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丽嘉 《满族研究》2017,(1):116-124
以歌谣考证民俗的研究方式,起源于五四歌谣运动.本文从民间童谣入手,考察东北民俗文化中的育儿习俗、婚嫁习俗、节日习俗和地方传说等民俗文化在民间童谣文本中的具体呈现方式.地方民俗文化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童谣文本之中,此存在形式源于儿童对地方风俗文化的有限经验和碎片化的认知.但从文化濡化和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角度视之,则与儿童作为社会文化个体的可变性和未完成性相呼应.  相似文献   

2.
贵州民族民间童谣是多元族群共生的贵州民族民间“原生活态儿童文学”形式之一,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民间百姓(特别是孩童)的口耳相传和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以及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贵州各民族孩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生的贵州原生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及其文化蕴涵,是建立贵州本土儿童文学史新观念的起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谭桂红 《神州》2020,(4):137-137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富有童趣,本身具有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使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海门童谣     
海门是一个移民社会,有丰富的童谣文化资源.像我们这一代解放前后出生的人,几乎都是听着童谣长大的。这些童谣是海门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技术发达的今天.孩子们对民间传统童谣的接触已越来越少,所以海门童谣也正面临着绝迹的危险,现笔者收录少许,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5.
杜宗明 《神州》2012,(19):142-142
英语童谣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深受英语学习者的喜爱。用不同的方法教授英语童谣,能更大限度地挖掘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使英语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石云霄 《古籍研究》2002,(1):21-24,103
古代童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领域中,尚存儿童、童谣被巫术邪说利用的异端事象。这种社会现象的缘起,引起了本人的关注,现举其要略考辨,敬请专家、读者瞩目指正。  相似文献   

7.
童谣,我乡人称为“口歌”。传唱于小伙伴们口上的童谣,那涉及面之广,那美妙的童趣,机智又朴拙的村言土语,不拘一格的生动形式,简直称得上是一座生趣盎然的精神大观同。从其中走出时,成年的我们,有受惠于一种幼学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赵跃 《民俗研究》2014,(3):122-129
鹅妈妈童谣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隐喻的叙事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以恐怖的叙事艺术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哲学与心理结构,对鹅妈妈童谣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常克 《文史博览》2008,(7):54-56
长沙童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呷,读恰音。长沙方言,即吃的意思。 杨裕兴的面条在童谣中摆在了第一位,足见其在市民眼中的分量。现今,“杨裕兴面馆”长沙随处可见,一律的宫殿庙宇形门面,  相似文献   

10.
王娟 《民俗研究》2013,(1):51-56
“牵郎郎”是明清时期广被学者记录与分析的一首游戏童谣。据记录可知,其至晚在元末的燕京地区已有流传。而相关分析,与以往从“诗妖”角度对童谣所进行的政治化阐释明显不同,而是充分揭示其背后所反映的民众之思想意愿,表现出浓厚的巫术思维。这与当前歌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谋而合,可以看作是歌谣学现代学术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中华遗产》2011,(1):8-8
“用童谣和童戏,把孩子们从电子游戏的世界拉出来!”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说,现在一些孩子沉溺于电子游戏,而疏远了传统的儿童游戏,有关方面应加强对童谣的保护,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为童谣有不少都是配合着游戏唱的,边唱童谣边做游戏,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一定会喜欢。  相似文献   

12.
正民间童谣是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创造的,天然质朴、朗朗上口,在表现儿童情趣上尤为突出,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民间童谣在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对儿童开朗乐观的性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民间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来源于民间,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提高文学素养。童谣在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对儿童开朗乐观的性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14.
天黑请闭眼     
小托 《南方人物周刊》2013,(29):103-103
1939年,英国推理女王阿加莎·克斯蒂撰写了一部名为《无人生还》的说,故事讲述了1O个主人公被困荒岛,《10个小印第安人》童谣的贯穿之下,主角们按照童谣的预言,一个个诡异地死去。这部作品被评价为“打破了福尔摩斯时代以来的侦缉僵局,创造出新的推理模式——童谣杀人案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与童谣     
品生 《丝绸之路》2014,(1):33-35
童谣是歌谣的一种,属于民间文学范畴,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并在群众中不断流播,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的加工整理和完善,才得以传承至今。它的内容涉及世运人事、  相似文献   

16.
随着鸦片战争后的出洋倾向,珠三角地区成为北美华人的祖籍家乡。北美六十多年的排华移民政策同时助长了当年珠三角侨乡的经济繁荣。然而,侨乡金山家庭物质富裕的表面,也掩盖了家庭分离中出洋者的谋生血泪和留守家里的金山妇的精神痛苦,对此华侨研究历史书上甚少记载或研究,却不加掩饰地生动地反映和保存在当年的妇孺民歌童谣里。本文以所收集到的新中国成立前的珠三角地区的妇孺民歌童谣为据,结合同时代在北美旧金山华人社区流传的粤讴体裁的"金山歌"作品,分析探讨了当年侨乡地方歌谣文化所反映的出洋传统、婚姻价值取向和留守家园的侨眷(妇孺)的生活形态、家庭意识及其不平则鸣的抗争声音。  相似文献   

17.
中华历史人物童谣作为中华童谣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成背景以及自身的特征,深入挖掘中华历史人物童谣的形成以及特性,探讨将中华历史人物童谣融入幼儿体育教育,对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以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对幼儿人格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提升幼儿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淑秋 《神州》2013,(26):113
童谣是孩子喜欢的文学作品形式之一,它之所以代代流传,除了浅显生动、韵律响亮、诙谐风趣,主要是特别适合儿童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童谣教学应停留在让孩子朗读、背诵的层面,重记忆、朗读,却忽视了美感,童谣的真正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本文从四方面阐述如何开展童谣活动,让孩子真正能够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方巷幼儿园坐落于扬州市北郊一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小镇,于1979年9月初建。在20世纪末改革大潮中,方巷幼儿园成功改制,成为一家民办幼儿园。2004年11月,园所通过扬州市一类园评估验收。2007年11月,幼儿园晋升为扬州市优质园。2014年4月底成功创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幼儿园一直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为办园理念,确立"彰显多元文化,挖掘创造潜能,孕育阳光儿童"的办园目标。多年来幼儿园秉承历史,持续发展,围绕"民间游戏"开展"传经典童谣,玩民间游戏"的特色活动。以民间体育游戏、民间手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动静结合的游戏活动,发展幼儿潜能,打造优秀的  相似文献   

20.
歌谣是民歌、儿歌、民谣、童谣之总称,按《辞海》解释“合乐者为歌,徒歌者为谣。”其实,做为民间歌谣,词无定格,曲无定律,也无须乐器配伴,都是信口哼唱,随意吟诵而已。诗词与歌谣历来是雅俗共赏的两种文学样式,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如果说诗词是文人雅士的文学创作刊行问世,而歌谣则是人民群众做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口头文学,在乡土民间以口头方式广泛流传。前些年,全国文联、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