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裴银梅 《中国土族》2010,(Z1):25-26
大通皮影戏历史渊源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的起源,民间流传很多,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故老相传,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以使致之。  相似文献   

2.
上海对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贡献是很大的。在1995年巴蜀书社出版我之《中国民俗学史》中,对上海的民俗学运动有简略的介绍。如:192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开辟“民间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胡愈之发表了《论民间学》;乐嗣炳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38册的《儿童歌谣集》;1931年叶德均在上海编《草野》的“风俗专号”;  相似文献   

3.
陈钧 《神州》2010,(10):104-106
第二节 拟态的原始舞蹈 舞蹈起于何时?何人所创?在我国古代典籍中,颇有不同的记载,被誉为古代百科全书的《山海经·海内经》称:“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事物纪原》、《事物原始》等典籍,皆持此说。“帝俊”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4.
<正>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鱼街,客家人。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1927年秋,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与顾颉刚等人组织了民俗学会,编辑了《民间文艺》、《民俗》及民俗学丛书,同时写作散文与新诗,出版了散文集和民间文艺论集。1928年秋到杭州。先在一所高级商校教国文,后执教于浙江大学文理学院。积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文艺创作。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山散记》,新  相似文献   

5.
洪长泰的《到民间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3):F0002-F0002
许多人把《到民间去》视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学术史,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如果用前一视角衡量,我们发现洪长泰遗漏了许多历史事件,忽略了许多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而科学地研究民俗学的国家之一。folklore(民俗学)一词就起源于英语。民俗学的内容来自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他们的信仰和对大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善恶美丑的爱憎态度。民俗学涉及传统信仰、风俗、民间故事、民间歌曲和俗语。最为人们熟悉的形式是民间故事和民间歌曲。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英国古文化研究者就对民间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约翰·奥布里在1696年出版的《杂录》一书,里面充满荒诞离奇的故事,是英格兰早期收  相似文献   

7.
一、大通皮影戏历史渊源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的起源,民间流传很多,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故老相传,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以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作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皮影。"据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皮影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隋唐当皆以其最盛。"由此可见,皮影艺术,源远  相似文献   

8.
杨华  胡楠 《民俗研究》2012,(6):30-3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先驱,中国的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开创者。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在日期间,他广泛考察日本民间风土人情,积极开展日本民俗研究,先后撰写《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他在两本著作中,就民俗学理论提出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并将民俗研究付诸实践。黄遵宪的日本民俗研究,内容广泛,几乎涉及现代民俗学所包含的各个领域,在中日民俗学史上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书讯     
钟敬文文集(5卷)钟敬文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218.00元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人民的学者”。 根据钟敬文先生学术研究和文艺情况,本书分为五卷,即《民俗学卷》《民间文艺学卷》《诗学及文艺论卷》《散文随笔卷》《诗词卷》,完整地辑集了钟先生的学术论著和文艺创作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陈建《通纪》原著,考订出了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原著全称是《皇明通纪》,简称《通纪》;归纳了原刻本的八大特征;同时对"国图本"、"北大本"、"天一阁本"三个重刻本版本特征作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谢国先 《民俗研究》2009,(3):246-263
陈建宪、彭海斌所译《世界民俗学》是已故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编辑的一本民俗研究论文集,原题为The Study of Folklore。这本书在中国民俗学界较有影响,乃至多所大学都把它作为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但是,这本书翻译质量总体不高,误译现象较普遍。对这本书的译文进行具体实在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它更好地在我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俗学是以中国民俗为对象的民俗研宄。包括民俗资料的记述、对民俗现象的评述、分析与理论探索。 中国历史上民俗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民俗资料十分丰富。从先秦时期起,即有采风之俗。在《诗经》、《周易》、《山海经》等古籍中已有丰富的民歌、神话、信仰、民间医药、民俗事象等记载。《周礼》和《礼记》对民间习俗的礼制化、系统化做出了贡献。先秦诸子在他们的著述中发表了多层面的  相似文献   

13.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太平兴国中,增置副道录,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根据该书的解释,道教“都监”一职是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开始增设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4.
阿金 《神州民俗》2008,(3):72-73
“十八摸”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带有性挑逗意味的民间歌谣小调,在许多人心中早已把它跟黄色小调画上了等号。但经过民俗学者的重新整理和考察后,发现它不仅是民间对青年进行性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乌丙安 《民俗研究》2002,(3):164-167
《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一看题目就觉得新鲜,而且难度很大,如何认识许多人不敢贴近的这个问题,到公开直面这个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学术胆量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运动产生以来,《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这本书是第一本敢于将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并列在一起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16.
《江苏民性研究》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全国名哲学家胡福明欣然作序,对这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名学、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先生也推许本书是“一部厚重的开山之作”。省委党校还将它作为“当代化建设与新闻传播”硕士专业的民俗学教材。  相似文献   

17.
傅谨教授的《中国戏剧发源于祭祀仪礼说质疑》是对拙著《中国戏剧史》的批评,但也是一种明显的误读。中国戏剧学界存在着“禁忌民俗学”的传统偏见,忽视乡村祭祀戏剧的研究成果,漠视民间祭祀文化在中国戏剧起源史上的重要作用。本文剖析中国戏曲研究禁忌民俗学偏见之特色和由来,再一次阐明《中国戏剧史》提出的“宋元戏剧在从祭祀到戏曲的过渡阶段的关键作用”。在讨论戏剧的起源时,民俗学的眼光与田野调查必不可少;而讨论戏剧的发展时,社会经济史学也成为主要的理论方法,如此才能解决祭祀性戏剧和欣赏性戏剧之间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鄂西民间长诗《黑暗传》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后,曾因它是否为汉民族神话史诗激起争议,受到海内外学界热烈关注。本文作者从发表对《黑暗传》的初评开始,对此进行了20余年的追踪研究。在本诗近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际,本文就《黑暗传》的原生态特征及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就它和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的关联给予评说,并指出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应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色音 《民俗研究》2011,(2):263-266
无论是在宗教学领域还是在民俗学领域,民间信仰研究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俗事象往往有民间信仰的成分,各种神灵鬼怪信仰广泛流布于民间,且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复合性。民俗学对民间信仰的研究视角有别于宗教学。在民俗学领域,学者们习惯于将民间信仰置于活生生的民俗生活中进行动态把握,注重民间信仰产生、发展的生活语境。  相似文献   

20.
邓声国 《民俗研究》2003,(2):107-1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并出版了几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通论性著作,如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陈启新《中国民俗学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这些著作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