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行社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伟 《旅游科学》2003,(2):9-12
战略联盟不失为增强我国旅行社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就旅行社的战略联盟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组建战略联盟的必要性和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了中英文文献资料,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藏为中心,对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的对华陆路战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分析了英国实施对华陆路战略的原因、阶段、特征与影响,认为英国对华陆路战略包括战略展开阶段、试图干涉阶段、武装进攻准备阶段和武装侵略阶段,具有前后连贯、体系完整、循序渐进和手段多样等特征。本文认为,近代“西藏独立”正是英国对华陆路战略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20世纪日本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环境被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并及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扭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的经验、教训及治理对策,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莹 《神州》2013,(35):188-188
作为首位入主白宫的黑人总统,奥巴马本人代表的“美国梦”就充满了变革的意味,奥巴马政府的对话政策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即从战略再保证转向了战略再平衡,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对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欣 《安徽史学》2023,(3):124-133
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起源来看,国际格局和亚太地缘形势的演变在其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提出“战略岛屿概念”并试图循着这一思路在印度洋构建起可靠的战略支点,但美国高层未能形成共识。中印边境战争及其结果强化了美国的“中国威胁”认知,其间美国又因在印度洋缺乏可靠军事存在而在对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时颇感压力。在原有的南亚政策难以为继后,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对南亚的渗透和保障自身地缘战略地位,美国决定在印度洋建立起实质性且具威慑力的军事存在。在1963年至1966年,美国筹划并实施印度洋航母特遣队计划,于1964年4月派遣“协和中队”首次巡航印度洋;同时启动印度洋战略岛屿开发计划,于1965年、1966年相继取得关键进展。总之,1963年至1966年是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奠基时期,印度洋航母特遣队计划和印度洋战略岛屿开发计划是其核心内容,一体两面。美国自此逐步进入全面战略布局印度洋的新阶段,印度洋渐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边缘移向中心。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外交战略的演变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一外交战略演变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制定和调整中国外交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大局,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60年代,从“利用外援发展核武器”到“独立自主、优先发展”,中共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核武器的英明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处于决策和执行的核心地位,他的高瞻远瞩和极力坚持对中国发展核武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中国核战略的有效实施,周恩来亲自主持、倡导并执行了中国的核外交,他所提出的中国核外交战略是中国核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许海云 《史学集刊》2000,2(4):61-66
北约在战后初期建立后,50年代在对外战略上经历了“集体安全战略”、“前沿总体防御战略”以及“核威慑与全面核战争”战略,以上三构成了北约50年代对外战略的三个支柱,三相互联系,互相融合,对北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反映了北约冷战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则的基础上,首倡"以民促官"及"官民并举"的基本方针,提出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并放弃战争赔偿,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战略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取得了继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的又一外交胜利。虽然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它兼具现实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13年来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二十一世纪头20年最重大的战略目标。本文阐述了西部大开发 战略与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者之间关系,并对实现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使得黑龙江垦区占据了战略制高点,拥有了全面发展的主动权。要围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示范带动农村这两大使命谋划发展战略,抓住北大荒集团这个战略枢纽实施四个方面的突破,抓住六个关键环节组织战略实施,在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  相似文献   

12.
战略管理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阶段。竞争情报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的竞争工具之一,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本文在分析企业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内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高校竞争情报对企业的价值分析,得出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地缘特性及其国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0,15(4):38-41
在国际关系格局中,从力量和影响来看,蒙古不是一个十分有地位的国家。然而,由于蒙古国的地缘政治位置的特殊性,在大国战略关系中,蒙古就象一个砝码,它能使亚太战略结构的天平产生倾斜。蒙古对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大国均有重大战略价值,它的对外政策取向将对这些大国之间构成的复杂的战略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蒙古处于有关大国之间形成的地缘政治结构中,蒙古的国家战略和对外关系受到大国关系的严重制约,具有清晰的地缘政治特点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总战略。总战略在南部非洲区域层面体现在要将相关国家纳入南非控制的体系,而对拒绝接受控制的国家,南非则采取扰乱政策,对它们进行多种形式、不间断、低烈度的扰乱。南非的扰乱政策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阻碍了整个南部非洲区域的发展。但是,随着种族主义政权的垮台,南非的这一政策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5.
马伟 《文史月刊》2007,(8):42-45
第七章人才战略晋商数百年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江山代有人才出"。李宏龄说:"得人者昌,商界何独不然。"可谓一语中的。他们视人才使用为立基创业的根本,实施人才强号战略。李财东跪求雷履泰、八乘大轿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展示了晋商为了商号大计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 ,随着朝鲜战争的发展 ,我国国防战略在不断变化。本文着重论述了把以解放台湾为最终目标的积极进攻战略转为在东南沿海地区实行防卫战略的变化与积极防御战略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是指由战略轰炸机、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核潜艇所构成的战略核武器打击能力。早在50年代,美苏两国就已具备了这种能力。与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规模有限,但发展迅速,成就卓著。我们在建国后仅2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及其相应的运载工具,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弹、航天和核工业体系。但是,在战略核潜艇的研制上,我们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 共和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相似文献   

18.
杨青山 《人文地理》1993,8(2):96-101
旅游业的先导作用、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决定了它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东北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与协作潜力,就东北亚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与中国延边地区的相应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世界大战的需要,日本军方抛出"总体战理论",并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事变初期,日本当局内部就战略问题发生了意见分歧,随着国际形势以及事变的扩大朝着对日本有利的方向迅速发展,日本决定扶植傀儡政权长期占有中国东北,并调整战略态势,策划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大本营就提出了进军印度洋和中东地区与德意会师,迫使英国屈服的西进战略.日本取得太平洋战争初战胜利后,即1942年春至年底瓜岛战役结束前,是西进良机;但日本要实施西进战略,却因中国战场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而迟迟不能将西进战略提上日程.当太平洋战场发生战略转折后,日本为在太平洋战场应对美国反攻,需要更多的陆军兵力,而日本陆军主力依然深陷于中国战场,最终不得不放弃西进战略.中国战场的抗战是牵制日本西进战略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对盟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