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继婚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已久的一种婚姻制度。收继婚俗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和蒙古族所沿袭。做为女真族的后裔——满族,必承继其祖先制度和习俗,使收继婚相沿甚久。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封建时代生活图景,同样也有异彩纷呈的民间风俗。其中的新娘"开脸"风俗、"收屋婚"、"兄妹婚"均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民间风俗及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娴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瞻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性,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4.
文言小说集《东园友闻》与《东园客谈》均为陆蒙所撰,张春红女士已撰文作辨析,解决了此书的学术疑点。但该文认为《东园客谈》已亡佚而未见,实为疏漏。借助中科院图书馆藏明《说集》本《东园客谈》再作分析,以资补证张文观点,并对抄录者孙道明的抄书活动作一汇补。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流行这么一句话,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做官学曾国藩估且不谈,但学胡雪岩则值得商榷,胡雪岩赚钱是把好手,人品却不那么地道。  相似文献   

6.
声音     
《神州》2005,(8)
“我一生只结过两次婚,大陆的一些书中就说我结婚三次,把我说的风流的不得了,所以我的名誉在这方面并不太好。”——大师李敖披露将于2005年9月访问大陆时笑谈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风流形象。“统一尚未完成,同胞仍需努力”——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时,借孙中山先生名句勉励两岸青年时刻肩负起实现祖国统一责任。“巴黎应该举办奥运会,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之一”——环法自行车赛的传奇人物阿姆斯特朗为法国巴黎申办奥运失败深感遗憾。“饭店小牙签多为‘三无’产品”——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指  相似文献   

7.
杨明璋 《丝绸之路》2012,(12):35-42
敦煌文献中存有大量丰富的关于婚仪文学的资料,这些资料与一般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婚仪资料有所不同.但其中也多有相同之处。本文从障车词、催妆诗、却扇诗、呪愿文等几方面对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婚仪诗文与一般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婚仪资料做了详细对比,认为敦煌文献所记载的婚仪文学有自己的特点,是研究古代婚仪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吴(之英,名山人)廖(季平)把臂谈经学,齐鲁风流嗣古人”。这是曾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名学、书法家谢无量(1884-1964)的诗句。他所称颂的是吴之英、廖季平两位经学大师为倡扬蜀学,培育蜀士悉心研究的精神;所抒发的是谢无量虚心学习,友朋切磋,厚相结纳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第一次集体婚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婚礼,近年已风行全国。此种简朴热烈而又庄重的新式婚仪,发肇于30年代大上海,由当时上海市市长吴铁城所创导,当时称之为“新生活集团结婚”。 自古以来,国人视结婚为人生中一件大事加喜事。贵者富者更把结婚典礼搞得轰轰烈烈,用来显示其权势与地位。即使平民百姓结婚时也要热闹一番,更有甚者不惜典当质物,负债累累。  相似文献   

10.
王欣 《湖南文史》2014,(2):56-56
在民间,提及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总冠之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这里的“风流”有文采飘逸、性情狂放不羁之意,但更多的是被理解为形迹放纵,尤其是当今关于唐伯虎的众多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常将他的浩然才气与逛青楼睡妓院、贪图色欲混为一谈。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真的是一位风流好色之徒吗?  相似文献   

11.
山光水色叠楼台,细柳成丝菡萏开; 空有前朝残景在,风流散尽剩余哀。 天外狼烟久未消,僧王马队已多骄; 名园失落伤心事,欲寄清吟旧梦飘。  相似文献   

12.
满族人民在长期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补绣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补绣也叫钉线,是清代产生于民间的一种刺绣艺术〔注〕。它与一般色彩艳丽的丝绸枕顶等的刺绣不同,是以家织布做材料,以黑白为色彩而构成的。纹样以粗壮的黑线造型,粗犷有力,黑白分明,自然和谐,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3.
小学历史课是一门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要通过历史课进行四个观点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过去我们这些注意得不够,这学期有所改进。我们把所作的工作和体会谈出来和同志们讨论,以便把工作做得更深入,希望得到批评。  相似文献   

14.
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衣食父母,但它平凡而朴实,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读了这则材料,不禁使我想到了许许多多有着泥土精神的人。雷锋——人民的好战士,他多年如一日地默默地为他人服务,自己却不求什么。他把自己的钱存起来帮助别人,自己的袜子破了,补了又补,却不肯买双新的。这就是雷锋,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相似文献   

15.
阿金 《神州民俗》2008,(3):72-73
“十八摸”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带有性挑逗意味的民间歌谣小调,在许多人心中早已把它跟黄色小调画上了等号。但经过民俗学者的重新整理和考察后,发现它不仅是民间对青年进行性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赡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姓,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7.
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73年上海租界发生了一起良贱为婚案件,此案引起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中,关于良贱等级身份观念、乡党关系与宗族观念以及法律公正观念的变化,揭示了社会平等观念、家庭独立观念及依律执法观念等近代趋向的社会伦理观念的演生轨迹。生活方式的变动是这些观念演生的社会基础,非正统的民间伦理是其内在源流,而把西方作为富强榜样,则使这种观念变动与学习西方的近代社会变革相联系,反映了与西方近代社会伦理观念相汇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牛女原始故事发生在西汉水即今甘肃西境内。作为神话传说,它产生于东汉水即南阳与襄阳之间,其本质则是西王母的走婚制与中原地区的夫妻婚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牛郎迎娶织女,正是传统耕织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基本模式和基本理想。农耕时代,粮食的收获要靠自然的成熟,致使远古先民必须观察自然,所以天文学相对发达。远古先民把人事活动与自然星象联为一体,借助于星象宣泄自己的意志,即借助于牛女星宿的“分离”来表达“相聚”的愿望。七夕牛郎会织女的本质在于教育女子(无论婚否)学会生活,学会做女人,也是学会做家务和性爱。牛女故事在汉代得以兴盛,主要的因素在于汉代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不允许携带家属。独身生活使他们有闲暇考究天象,探索自然的奥秘,并思念妻子,期盼相会。所以,牛女神话故事本身的传播也是汉代官吏对传统的行政制度的反抗和控诉。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地域社会研究与地方文献的编辑出版情况强调:正本清源,拓宽地方志工作的视野;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主要谈了所做的8项工作,强调要依靠政府,适应需求,全省联合,社会协作;编纂者要与出版者齐心协作,把好图书出版质量关。  相似文献   

20.
肖复兴  王长青 《中华遗产》2007,(10):101-105
八大胡同也曾经是人们房前屋后的谈资。口若悬河、唾沫飞溅的说故事人,流露出的是一脸神秘;而听故事者,更多是抱着对桃色故事猎奇的心理。其实,八大胡同不仅仅是销金窟,风流地,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面凹凸镜。要想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哪里能够迈过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