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神州民俗》2007,(8):22-22
醒狮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分为南狮和北狮两大风派。在中国醒狮代表着吉祥、喜庆和美好祝愿。千百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庙会)或有大喜事(如婚礼、生日),人们都会舞动醒狮,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追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0,(9):86-86
四季旅游节庆活动太姥山旅游文化节迄今已举办了八届的太姥山文化旅游节以景区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节庆期间,中外来宾在饱览太姥风光、品味白茶香韵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铁技、线狮、舞龙、饼花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以及以太姥山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舞蹈演出活动和书画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神州民俗》2007,(8):21-21
东莞醒狮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逢年过节,吉庆典礼,必不可少。东莞醒狮造型威猛、色彩斑斓,和南狮同宗同源,醒狮的步伐、配乐的打法,基本套路等各有特点,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武术表演及雕塑、绘画、刺绣等工艺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醒狮狮身一般长约2.5米,以黑色狮子代表凶猛,表示技术高超。一个醒狮队包括头牌、行棍(横批)、彩旗、锣鼓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舞龙,在富川瑶汉各族民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尤其是东山五源瑶寨颇负盛名,亦是瑶族人民龙王崇拜的遗风。通常,新春伊始,舞龙以示吉庆,除春节盛兴舞龙之外,每逢喜庆、庙期(会)和佳节亦普遍兴舞龙。瑶家舞龙外出上元宵是到瑶源峒寨巡回拜年,每年正月初二至...  相似文献   

5.
舞龙,也称"兴龙"、"玩龙"、"闹龙灯"、"耍龙灯",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灯彩舞蹈。春节期间,高淳每个乡镇几乎都有舞龙活动,舞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①,杨家村舞龙延续了800多年的历史,在江苏省内以及周边的安徽地区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淳溪镇杨家村的舞龙规模盛大,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参与  相似文献   

6.
沙坑村的醒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醒狮的代表,是沙坑村从佛山市郊外迁移到广州市番禺区现址时带来,并在移居地复活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复活,村支书周镇隆的个人意志和人脉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这一传统的再生和利用,作为移民村落的沙坑村也实现了对本地社会的融入,获得文化上的认可。在沙坑村对传统的成功再生和利用背后,是广东醒狮发源和传承的中心区域粤语方言区的城乡一体特征,以及醒狮传统在都市和农村之间的共用与共享。  相似文献   

7.
对霍童文化的认识,始于霍童线狮。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线狮表演主要通过艺人对线狮头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动和操纵来表现狮子的动作和表情,当地人称之为“打狮”。霍童线狮是一种全国罕见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2005年夏天,柘荣建县60周年的时候,各地应邀前来表演献艺的民间艺术项目中,最有表现力、最有观众缘的就是霍童线狮。  相似文献   

8.
贵州报业花开醒狮路 1907年,贵州省出版的第一张报纸——《黔报》在醒狮路诞生了,民国14年至民国15年又先后创办了《新黔时报》、《贵州改进时报》,之后,贵州的报业从这里慢慢拉开了序幕。在历史上,这里与相邻的科学路一度曾为贵阳报业的集中之地。“醒狮路”,顾名思议,与狮子分不开的,这里的西  相似文献   

