个特点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入到研究抗战史的行列中来的。那时,抗战研究的热潮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2.
1973年以来的台湾抗战史研究,深受世变的影响,概略可区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政策推动,研究起步”,自1973年起,由于官方开始提倡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抗战史研究随之开展.第二阶段“政府开放,多元发展”,1988年前后台湾解严、蒋经国去世,经20世纪90年代台湾民主化政治禁忌解除、档案开放及更多学人的投入,抗战史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第三阶段“官方领导,研究结集”,2008年台湾再度政党轮替,一度沉寂的抗战史研究在官方提倡之下达到巅峰,“国史馆”集结台湾学者所论,出版《中国抗日战争史新编》是台湾抗战史研究的里程碑.第四阶段“主题计划,共同研究”,自2016年迄今,官方提倡不再,民间维持着抗战史料的出版与学术活动,政治大学人文中心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借主题计划与共同研究,继续推进抗战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传统领域,中国抗战史研究在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中取得了具有时代性的学术进步,在研究理念的创新、研究范畴的延展、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研究力量的整合等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历史学科的学术化进展。  相似文献   

4.
陈晨  程林 《人文地理》2020,35(6):50-56,84
基于GIS技术,分析从夏到明清,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格局和命名方式的演变规律。从景观表征和布尔迪厄符号权利视角,借鉴批判地名学研究理论,揭示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格局和命名方式演变过程中的文化政治格局。研究发现:①作为关中平原历史地名空间置换的高密度区域,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政治中心区,以及以潼关、陈仓(今宝鸡)为核心的军事中心区构成了政治权利空间斗争的中心;而零星分布于外围的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区则体现出其作为政治权利空间斗争边缘区的历史稳定性。②统治阶层和群众围绕宫殿陵寝、官宦氏族、人物姓氏、意愿祈福及祭祀庙宇类地名展开命名博弈,各阶层均希望借助地名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表达“自我”价值和愿望。③关中平原历史地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名的命名与变更整体上呈现出去阶层意识形态、关注民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2014年以来,习近平有关抗战史研究做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蕴含着科学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论,为我们全面系统研究抗战史和日本侵华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研究框架和基本遵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10多年来,中国的抗战史和日本侵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界对传统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地方命名中的文化政治过程成为研究核心。本文以2017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春市为例,在批判地名学的背景下,借鉴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1800—1945年间长春街道命名过程进行文化政治分析。研究发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长春街道命名成为不同政权控制下各种力量争夺的战场,形成清政府控制的长春地方力量、俄国殖民者力量和日本殖民者力量分区控制下的街道名称,争夺加深了城市内部分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者为隐藏其妄图永久占领东北并实现霸权统治的野心,在其划定规划的“实在国都事业区域”进行中式命名,却隐喻了明显的归顺色彩。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军队是从不同区域中编成,侵华战争也是在多个区域中展开的。这些区域既包括日本国内作为军队编成和驻屯地的固定区域,也包括日军在国外侵略占领并遭到抵抗的各个区域。近年日本学界基于日军按区域编成和驻屯地固定的特征,通过对地方行政单位、军都、自然村三个层面中军队与地方关系的分析,从区域社会角度关注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战争体制的形成过程和军队活动。通过对乡土部队——联队的研究,揭示日军中的区域色彩与战斗力特征,有利于细化对日本侵华战争体制与日军的认识。同时,日本学界关于战时中国东北、华北、西南、东南地区日军侵略和中国抵抗的研究,揭示出不同区域的抗战特点,进一步拓展了日本侵华史和中国抗战史研究。本文对以上两方面研究做一初步梳理并据此对如何继续深化抗战史研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近些年来,如同“空间”和“地方”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变化,“区域”的含义也受到了由空间分析范式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和修正。基于这种背景,本文梳理了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理解区域问题的相关文献,并归纳了主要研究议题。研究发现:区域的含义逐渐从封闭性、有边界的、稳定的领域性特征转向开放性、可渗透的、流动的关系性特征。当前区域的社会建构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区域身份的形成与建构、区域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区域化与区域发展三个方面。值得指出的是,区域的社会建构不是要摒弃区域具有固定领域形状的观点,而是要看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对区域变化的影响,理解区域是制度化、社会建构和政治上存在争议的空间。更重要在于,探讨区域在领域性和关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此外,文章试图廓清“区域”和“地方”这两个术语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讨论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看待区域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战争前后持续14年,涉及中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根据战后国民政府的统计,全国人口80%的地区均遭日军破坏蹂躏。(1)由于战争时间长,涉及地域广,无论是从日军侵略的角度还是从中国各地抵抗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区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除了整体的宏观研究和专题研究外,专门针对某一区域的抗战史研究也同样十分重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热潮,有关区域抗战史研究也受到各方面重视,产出了不少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抗战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地都在组织力量编写抗战专志,目的是有效保存历史记忆,促进抗战史的研究,提升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抗战的理念,以最大化展现抗战历史画面为原则;要正确认识各地的抗战地位与作用,突出特色与作用;要针对抗战历史的薄弱环节狠下功夫,丰富抗战内容;同时,要努力发掘抗战志新资料,将文本资料与非文本资料结合起来使用;此外,还要根据后抗战时代的研究新成果,及时调整思路与方法,不断提高编写质量。  相似文献   

