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瑞欣 《旅游纵览》2023,(16):122-125
伴随旅游发展的热潮,学界关于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民族旅游和文化变迁的概念、民族旅游引发的民族文化变迁、关于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影响的不同态度,以及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实现民族文化良性变迁的主要思路这4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宗琳 《旅游纵览》2015,(1):210-211
民族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变迁而出现的,而家庭旅馆的经营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典型业态模式,所以本文以家庭旅馆的空间结构变迁为线索探讨了民族社区的家庭旅馆的真实性问题,并揭示出真实性问题对民族旅游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因此,民族文化认同研究,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新疆的历史民族文化变迁角度出发,分析当今新疆民族文化认同的现状,并提出新疆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了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本文通过对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分析,强调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的体能增强,人力资本扩大的一种积极表现,逐渐转变为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显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参与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体育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5.
文化涵化与社会进步─—青海省互助县民族文化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涵化”是历史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涵化引起文化变迁,必然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变迁。因此,研究文化涵化与社会进步之间“必然性”的强弱、大小,将会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对民族发展、政府决策极为有利。本文拟就互助县这样一个汉、土、藏、回等各民族混居的典型民族社区在现代化变迁中各民族文化的涵化现象及其机制作一些略微之见。文化的涵化是指不同文化交往时文化特质的借取和多方位的变化过程。文化“是在血缘和地缘这种天然关系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①,世界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各民族文化具有涵化的内…  相似文献   

6.
文化化人     
孙海云 《神州》2011,(3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文化的宗旨仍然是"化"人——以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追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涵化是人类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在清代满汉民族由于广泛的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中,满族的民族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同时也使汉族文化受到深刻影响.清代满族对汉文化的学习接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显现出历史的进步性,此举也助推了汉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涵化的作用,满族的一些传统特征和文化创造在文化交融中,也不再作为满族的显性文化而存在,而是融汇在汉族和中华文化中隐性发挥作用,成为民族间共享的文化.清代满族所经历的文化进程和涵化特点,其中显现出了民族群体在文化影响和文化变迁中的某些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8.
刘晓静 《神州》2014,(3):22-2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的代代传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存续,文化的创新推动者一个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的重构是持续的过程,就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而言,则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或兄弟民族的文化而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过程。土族文化的时代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文化重构过程的生动例子。 土族在元明之际形成,其民族文化也在这一期间由多民族(蒙古、藏、汉等)的文化融合形成。但是,土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不懈地追求文明、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个多民族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苏联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下,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文化变迁和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特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地区,新疆民族文化具有变迁模式的突变性、文化内涵的变异性、结构体系的兼容性和文化表象的宗教性特征。本文认为,认识这些特征,有益于深入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益于促进民族发展与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2.
旗袍是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它从满族的袍服,发展变迁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集中了东方的美与神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本文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旗袍的产生及其历史变迁,从中总结旗袍本身所表现出的中华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同时兼顾日本传统服装中所体现的本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以期说明任何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各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意识的紧密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的创新发展。本文就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相似文献   

14.
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形成是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们毅然肩负起救亡重任,并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知识,为挽救民族危机和改造社会而活跃,引起贵州近代社会一系列变迁。  相似文献   

15.
王悦 《文史月刊》2012,(Z3):20-21
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回族最著名的"三大节日",即伊斯兰教的三大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回族传统节日这一文化栽体,分别与宗教、地域和经济关联性强。此外,回族节日文化具备以下社会功能:放松娱乐,维系民族情感,提高民族自我认同,教育回族历史知识和文化习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因此,回族节日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自我适应,也是继承与变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罗布人服饰一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另一方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传统着装习俗。透过罗布人服饰文化的表象,可以窥见罗布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适应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人文特征和历史文化等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嘉绒藏区推行的土司制度不但有效治理了藏区,而且也促使藏区少数民族文化发生变迁。本文以嘉绒藏区为中心,从藏区的政治形态、原始社会生产模式、传统文化等方面剖析了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脉络,探求了该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认为嘉绒地区的民族政治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始社会生产模式解体,传统文化走向多元性而且在和周边文化交融之时,嘉绒藏族文化也流传至内地。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在民族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与自然共存的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事关民族的生存.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的民族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即从区域均衡发展到区域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演变过程,发展的内涵已从单纯物的增长到人的全面发展发生了根本转变.基于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提出人力资源的储备和民族文化的适应是民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陈洁茹 《神州》2021,(1):56-5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历史变迁和发展的见证,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民族历史溯源也有重要的价值.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出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和民族自信的培养,积极的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所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讨论有突出的...  相似文献   

20.
陈静 《旅游纵览》2022,(18):66-6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因其明显的资源独特性、丰富的资源类型以及较高的集聚度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区域。目前,民族旅游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及影响等方面,民族旅游影响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对民族地区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关于旅游地文化景观变迁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居民感知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结合我国贵州省的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景观变迁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展开分析,梳理不同因素对居民感知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并针对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感知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的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