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的钱庄业早在清代中叶就相当发达,设立在邑庙内园(即现豫园)的钱业总公所,是上海最早的会馆公所之一,成立于乾隆年间。以后又在南、北市设立了分公所。即使到了民国年间,中外商业银行云集上海,古老的钱庄逐渐式微,却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界有关江南会馆公所的研究,恐怕莫过于对其功能与性质的探讨,成果也较多。但以前似乎主要是讨论其性质,各抒己见,新近的重要研究成果如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似乎又偏重在其社会功能。这些讨论或研究都是必要的,也是富有学术价值的。然而会馆公所既有地域性和行业性之别,其功能与性质当也有所不同,自不可一概而论;会馆既是以商人为主体的客籍人士的社会组织,经商要务当不会不讲,其经济功能自不能轻描淡写。一、会馆公所异同论为了探讨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有必要先对会馆与公所的异同作些考辨。会馆公所…  相似文献   

3.
<正>明清时期,苏州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各地商贾云集。商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纷纷组织起各自的行会机构。于是,会馆和公所应运而生。会馆产生的时间先于公所,多创设于明代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会馆最初以同一地区的旅苏商人集结为多,不分行业,兼有"联乡语、叙乡情"作用。后来,也逐步成为商人  相似文献   

4.
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南生 《安徽史学》2005,(3):40-46,128
在现有的行会制度史研究中,尚无专文对碑刻本身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刻石立碑是行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工商业会馆、公所从社会合法性到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行会受到封建官府保护的象征.在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的发展中,碑刻具有传承后世的记忆功能、惩戒违规的警示功能、颂扬美德的激励功能、公布官府法令的告示功能以及征信与佐证功能,有助于形成行业的凝聚力和从业者的自豪感,增强会馆、公所的权威性和同业商人对行业的归属感及维护行业利益的责任感,约束违规违法行为,对会馆、公所的变迁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会馆,旧时亦称“公所”,作为一种联络同乡、同行,并为之服务的封建团体或机构,“会馆”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早在汉代,京师已出现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时,杭州已有外郡人为同乡谋公益的组织团体,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会馆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就河南境内的会馆建筑而论,现存的尚有十余处,大多数为清代中叶前后所建造。外省和本省在射也建的会馆计有“开封山陕甘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洛阳山陕会馆“、“南阳唐河陕西会馆”、“舞阳山陕会馆”,  相似文献   

6.
试析商人会馆、公所与商会的联系和区别丁长清商人会馆、公所和商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明清时期,有的行商变为坐商,常挚家眷在外地城市寓居,有的地方反客为主,“十九皆客商”。这些商人在所到城镇港口成立字号、坐庄等派出机构,进而成立以行业关系为纽带的会馆、...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移民经济对会馆、公所兴起及区域市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隋福民 《人文地理》2007,22(4):124-128
本文以苏州城为例探究明清时期会馆、公所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发现移民经济对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苏州城会馆、公所这类组织的专业化市镇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近代区域市镇化的影响,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会馆与清代广西社会的互动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力度范围的增大、文化的区域差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促成了会馆兴盛之局。兴盛时期的会馆在整合清代广西社会秩序、构建市场网络、保护公平贸易、繁荣文化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近代上海是座海纳百川的商业城市,八方移民来此谋生经商,甚至一些外国侨民也逐利而来,本地原住民较少。据统计,1885—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非上海籍人口比重大致为83%,1929—1936年上海华界非上海籍人口比重大致为73%(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为了更好地发展,商人们往往结成地域性行业性的互助互利团体,建造会馆公所作为本帮大本营。而这些商帮,常常组织义演,搞公益活动,以至于在沪各籍商帮竞相组织年规  相似文献   

10.
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商贸往来等要素奠定了清代以来广西会馆沿西江干支流走向、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有力地佐证了清代以来广西城镇发展重心一直在东部沿江地区的基本态势。以广东会馆为代表的外省商人会馆一枝独秀则深刻反映出清代以来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严重依赖广东等邻省辐射带动的历史特质。  相似文献   

