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的草席有:用蒲草编织的“高要金渡花席”(广东);用龙须草编织的“临武龙须席”(湖南);用灯心草编织的“台席”(台湾)、“宁席”(浙江)、“关席”(江苏);用短叶茫芏编织的“莞席”(广东)。盖上之草席,以“高要金渡花席”为最,不仅其草细长、肉厚、柔韧而早有“名赛龙须”之美赞,还因其编织技艺精湛特异而驰名中外,  相似文献   

2.
钱选《草虫(早秋)图》卷(图一),现藏美国底特律市博物馆。纸本,设色。画残荷水草、青蛙、蚱蜢、蜻蜒等类。画面上钤有顾正谊、梁清标、恭亲王等收藏印。其后诸元、明人题跋已佚。关于此图,金维诺  相似文献   

3.
《神州民俗》2010,(7):7-21
莞香,作为一种香料,历史非常的悠久。早在唐代,东莞便开始种植莞香,有规模有名气是在元代年间;明清时期,莞香闻名全国,是当时上贡的佳品。至今的故宫博物院中,还有关于东莞进贡莞香的历史记载。历来,莞香,与莞草,莞盐并称为东莞三大土特产。莞香树,也是唯一一种以东莞地名命名的树木。  相似文献   

4.
陈婕  傅美婷  方舟  蔡媛 《旅游纵览》2023,(23):145-147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活态视角出发,以珠海三灶编织为例,探讨三灶编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相关策略。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目前珠海三灶编织存在着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并从活态视角提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路径,为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草鞋坊     
正草鞋的起源很早,相传是黄帝臣子於则的发明才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汉代称草鞋为"不借",据《五总志》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打草鞋,又叫推草鞋,旧时农夫、樵夫多能自己编织。后来打草鞋成了一种行业,在集市中形成了专门编织草鞋的作坊。  相似文献   

6.
正东莞作为岭南古邑,经历了5000多年的文明史,1600多年的建置沿革史。历史上的东莞行政建置经过多次变迁,区域位置变化较大,造成了对东莞历史分期研究的困境。然而不管区域范围扩大还是缩小,东莞是独立的行政建置还是隶属于广州或者惠州等地,而其地名的演变是有史可考、明辨清晰的。通过对东莞地名沿革、演变的梳理,分清新旧地名出现的顺序,可以从中了解东莞地名得名的缘由,对于了解东莞本地自然与社会的变迁有重要  相似文献   

7.
草之王者说     
草可能算是世界上生物种群之首了,分布最广、属类最多而最不可数计。在地球的植被史上,最先出现的会不会也是草呢?我看有这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刊追踪     
正女工不敢来东莞东莞的"扫黄风暴"引发各方关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东莞目前用工缺口为10万人,缺工主要集中在电子、餐饮住宿、鞋业、五金模具、服装制衣等行业。有人说,女工担心自己被别人认为是从事色情行业的,都不敢来东莞了。但也有人才市场从业人员称,近年来东莞招工难问题直存在,目前看不出来是否是扫黄导致的。与传统行业招工困难相比,科技类企业并不存在此  相似文献   

9.
以东莞地区为代表的华南水利文化遗产,是华南开发史的重要见证。通过调查东莞现存的水利设施类遗产及其相关遗产,基本摸清了华南水利文化遗产的类型及保存现状。很多水利遗产沿用至今,仍发挥重要的生产作用,但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改变及破坏。建议加强调查研究,保存原始资料。水利部门和文物部门共同努力,做好工作协调。同时合理利用,将调查成果融入地方史教育和特色旅游,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社会及公众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戴煌 《炎黄春秋》2011,(7):55-58
1943年夏天,苏北地区的日寇进行大扫荡。当时我15岁,是陈桥小学初中补习班二年级学生。这时因早听说鬼子已开始大扫荡,全家老小已急促搬迁到陈桥西三里地的小朱庄一带一个表舅家避难。一天,我临时到还没有全部搬完的陈桥镇的祖居房收拾清理残存旧物,中午草草地吃了点东西,就躺在地上的草席上睡着了。忽然,听到陈桥镇东边猛烈的炮弹爆炸声,我急忙爬起来冲出屋子,与镇上的男女老少挤在一起急步穿  相似文献   

