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覃萍 《神州民俗》2007,(7):31-32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历史文化的一个信息库,其中丰富的“稻作文化”内容蕴含了壮族深广的文化。文章通过对其叙事构成和类型,以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所反映的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三农"工作的需要。龙脊古壮寨开展乡村旅游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龙脊古壮寨乡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振兴苗、4)、侗、壮等少数民族文化有着积极作用。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从游客人口学特征、游客出游情况、游客停留及住宿等数据分析入手,结合龙脊古壮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龙脊古壮寨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傣族文化具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广大旅游者的兴趣。本文主要介绍了云南傣族关门节和开门节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对相关文献加以翻译,以期促进云南省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蓝长龙 《黑龙江史志》2013,(21):318-319
作为百越后裔的壮族和泰族都有着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其中稻作熟语可以说是这两个民族语言的精华部分和智慧的结晶。对壮泰稻作熟语的音节结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中看出其音节结构富有多样性,音节有长有短,充满口语化色彩;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则巧妙地将一些修辞运用到熟语的创作中;在韵律方面,壮泰稻作熟语中既有句子之间押腰脚韵和尾韵,又有单句之内的押韵,这应该是壮族和泰族在熟语创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稻作文化是稻作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本文通过对穿青人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祭祀等文化事象的考察,指出尽管穿青人现在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但稻作文化的三种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水、稻米和稻草仍贯穿于这些文化事象的始终,从而论证穿青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稻作文化特点,是典型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壮族乡村文化为基点,突出乡村体验模式为创新点,探讨壮族乡村文化旅游三阶段4E体验模式。提出乡村文化体验旅游可以给游客三阶段4E体验的模式,该模式可以帮助游客深度体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壮族乡村文化,激发游客更多的旅游兴趣。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接待村镇、接待农户四方配合与积极参与才能够让游客体验得放心,深度体验到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水族端节习俗中,农耕稻作文化的特征,节日的时间、庆典活动内容等,都反映水族同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刘宪标 《旅游》2008,(4):36-39
春天浓浓的雨雾把龙脊遮挡得时隐时现,像仙境般美丽,浓雾夹着水气和着细雨,把整个龙脊都润湿了,龙脊梯田是个大概念.包括旅游开发得最厉害的平安寨、金坑大寨和游人最少的龙脊寨,在这三个寨子间,就是著名的龙脊梯田群。  相似文献   

9.
《旅游纵览》2012,(8):2-2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是第二个中国旅游日,全国各地推出多项优惠措施。旅游日当天推出的活动确实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一天过去之后似乎一切就都恢复了原样,专家建议不要只把中国旅游日当成一个节日,旅游产业应该以文化内涵为灵魂。  相似文献   

10.
武鸣县志续志要突出记述物质文化遗产、龙母文化、语言文字、节日、饮食、服饰以及山歌、歌圩等等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1.
正龙脊,因山脉如龙的背脊而得名,山脉左边是桑江,右面是壮族和瑶族先人开凿的梯田,即龙脊梯田。在整个龙胜境内,适宜耕作的面积仅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7%,土地异常珍贵。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活在此的瑶民和壮民,在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在苍茫浩瀚的大山中间,开垦出层层叠叠、如诗如画的大规模的梯田群,靠着血汗之躯养育了一代代的子孙后代,令人为之震撼。龙脊梯田所在的龙胜县"万山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一个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有着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各民族团结友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来加强对壮族传统节庆的活态保护,并结合文旅融合的特点在壮族地区加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3.
罗佳雯 《旅游纵览》2023,(24):134-136
文章主要深入探讨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壮族文化体验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以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文章以壮族文化为基础,首先阐释文旅融合视角下壮族文化体验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其次采用SWOT[由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的首字母组合而成]分析法具体分析旅游开发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最后提出打造数字化民族文化展厅、构建“衣+食+住+玩”一体化旅游服务、赋予文化符号时代特色、加强品牌宣传、拓展宣传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一个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有着形式多样的传统节庆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对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各民族团结友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来加强对壮族传统节庆的活态保护,并结合文旅融合的特点在壮族地区加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唐晓云 《人文地理》2015,30(1):135-142
以龙脊平安寨为例,从居民感知的视角,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古村落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居民主体因素与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社区发展满意度及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1)居民文化认同感越强,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2)居民的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面感知越强。(3)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对社区发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越强。(4)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正向或负向感知越强烈,其支持或反对旅游开发的行为倾向越明显。研究还对旅游开发中古村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建忠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2,27(5):148-152
随着旅游体验方式转变,挖掘文化内涵为游客塑造高峰旅游体验成为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宗教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宗教遗产旅游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是开发的核心。但目前宗教遗产地普遍存在着遗产文化内涵展示不足,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未能为游客所感知。凝练遗产旅游地的文化意象,将其"活化","可视化"成为必然。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旅游成为五台山旅游的根本,"文殊五台,智慧舞台"的文化意象成为五台山宗教遗产地的主题统领。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必须在此主题下展开和进行。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化遗产的遗存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关系,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重点之一便是寻求一种既满足其遗存价值保留又满足经济价值实现的协调发展方式。为充实和完善这一研究成果,本文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蚂[虫另]节为个案,分析蚂[虫另]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壮族蚂[虫另]节传承与保护现状,探讨蚂[虫另]节进行开发式保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并就如何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提出相应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梁福兴 《沧桑》2008,(6):48-49
以壮族为主体核心的榕山大庙,不只是广西东北部大小瑶山之间壮、汉、瑶等多民族社会关系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们重新认识南方少数民族村社传统"庙山经济"与"稻作文化"、"山耕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整合的典型案例,是我们探索南方多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和谐村社文化生态建设途径的活体参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龙胜梯田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这里的苗、瑶、侗、壮、汉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楼之中,躬耕于龙脊梯田之上,山清水秀、天人合一。长期以来,龙脊梯田农业系统范围内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人均收入较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龙胜县委、县人民政府开始对龙脊梯田进行旅游开发,龙脊梯田辖区内壮瑶同胞的生活也逐步好转。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特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文化内涵有待丰富、教育功能有待完善、辐射功能不够明显、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文章提出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教育功能、扩大旅游辐射面、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发展策略,希望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