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世居满族是清代驻粤八旗兵的后裔,广州满族坟场自满族八旗兵驻防广州之时即开始兴建,已经有246年历史,它是广州市区内唯一一座公共墓园。满族坟场的兴衰沉浮记录了广州满族的发展历程,反映出城市散杂居民族于异质世界中,在共同语言、共同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均已消亡的情况下,如何调整族群认同以适应环境变化,在现代社化语境中维护本族群的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满族的文化类型及其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表明,满族先世久居“白山黑水”山区,长期过着狩猎、采集和捕鱼的生活,这对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心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满族先世是属于森林狩猎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他们依靠天然的自然物作为衣食之源,崇拜自然界,笃信萨满教。然而,由于迁徒而改变了生态环境,从渔猎为生发展到农业生产,由单一的信奉萨满教演进多种信仰。对此,我们从世居东北的满族中看到了遗迹。宁古塔的满族在“耕作之余,尤好射猎”,他们所获猎物,“必饷亲友”,这是原始分配的遗留现象。  相似文献   

3.
满族,从长白山发源,因隶属八旗制度之下,长期以来也自称为“旗人”。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以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也陆续被派往全国各地驻守,但贵州特别是在农村究竟是否有世居的旗人及其后裔,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的同志断然否定;  相似文献   

4.
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研究卢兆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广州南越王赵墓(以下简称“南越王墓”)和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以下简称“满城汉墓”),都是通过科学发掘的汉代重要墓葬。这3座墓所出的玉器都较多,对这些玉器进行分析比较研...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八旗各驻防点中,山东青州的满城建立时间较晚,但却是距京最近、交通也比较便利的将军级驻防地之一,而且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基本保存完好,所以颇受研究满族史的学者瞩目。本文根据笔者2002年和2003年两次赴青州采访旗人后裔的经历,讨论青州满族通过“农民化“措施导致的边缘化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意识,又是以何等样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的满族与达斡尔族关兴凯在齐齐哈尔市.居住有数量不小的满族、达斡尔族.他们都是这里的世居民族.准确计算居住多少年,是难以说清楚的.至今,在齐齐哈尔一些地方仍沿续着历史上留下的满、达斡尔两民族的友好传统.初时,两个民族沿嫩江两岸选择水草丰盛、景色...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近年来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介绍了近二三十年来美国汉学界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研究的概况。通过对“汉化”之争、满族族群问题研究、满族与八旗制度研究三个方面的综述 ,介绍了美国学者罗斯基、柯娇燕、埃德伍德·路斯、欧立德等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对我国满族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满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其地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禽兽麇集,鱼蚌游衍。数千年来,渔猎一直是这一古老民族的重要经济生活。早在先秦时期,满族先世肃慎,即以“楛矢石砮”精于射猎而闻名于中原王朝;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承其先世之俗,“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而金代女真,尤“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以射猎为国俗;清代满州,虽渐以农耕为业,但仍然保持尚骑射、好渔猎之风。其渔猎之法,世代传习,因时制宜,形成了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渔猎风俗。一,狩猎  相似文献   

9.
满族在清王朝统治时期作为统治民族,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但特权的主要享受者是以满族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而广大满族人民却被牢牢地控制在j\旗制度之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当兵打仗。清政府拨给的八旗兵的“份地”和粮切,在人关初曾给他们带来优裕的生活。可是后来,随着八旗人口的日益增长,兵有定数,切有定额,便在北京和驻防关内各主要城市的八旗官兵中产生了八旗生计问题。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枯竭,八旗兵的粮饱问题毫无保证,生活更加穷困。驻防旗人竞有“衣敝履穿”、“赴乡乞食”者,西安旗人一年之中便“饥…  相似文献   

10.
广州满族现有4000余人,分布在广州市及市辖县区之中,本介绍了广州满族的来源、姓氏、社团等方面情况,对了解广州满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位于鸭江畔凤凰山脚下,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素称“文化古地”,“多士之乡”,是满族世居地之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各个民族区域的横向联系日益加强,各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标准和心理状态的相互接触、碰撞和交流,正在更新着少数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心态,改变着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创造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近几年,这个县适应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努力探索民族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满族是北京的世居民族,在九十年代满族在京人口已近20万,在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北京的满族人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居全市第一,近3万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比较集中是与清代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和驻札八旗兵分不开的。清代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明代由园基址上增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使北京西郊30公里内出现了成群的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清代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全国政治中心,万寿山颐和园(原瓮山清漪园)…  相似文献   

