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博览》2007,(1):42-43
鼎是一种青铜炊具,一般鼎越大排场越大,鼎多同样排场也不小,禹铸九鼎,据说铸鼎所用之青铜,来自“九州之牧”。于是,“九鼎”便象征着“九州”,所以夏商周三代之时,一直被奉为传国之宝。当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究竟有多重时,  相似文献   

2.
丁山 《收藏家》2010,(11):51-55
在我国,最早发生的收藏行为应当与国祚有关,譬如传说中的"禹铸九鼎"。所谓夏王朝传国的九个青铜鼎的真实性尚不可考,唯见于《史记·夏本纪》中的一句:"禹采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太史公的记述很多已经被考古学证实为信史,那么,这九个作为夏王朝的象征而陈设的青铜鼎无疑就是有史可据的最早的皇家收藏了。  相似文献   

3.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秦始皇下令镌刻而成,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 然而,它在流传1000多年后,却神秘地失踪了。几千年来,"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有关它的传说也无不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  相似文献   

4.
和氏之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号称“价值连城”,乃“天下所共传宝也”。而秦汉传国玉玺,更是“受命于天”,皇权之所系。这两件至宝之间有何关系呢?这二者究竟又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 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即秦始  相似文献   

5.
九鼎的来历与失传莫金山据史载,在夏商周三代的器物中,一组由九个鼎组成的九鼎,最为庄重名贵,也最为神秘。它是王权的象征,得到它就等于取得了国家政权,失掉它就意味着丧失了国家的政权。鼎,作为一种炊器和礼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它成为镇国之宝,其中是有历...  相似文献   

6.
惠男 《历史研究》2023,(5):86-104+221
皇太极所获林丹汗“传国玉玺”,对蒙古人而言具有政权更迭的象征意义。清代满蒙文档案,以及《蒙古源流》《金轮千辐》《水晶鉴》等十余部成书于17—19世纪的蒙古文史著中有关皇太极获玺事件的记述表明,在清廷无意以“传国玉玺”促成蒙古诸部承认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下,清代不同时期的蒙古文人对“传国玉玺”史事的书写呈现出较大差异。清初蒙古文人集体回避了与“传国玉玺”有关的话题;而随着对清朝文化和政治认同的增强,清中后期的蒙古文人则逐渐站在清朝的立场讲述“传国玉玺”故事,并基于个体经验差异,对玉玺来历、性质以及皇太极获得玉玺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样化诠释。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铜文化应当说是在夏代已经形成了。据文献记载夏代曾铸九鼎,三代奉为传国之宝。在中原龙山文化遗址内也曾发现了青铜器和冶铜工具,例如在临汝煤山、郑州牛砦遗址中就发现有贴附青铜渣的坩埚碎片。登封王城岗遗址四期(龙山晚期)窖穴中出土了一片青铜容器残片。特别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充实了对夏代青铜文化的认识。遗址内出土青铜器数十件。工具有锛、凿刀、锥、鱼钩,兵器有戈、戚、镞,容器有爵、斝  相似文献   

8.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相似文献   

9.
小依次递减或基本相等的列鼎制 27,到 70年代以来正鼎、陪鼎的区分28,以及对用鼎制度的不同看法等 ,均引起普遍重视 ,目前在对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时 ,多数研究者以列鼎制来划分墓主的身份等级。即依据《仪礼》、《礼记》的记载 ,天子和东周国君用九鼎 ,卿、上大夫用七鼎 ,下大夫用五鼎 ,士用三鼎或一鼎。并以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等为周代的礼制。前述洛阳 2 0余座东周铜器墓的研究报告多以上述之礼制来判定墓主身份的。如一~三鼎墓为士 ,五鼎墓为下大夫 ,七鼎为卿或上大夫等。前述的 2 6座铜器墓中 ,三鼎以上墓有 7座 ,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从夏代起开始进入文明时期与青铜时代。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是宗法制,反映在青铜器上则是礼器十分发达,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显著特点。根据考古发现,从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夏族的日用炊食器主要就是陶鼎;因此,进入夏代以后,仿陶鼎而铸造的青铜鼎就成为夏代夏族最主要的礼器,成为贵族身份的代表。例如1987年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鼎。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诸如《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商汤灭夏以后,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  相似文献   