11.
正泰兴西濒长江,自古受长江的馈赠。泰兴先民傍水而居,用石斧、石刀在江边就地取材,砍来植物的枝条编织农具。后来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为编织器具的主要原材料。据说,元末明初时,泰兴西乡人家就已使用水竹凉席。在泰兴西乡田河一带出土的古人陪葬物中,  相似文献   

12.
东莞市 东莞立县于三国吴时,原名东官。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移治倒涌(今莞城),更名为东莞县。因境内盛产莞草,且地处广州之东,所以更名(《广东新语》)。县名历代沿用。 1985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现管辖33个镇(区),市人民政府驻莞城镇。  相似文献   

13.
感受东莞     
感受东莞刘胜明东莞之路“东莞之路”是东莞市政府和旅游局向海内外推出的一条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新线路。它以虎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中心,以东莞社会发展轨迹为主线,以历史遗迹和国民经济、社会事业诸方面的样板点为主要资源的旅游线路。岭南名园被誉为清代广东四...  相似文献   

14.
西土沟遗址位于敦煌市南湖林场东南约3公里处西土沟的西岸沿线地带,呈西北一东南向分布。西土沟为河水冲刷侵蚀而成,宽近100米,深约10米。沟底水流不大,宽约8米。水流两侧植被比较茂盛,距离水流越远、地势越高处植被就逐渐减少、稀疏,从水草、芦苇等类变化为桎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东莞经济不断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其实,在古代,东莞的经济发展,也曾出现过奇迹。比如,明清年间,东莞寮步的香市,从种植香树,到开发莞香品牌、到建立莞香商贸市场、到建设莞香运输码头等,形成独特的商业市场产销一体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成就了东莞寮步莞香的经济发展奇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洪斌 《历史地理研究》2021,41(1):152-154
东晋咸和六年分南海郡立东官郡,郡名应与当地所设盐官有关。由于当时“官”“莞”同音,致使文献中“东官”“东莞”出现混用的情况。《宋书·州郡志》等地志材料曾有过统一检核,故皆使用“东官”,与纪传类材料迥异。整个东晋南朝在制度层面未曾有改“东官”为“东莞”的举措。唐至德二载改宝安县为东莞县,乃是沿用此前误用的“东莞”之名。  相似文献   

17.
申明鹤 《丝绸之路》2009,(16):66-68
东莞通过实施对各地各单位文化建设进行量化、定级考核评定的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制度,使文化建设成为东莞各地各单位的自觉行为,使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管理落到了实处,有效地推进了东莞文化新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行走三川     
阿霞 《中国土族》2009,(2):64-64
1.徜徉吕家河 从石头周围迂回,从山的怀抱奔流 在村庄的边缘环行,在水草的臂间摇晃 在水磨歌唱的季节,白色的浪花伴唱 并不遥远的岁月啊,在河边已成为遥远  相似文献   

19.
唐代敦煌郡大片的湖泊、水草茂密的湿地,河流、小溪和泉水,形成一张水网,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域自然景观。良好的水环境,孕育了唐代敦煌文明。唐代敦煌大量修渠造堰,汉代和十六国时期的不少水利工程在当时仍发挥作用。当时敦煌各渠堰都记录在案,水利为自上而下多层次管理。敦煌民众对水、树、草有爱护之情,对水索取比较节制,僧人和民众热衷于植树,这些都有利于维持水环境的风貌。唐代敦煌水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推动这一切的是政府、民众及其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20.
内容提要:以《刘岱墓志》、《晋书》、《宋书》、《齐书》和方志中详实的史料,对《梁书》载刘勰为“东莞莒人”作了进一步考证。据《南齐书》州郡志载,有南东莞、北东莞之别。根据《刘岱墓志》等实证和文献记载,刘勰应是南东莞莒人。刘勰的祖籍、世居地和创作地,应共同为纪念刘勰及其巨著《文心雕龙》的研究和应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