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咸水歌又称疍歌、蜒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及"叹哥兄""叹姑妹",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疍家生活畅想曲,源自生活、贴近生活,即兴创作。咸水歌唱出了疍家人的海上生活,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他们生活的态度、情趣、愿望以及审美观念,风格独具、活泼鲜亮。咸水歌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咸水歌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疍家人生活的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  相似文献   

2.
陈清靖翎 《神州》2013,(21):37-38
文章以考察广西北海疍民歌手的生活现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总结提炼北海疍民咸水歌的变化及现状,并以此提出对北海疍民传统民歌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进行抢救和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咸水歌是珠江三角洲居民世代传唱的一种民间歌谣。音调低翅婉转,演唱时,如泣如诉,曲调简单,易唱易记,因此广府居民包括水上居民(又称蛋民)非常喜欢,凡是说广州话(又称广府话)的居民群落,几乎都会唱“咸水歌”。据说咸水歌原为广东水上居民(疍民)最先传唱起来的歌谣,传到岸上的居民以后才称为“广府民歌”。咸水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许多著名歌手还曾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个别突出的歌唱能手,如中山市坦洲镇的民歌手梁容胜、何福友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中山咸水歌,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明清交替之际,南海疍民为摆脱自身的"贱民"命运,进行身份重构,琼州海峡北部水域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而其南部地区疍民多以诉讼方式进行。因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国家政策、地方习俗和疍民之间长时段的互动过程中,该群体产生明显的分层,海北的疍民身份日益固化,海南疍民则向"编户齐民"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疍民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百年。学者最初是在民俗学视角下开展的疍民研究。此后,随着研究的推进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交融,疍民研究逐渐扩展至体质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海洋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主题。正是由于学者不断地把新学科、新方法、新视角融进疍民研究,才使得对于疍民族群的研究具有了跨学科的魅力与独特的人类学意义。从跨学科视角梳理疍民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疍民研究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另一方面,疍民研究也促使我们在当今社会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海疍家     
疍家,是桂闽粤又一远古居民。“疍”原本写作“疍”。“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写作“钽”,“湖灌之山,湖灌之水出焉,其中多钽。”可证疍民早在汉代以前已生活于长江中上游一带。此后多散入滇、桂、闽、粤,分布甚广。魏晋以降,古籍常见有巴疍、建平疍、天门疍等记载。在文人的诗文中多将蛮疍或夷疍并称。蛮疍、夷疍应是对疍民的贬称。此外,还有称襄疍、戎疍、疍僚、侄疍等等。六朝至隋唐时期,“疍”泛指南方蛮夷,并不限于水居,且也陆处。至唐朝,疍人大多散处于桂闽粤的滨海地带,以采珠捕鱼为生,逐渐成为水上人家。  相似文献   

7.
钟向阳 《岭南文史》2000,(1):51-53,64
历史上,珠江三角洲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族群——专门从事水上作业的水上居民,亦称疍民。他们素以“以舟为室、浮家泛宅”著称于世。解放前后,他们陆续上岸居住,与当地汉民共同生活,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由于渊源不同,他们在某些文化上仍保持着自己先民的遗风。1999年11月初,笔者在珠海市斗门县上横镇耕管村和井岸镇四新村等疍民生活区,对这里40年代前后上岸的疍民宗教信仰进行田野调查,试图了解疍民上岸后宗教信仰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8.
“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这里所说的“疍家”,是指在华南沿海及江河出海口附近的水网地带世世代代浮家泛宅的水上居民,又称为“疍民”,尤以珠江三角洲水乡的疍家最为典型。自古以来,疍民以船为家,荡着有篷的“疍家艇”,在水面捕鱼和栖身,又被称为“冰上人”,他们漂泊不定,哪里容易谋生就到哪里去,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因此,不少疍民说不出自己的祖居籍贯,甚至连学术界也对疍民的来源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存97部元代至民国期间广东方志中记载的疍民资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初步调查、整理和分析,旨在为研究广东疍民的历史由来、地域分布、政府管治、职业劳作、风俗习惯、生活变迁、文化遗存、社会贡献等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和文献线索。  相似文献   

10.
正无论疍民是否属于一个民族,作为"以艇为家"、以渔为业的广东南海九江(以下简称"九江")疍民,由于九江水网密布、田地低洼、"力农本务无几",~([1])从1440年乡人开始在西江设埠装捞鱼花,至1501年九江首获鱼花的生产和销售专利,至1657年前后形成利赖多藉鱼苗,次蚕桑,次禾稻,次龙眼,次芋止的经济发展格局。~([2])至清道光年间九江境内有桑塘,无稻田,~([3])疍民都参与了600多年间九江建设的每一个进程。从刚开始居住  相似文献   

11.
疍民,古称“蜑”、“蜒”、“蛋”,饶宗颐《潮州志》中云:“蜑族本字为蜒,六朝、隋唐时为南方蛮夷之别名,所指至泛.其民初陆居,不限于水,巴东、荆南均有之,故《蛮书》有夷蜑居山谷之语。”疍民最初是在陆地居住.到了宋代.疍民开始从陆居转到水居。  相似文献   

12.
九姓渔民来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姓渔民是世代浮居于江河船上的一种社会人群,关于其来源,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本文首先介绍九姓渔民来源的主要传说记载,指出其不可靠性,然后利用文献史料及先行研究,澄清九姓渔民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结合民族学的方法,在对九姓渔民与疍民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九姓渔民源于历史上的疍民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疍民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人口,长期以来,他们被排斥在“四民”之外,列入贱籍,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政治上和经济上所受的岐视和压迫都极其深重。 有关疍民的活动正史上很少记载,他们的历史足迹有明清方志以及某些稗史、笔记和野乘中却还依稀可见。散见在这些史籍中的有关零星记载,虽然只是一鳞半爪,对我们今天探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梧州疍民的历史、渊源、图腾崇拜、婚嫁习俗、民歌、禁忌、社会地位等作了考述.  相似文献   

15.
正岭南江河纵横,海岸绵长。在这些水面上,曾生活着一群浮家泛宅的水上族群,当地陆上人俗称其为疍民。他们人数众多,生活方式独特,大多以船为家,一直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过去对疍民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对其姓氏问题却很少有专文探讨。本文抛砖引玉,冀能推动此问题的深入探究。姓氏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姓"最早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各种图腾  相似文献   

16.
试论疍民不是民族莫雁诗对于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南方及西南水上的蛋民的来源,历代学者众说纷坛,但在“民是一个民族”这点上,是一致的,如民国时期郎擎霄著《中国族史》、罗香林撰《唐代蛋族考》、何格恩作《置族的来源质疑》等,从题目上就明白无误地昭示了他们“民是民...  相似文献   

17.
"山高皇帝远,海阔疍家强." 这里所说的"疍家",是指在华南沿海及江河出海口附近的水网地带世世代代浮家泛宅的水上居民,又称为"疍民",尤以珠江三角洲水乡的疍家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8.
广西平乐县桂江段的昼民所唱的昼歌是昼民表达情感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曾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平乐昼歌主要分为劳动和民俗两大类型,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歌唱风格和审美思维,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但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昼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其口口相传的昼歌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07,(5):4-4
2007年2月1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中府[2007]19号),批准中山咸水歌、鹤歌、白口莲山歌、醉龙舞、鹤舞、麒麟舞、黄圃飘色、崖口飘色、小榄菊花会等九个项目为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新的台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咸水歌曾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广为传唱。中山咸水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咸水歌的典型代表。它传唱历史悠久,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鲜亮,透射出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闪耀着独特的人文风采,充满着奇妙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