13.
二 满族与旗人 在有清一代,凡被编入八旗及旗下各类人口均被称之为“旗人”,他们自己也以“旗人”自称之。未被编入八旗及未成为旗下人口的汉族人口则被称之为“民人”,他们自己也以“民人”自称。而绝少有满人、汉人之别,故有“只辨旗民,不分满汉”之俚语。 旗人是满族共同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称谓。 上面笔者着重论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汉族人口被满族共同体吸附成为旗人的几种主要方式。下面拟就成为旗人的这些汉族人口在经济生活、政治待遇、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民族自我意识等方面与满族的异同作一简论,以说明这部份汉族人口与满族共同体发展壮大的密切关系。换之言,即论证这部份汉族人是怎样潜移默化成为满族一部分的。  相似文献   

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广州满族民谣是广州满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综合缩影,全国满族民谣是全国满族历史发展的多方位记录.满族民谣时间上有解放前的,有解放后的,民谣内容有来自八旗的,有的来自满族民间的;有满语的记录,有汉字的记录,大量的是北方汉语记录,也有满族今日生活地域的特点.满族民谣是满族人整理的另类文献,它是独特的民谣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新的民族共同体 满族是以明代建州女真人、海西女真人以及一部分黑龙江女真人为主体,在长期的共同政治经济生活中,还吸收了一部分汉人和蒙古人,构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在一六三五年后金汗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称满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要是追溯其历史则源远流长,满族的先人是:从女真人、上溯靺鞨人、勿吉人、挹娄人以至周代肃慎人,他们世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地方,生息繁衍,历史悠久。这是最早开发东北地  相似文献   

16.
在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中,考查努尔哈赤创制的八旗,自然究及它初期所由来的牛录制度。牛录是来源于明代女真族(满族前身)人的射猎组织。以后,牛录又有了军事、行政组织的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牛录”是基层单位,五“牛录”立一“甲喇”,五“甲喇”立一“固山”,满洲八旗共八“固山”应该指出,八旗制度和金代猛安谋克制度是有一定因袭关系的。但以上需要弄清的问题,从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中却找不到因袭的痕迹。那么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呢?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弄清这个谜团,对我们认识满洲八旗制度和入关前满族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北京,并在全国建立96个驻防点。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广州是当时的驻防点之一。康乾年间,清廷又从京津两地抽调“满洲劲兵”,分十批挈眷来粤。这就是广州满族的主要来源。 二三百年来,广州满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相互学习,不断融合,巳失去了若干固有的民族特色。但在某些方面,仍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基于上述情况和历史上的其他原因,广州的满族歌曲大多已失传,有的与其他兄弟民族歌曲相融合,但也有的仍传承下来,并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本民族特色。1957年广东省举办了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组织搜集、整理满族歌曲。目前所收集到的满族歌曲有《灯盏于花》、《太平年调》、《跑白马》、《边关调》、《十二重楼》、《走阵》等。  相似文献   

18.
满族文化总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满族的形成与发展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曾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也曾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满族原称为“满洲”,满洲是民族的自称,出现于公元1635年(明朝崇祯八年),在此之前则称为“女真”。满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个民族的发展衍变历史可以说与汉族的发展衍变历史相始终。据史书记载,满族被记录下来的最早的先人被称为“肃慎”,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周武王时期已与中原有了交往。他们以狩猎为主,已有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指画占一体。满族善指画者,自清·高其佩(1672——1734)至近世林彦博(1893——1944),二百多年间,颇不乏人,并有指画理论专著:高秉《指头画说》、林彦博《续指头画说》等。在指画形成和发展中,满族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林彦博,满族正蓝旗,西林觉罗氏,本名嵩堃,字公博,别号博道人,世居京华,民国后以林彦博之名行世。 林彦博父孚琦,字朴孙,曾供职清廷,任刑部右侍郎,光绪三十四年(1908)署广州将军,宣统三年(1911)三月在广州被革命党人温生才刺死。林彦博在清光绪、宣统年间,任礼部员外郎。民国以后,任平汉铁路局编纂,并先后在北平铁路大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授《中国书画史》、《诗词》等课。  相似文献   

20.
殷安妮 《收藏家》2013,(6):26-30
清代行服,是北方游牧民族——满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不仅传承了满族服饰束身窄袖的特色,还因其要适应游牧射猎的需要,具有其他款式的满族服饰没有的特点和功能,这种方便实用的服饰,在满族曾经戎马倥偬,驰骋疆场的历史中,获得过“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在服饰制度作为政治制度一部分的清代,这种有军装意义的服饰,被载人清代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