11.
赵静 《文博》2006,(1):64-67
船帮会馆,又称明王宫、平浪宫、花庙、花戏楼,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环城路南端丹江北岸,是一处布局规整、风格多样、工艺精湛的清代会馆建筑。在国内的清代会馆建筑中,隶属船帮并完好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处。一处为丹凤的船帮会馆,另一地处安徽亳州。但船帮会馆以其外形雄伟、华丽、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特别是镂空木雕的精巧绝伦而驰名。  相似文献   

12.
清前期闽粤移民四川数量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前期闽粤移民四川这一历史现象,已为历史学界所关注。近年来,笔者发表了《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和《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经济活动》①等拙文,探讨了广东移民在四川的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认为清代广东移民以群体为结构的社会组织──移民会馆数量在200所以上,分布在四川的85个府州厅县中,占清代四川府州厅县的50%以上。广东移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四川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四川商业性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广东移民丰富多彩的工商业经济活动,更是推动了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清前期四川的闽粤移民会馆的建…  相似文献   

13.
锦纶会馆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荔湾区繁华的商业街内,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是广州唯一保留下来的丝织业行业会馆,也是反映清代广州丝织行业盛衰的历史物证,更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行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1999年,广州市计划在老城区西关开辟一条  相似文献   

14.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建立,同年首个旅沪同乡会诞生。同乡会是旧式会馆的延续,是在新式与旧式商人、士绅与新知识阶层、男性与女性、资方与劳工等更广泛参与下建立起来的地缘性自治组织,与商会功能互补。徽州旅沪同乡会从20世纪20年代初建立到1953年消亡,经历了延续到断裂、再延续、最终断裂的过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徽州旅沪同乡会纷纷停止会务。抗战胜利后,同乡会的社团自治功能及上海的市民公共空间得以延续。第二次国内战争后期,经济凋疲,社会动荡,同乡会又陷入困境,乃至1953年最终消亡。解读同乡会延续与断裂的历史,为观察这个时代的变迁提供了特有视角。  相似文献   

15.
扬州会馆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地方性的同乡利益整合组织。它以地缘为纽带,“敦乡宜,叙桑梓”,是旅居他乡的同籍人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从明代中叶到清代成同时期,中国各类会馆纷起频出、竞相争胜,呈现出“群星璀璨”般的繁荣兴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拆出了涉及清代正定山西会馆的三通碑刻。另有一通刻有此会馆重修碑记的残碑存于隆兴寺内。综合这四通碑的碑文所记可知,正定山西会馆始建于明崇祯初年,时称晋宁庵,清初更名为山西会馆,为一处集佛庵、会馆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群。现会馆建筑已不存,遗存的碑刻成为研究正定山西会馆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行会"这一西方近代学术概念对中国商人组织历史研究具有长期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商人组织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反映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特定过程.本文以重庆为中心,结合巴县档案等材料,分析了重庆历史上的"行"、"帮"、"会馆"、"公所"以及神会等不同组织概念的历史内涵,提倡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基础上理解和解释中国商人组织的制度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清代山西会馆及山西会馆碑李中最近,河北省辛集市图书馆基建施工中,在原山西会馆旧址发现了一通立于民国七年的会馆记事碑。青石碑高203厘米,宽63厘米,厚18厘米;团云碑额,无碑座出土。碑阳为楷书字体,共17行,满行50字,计约641字。山西文水县清代太...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后期苏州地区公所的善举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苏州地区工商业发达且外来异乡人多,加之,苏州有乐善好施的好传统和近代西方某些慈善事业作法的影响。该地区在清代后期有许多工商公所订立善举章程,通过购置义冢、施棺助丧、恤孤赈贫、延医给药、创设义塾等多种方式救济同行业中的穷人。这些公所分别制定了各自善举经费的筹措方式及经营管理办法,并在具体实施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0.
会馆出现在明末清初。清朝是会馆兴盛昌隆的时候,民国时期也曾经设立过一些会馆。北京目前保存完好的会馆也大多是清代和民国留存下来的。会馆的兴盛和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每逢京师举行会试"春闱",数以千计的举子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