11.
王蔚波 《收藏家》2009,(3):41-48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平安祥和之意。商周时期,牛一直是统治阶级祭祀祖先的供品。周代实行了列鼎制度,史载礼祭天子有九鼎,其中第一鼎就是专门用来盛放牛的。牛除了用于肉食、祭祀外,还被用于拉车服役。牛与殷商之族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近来不少国外学者将1635年皇太极获得所谓林丹汗的传国玉玺的意义定性为继承了蒙元帝国政治遗产的统治合法性。本文认为,皇太极对玉玺事件的操控与利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其处理内政的需要,即加速实现将原有汗权统治体制改造升级为中央集权化的帝制模式,从而满足自己对君权扩张的政治需求。它并不意味着皇太极由此拥有了统治蒙古或内地的君权合法性,且从实际效果来看对该玉玺的占有也未促使尚在后金控制区域之外的漠北蒙古和内地汉人前来归顺或大量投诚。  相似文献   

13.
九州是中国的代称,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能够将九州以及九鼎的来历说个端详的人却为数不多。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九州指冀州(河北、山西、辽宁)、衮州(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青州(山东、辽宁一部分)、徐州(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淮河以南,东南至大海)、荆州(湖北南部、贵州、广…  相似文献   

14.
对历代官印艺术的系统研究,是我多年之夙愿。近年来,曾撰写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长安历代官印考略》等印论文章,并对临潼发现的金代官印《都提控温宇印》进行了考释,期间,曾翻阅了大量的玺印资料,对古代印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秦官印爱不释手。这一方面是“秦人、秦风、秦韵”的耳濡目染;二是自己对博大精深的秦文化的长期迷恋,尽管前辈学者如王献唐,陈直、罗  相似文献   

15.
说鼎     
<正>文明时代之初,一些常用的饮食器具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有的甚至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或者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鼎,一种三足器,可炊可食,在史前时代使用了几千年,是非常普通的饮食器具。可是到了文明时代早期,一般的平民已经无权使用,陶鼎也不行,用鼎成了贵族阶层的特权,他们以地位高低决定用鼎数目的多少。青铜时代鼎已是由青铜铸就的重器,最高级别的贵族——王,要用九鼎祭祀、宾客、宴  相似文献   

16.
丁山 《收藏家》2012,(9):59-60
高39、宽26.8厘米。 薰炉由器盖和炉身两部分组成,为点燃香料后投入炉中,合盖后使用。炉取分裆鼎式,口沿纹饰系规矩的云雷纹,器身饰缠枝莲纹。三足皆采用圆雕手法铸成象首形,阔耳长牙,垂鼻为鼎炉之足;面额缰绦璎珞相交处结宝相花图案,备节点镶嵌红、黄、蓝、绿、紫五色宝行。鼎炉两耳分铸后铆接,㈤为象酋形,以高扬的象鼻为鼎炉双耳。  相似文献   

17.
九鼎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器物,寓有神圣之意.有关九鼎的记载最早出自<史记>,据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关于铜的产生和冶炼的传说 ,在夏代以前就有“黄帝铸鼎及蚩尤作五兵 :戈、矛、戟、酋矛、夷矛”之说。《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等等 ,说明铜器在夏代之前 ,炎黄时期就已经出现 ,但史书记载并不多见。关于夏代的铜器状况 ,史书记载则很多 ,而且在周代的文献中 ,就真真切切地记载着当时仍保存夏代的九鼎 ,例如 :《左传》宣公三年有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又有桓公二年 :“武王克商 ,迁九鼎于洛邑。”《墨…  相似文献   

19.
<正>鼎原本是一种烹饪器,后来发展为古代贵族社会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祭祀或宴享时用以盛放肉类。因此,鼎最能反映主人的身份和权力,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实物标志,甚至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即依据贵族的等级,规定其所享用的鼎数,并以鼎为主体,配置其他食器。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等等。一般情况下,大小不等的若干鼎并列使用,称为"列鼎"。大堡子山秦公陵出土的鼎甚多,也均大小不一,合乎周制。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垂鳞纹秦公鼎,高41厘米,  相似文献   

20.
安謇 《文物》1976,(11)
1968年9月,陕西咸阳附近发现了一颗玉印。印为白玉雕琢而成,四方形,螭虎纽,印面阴刻篆文"皇后之玺"四个字。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玉玺的发现地点离汉高祖的长陵很近,所以它可能是吕后的玉玺。也有的研究者认为印文的字体篆刻不是西汉初期的风格,因而它不是什么吕后的玉玺。这些属于文物鉴定的专门问题暂且撇开不管。值得注意的是竟然有人在这颗玉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