9.
由于长期裸露在自然环境下,唐顺陵走狮风化严重。温度是影响走狮风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走狮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了走狮分析模型,对走狮在太阳辐射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太阳辐射是走狮向阳面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背阳面温度变化趋势与环境温度基本相同,时间上略为滞后,走狮表面之间及表面与内部之间均形成了较大温差。该研究结果可为走狮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受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舞龙闹元宵的习俗仍流传至今。在众多的龙灯中,长汀彭坊的刻纸龙灯以悠久的历史、讲究的舞龙仪式、独特的制作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达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醒狮运动”之初,国家主义派致力建构中西杂糅之文化保守主义体系,以为其运动之意识形态。其现代学理厥为以欧陆玄学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哲学,及玄学之反动———实证哲学及实证学科(包括实证主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玄学与实证本相冲突,且因移植国家主义之中西时空错位,导致醒狮派理论之困境及内在紧张,并驱动其由消极强调国家主义之自在性,走向积极营建“新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玄学向为文化保守主义之壁垒,而实证主义之科学、进化精神及反玄学倾向,则促使醒狮派呼唤并回归“五四精神”,走向文化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13.
王洪伟 《旅游》2006,(4):60-67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还是彝族同胞的图腾崇拜,也同时代表着男性。所以,舞龙便成了大老爷们的美差。然而,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石屏县的花腰彝族聚居地——哨冲镇、龙武镇,舞龙从元明时期至今却是姑娘们的专利。特别是近年来她们参加全国、全省的民族运动会,让善于舞龙的男子汉们威风扫地,败在手下,3次夺得金奖。于是,从她们中间产生了近日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诺(?) 的十七岁》的姐妹影片,作为向国庆55周年献礼在全国公演的电影——《花腰新娘》。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藏有几件带有明代纪年款的阿拉伯文铜炉,造型别致,工艺精细,是我县少数民族文物中的佳品。现介绍如下: 狮盖熏炉通高40、口径19.5厘米,重7.03公斤,黄铜质。狮形盖。直口,直腹,矮三蹄足。狮仰首蹲踞,嘴张,尾翘,双耳后抿,一爪下压一绣球。狮腹部镂空,香烟可由狮口出。炉腹前后各有一菱花形饰,内  相似文献   

15.
贾璞 《四川文物》2012,(5):48-55
目前发现的最早狮形石兽属东汉时期,造型基本上为狮首翼兽。本文根据现存的狮形石兽资料,将东汉时期狮形石兽分作两期,即安帝至桓帝时期、灵帝至献帝时期。在此基础上,探讨狮形石兽在造型上的演变,进而探讨其造型特点与渊源。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7,(3):17-19
沙井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南部。“沙井蚝”是深圳主要的土特产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潮到宋朝。沙井蚝产地分布在深圳市沙井、福永、盐田、前海、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带。  相似文献   

17.
在江油李白纪念馆太白堂前,耸立着一对高大雄壮的石狮。这对石狮身高306,长200,宽130厘米。狮呈蹲式,昂首、大耳、翘尾。口含圆珠,颈系带挂铃。两狮前右足踏一绣球,左足抓一小狮。雌狮左腿腹下还有一小狮,毛被自然,线条流畅,比例适度,体态匀称,二狮作相互顾盼状。  相似文献   

18.
春节期间,鹤庆境内有玩狮灯的活动,当地叫“耍狮子”。狮子头用篾骨和彩纸裱扎而成,狮衣用布亲底,上缀黄绿二色麻丝装饰。演狮的两个演员藏在狮衣内,另有一个演员扮演“喜神”,他头戴满脸堆笑的假面具,上穿白色对襟短衣,外罩白羊皮褂,腰系大红绸带,下穿黑色宽口裤,脚蹬麻草鞋,手舞一根牛尾,偕同舞狮演员互相配合,表演各种精彩动作。外地狮舞多是地面表演,唯鹤庆狮灯在高空表演,  相似文献   

19.
陈杰  石荣传 《四川文物》2008,35(3):74-78
作为两晋时期典型而精美的青瓷器之一,带背筒狮形器的用途和名称众说纷纭.参考狮形器的出土状况,从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因素考虑,带背筒狮形器应该是文房用具而非烛台、酒器.并确定它的名称应该叫水注而非水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带背筒象生器的定名也应为水注.  相似文献   

20.
一、《狮声》的发现和创办的时代背景《狮声》月刊是芜湖圣雅各高、初两级中学校刊,创刊于1925年4月。该刊至今在安徽未发现,当年在芜湖圣雅各中学读书的王稼祥、甘野陶、江去疾也未提及。1987年6月4日上海《社会科学报》“罕见报刊过眼录”专栏刊登了题为《<狮声>的“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