11.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还推动了上古政治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12.
正21世纪以来,抗战史研究无疑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其中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调查成为抗战史研究领域中一大崭新的风景线。本文不揣冒昧,对目前抗战老兵口述历史调查现状与抗战研究之关系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方家指正。抗战老兵口述调查的现状以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调查,出  相似文献   

13.
《河北抗战史》评介肖一平谢忠厚著《河北抗战史》(1994年9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河北省抗日斗争历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分5个阶段阐述了河北省抗日斗争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河北省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在...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杨奎松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一段时期,甚至可以视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抗战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对中华民族这段可歌可...  相似文献   

15.
山西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从1943年1月起,人们就开始了对山西抗战史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从山西抗战史研究的经历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3年1月——1949年9月;第二阶段为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三阶段为1966年6月——  相似文献   

16.
张杨 《世界历史》2023,(3):89-107+173-174
20世纪60年代,在官私机制的大力扶助下,以“东方”(亚洲和北非)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国区域研究达到高峰期,并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然而,区域研究范式从一开始就面临挑战和批判。冷战“心智之争”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对亚洲研究构成了挑战;战后美国全球霸权的形成和权力分散化的双重趋势,亦使美国学术范式遭到来自亚非学术界的激烈批判。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的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是冷战背景下区域知识生产与传播背后的权力分配与竞争博弈的典型表现。安娜堡会议折射出知识权力博弈的三重景观:其一,传统东方学与区域研究尝试从不同路径重塑研究对象的博弈;其二,美苏之间力图填补“知识真空”,通过知识生产与传播来竞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博弈;其三,亚非学者抵制欧美国家试图借助知识传播重构新旧殖民主义的博弈。  相似文献   

17.
把抗战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余子道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50周年。对于从事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工作者来说,努力把抗战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一步繁荣抗日战争史学术事业,也许是对这一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一种最好的纪念。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  相似文献   

18.
<正>时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复旦大学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中国和亚太研究学会(美国加州)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抗战史新探"学术沙龙于2015年9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者除提交了多个专题研究报告之外,还就近年来抗战史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抗战史研究发展的建议与期望,充分交换了看法。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各类活动中,海内外各大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群体纷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这既是史学界对过往研究的一个总结,亦是思考与开拓今后抗战史研究的良好契  相似文献   

19.
推动和加强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这是深化中国抗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一个新途径。研究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历史,可以还原二战真相,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的战争罪行;可以还原中国国民政府战时首都的面貌,从而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段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准确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揭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可以全面展现中国战场的全貌,更加准确地反映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作出的巨大贡献。为此,要把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出版放在第一位,以科学的精神加强学术研究,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向世界展现中国学者的成果,说明中国学术界为世界二战史研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正抗战时期的中国,在进入相持阶段后暂时分成三大区域:中共根据地、国统区和日伪占领区。70余年过去了,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根据地,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国民党统治区的研究近些年也进展极快,发表了大量成果;惟独沦陷区的研究,受制于日文资料的刊布及利用难度、长期以来以揭露日伪黑暗统治为目的的考察视角、以及近来中日关系不稳定而形成的民族情感压力等原因,呈现出视角受限、成果不多、研究尚须大力推进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外文资料的陆续引入和翻译,随着大量民间资料特别是日记、回忆录、书信等个体性资料的陆续面世和思想解放,学者渐渐意识到,对沦陷区民众生存状态的考察,是对抗战史一个长期近乎隐形区域的发掘,是深化抗战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