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进人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以后,中医的发展遇到了西医这个强劲的对手,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医学,中医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 1904年,杜炜孙在绍兴开办医学讲习社,1910年,丁福保在上海开办绍兴医学讲习社,袁桂生在镇江创办镇江自新医学堂,蔡小香、了福保在上海创办中国医学会附设讲习所,这些是中国最早开办的中医学校。 1917年,丁甘仁、丁济万在上海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请中医名家曹颖甫、丁福保。陆渊雷等执教,由于办学有方,该校不仅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而且为举办中医学…  相似文献   

2.
<正>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明清时期江苏关于中医针灸研究的医家医籍,在全国名列前茅。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志》《江苏历代医人志》和《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等文献资料的查找并研究,梳理出明清江苏针灸医籍36部,现存12部,24部已佚。为免疏漏,所收医家的地域范围,既有今日所辖各市  相似文献   

3.
胡适对待中医的态度历来众说纷纭:胡适如何看待中医?他是支持中医还是批判中医?胡适对待中医的态度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他不接受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但是出于实用主义对于效果的重视,在西医疗效不佳的时候,他也愿以做实验的方式接受中医治疗。胡适个案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即他们现代化的思想与所处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医疗情境和人们的择医方式。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入华,中西医术相遇。最初,耶稣会士尚能对中医平等视之,但此后评价日渐走低。鸦片战争后,教会医院兴起,医学传教士广泛批评中医医理,轻视中医业者,普遍质疑中医的价值。民国后,教会大学医学院为传教士深入研究中医提供了条件,中国西医对中医的介绍也纠正不少传教士对中医典籍的误读。尤其是一些医学传教士因在华日久并与中医同究医道,在互动中渐以"同情的眼光"认识中医理论、诊疗经验和中药的价值,开了西人理解和利用中医药的先例。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针灸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并代代相传的中医学知识体系,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炜杰 《山茶》2009,(10):14-15
中医和民族医药在对生命、对人体的认识以及医理、诊断等各方面都与西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现在大部分人都在用西医的标准和思维来评判,甚至以此为圭臬,来开展中医和民族医药施治.真可谓是缘木求鱼。中医和民族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硕果.它们的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1929年民国政府废除中医案为研究对象,从东南亚中医界对民国时期废医案的回应、东南亚中医界的自救运动、东南亚中医界对废医案的建构三个方面论述了废除中医案对东南亚中医界的影响。面对国内的废除中医运动,东南亚中医界与中国国内遥相呼应。对东南亚中医界而言,废除中医案,给他们带来获得国家层面上认可的契机。他们所争取的,不是在东南亚各国自由行医的权利,而是将中医纳入体制内管理。同时,东南亚中医界对废医案的关注,也使得中国国内中医界认识到,海外中医的发展对国内中医的处境也有相当影响,二者互相依存,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可是在旧中国却发生这一桩废止中医的闹剧。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中央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基本原则。作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大省的四川,其做法和经验非常具有代表性。四川省通过加强中医政策教育、开展中医进修、将中医纳入国家卫生行政体制、推动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医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有了较大的提升,不仅对新中国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对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死中医     
就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医热”的时候,其发源地中国却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医”,并在网络上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一时间,响应者甚众。中医生死存亡又成了国人热议的话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海内外权威人士对此如何解读?  相似文献   

12.
陈立夫先生在台湾一再表示:“海峡两岸交流,可以先从中医开始合作。”陈立夫早在20年代就与祖国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2月25日,汪精卫主持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蛊惑与会者通过《废除中医中药方案》,宣称“若给中医以行政权利,恐非中国之福。”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当时,  相似文献   

13.
百年存废 三次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林乾良 《收藏家》2005,(3):41-45
余原为西医外科医生,任职于浙江医学院附属二院。自1956年赴沪,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上海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研究班垂三寒暑,遂成为中国第一代之西学中医。此一人生转折,始有万方楼之斋称产生。因在学习中,颇得孟河丁氏世医谪裔丁济发老师之青睐。丁老系中国医史学会副会长,乃告以名医处方之可贵。亲书一方以赠,并嘱以后留心于此。自此,余收集古  相似文献   

15.
前沿资讯     
《丝绸之路》2011,(1):75-78
中国二十八项目列入"非遗"名录六项目急需保护近日,京剧、中医针灸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中国活字印刷术等被列入  相似文献   

16.
正骨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罗氏正骨法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罗氏中医正骨以手法治疗复位扶正、接骨、续筋、固定和用药的独到之处,与西方医学骨科相比有很多超越性的优势,是中国传统医药学骨伤科方面的典型代表。为更好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走进了罗氏正骨的传承之家——第六代传承人罗金印及第七代传承人罗震父子之家,深入了解这项中国传统中医技艺。踏进罗金印父子之家,映入眼帘的书架上摆放着大量中医书籍、古董藏品、获奖证书以及各代传承  相似文献   

17.
袁佳斌 《神州》2012,(26):25-25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建筑、汉字、中医、宗教、民间工艺、武术、民风民俗、民族服饰、神话传说、民歌、对联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指出,在诸多构成中,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之一,对医学和农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是,阴阳五行理论在应用于传统医学和农学的发展历程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阴阳五行理论至今还用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而其对传统农学的影响在明清之后就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以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和传统农学中的发展特点为途径,比较分析它运用于医学的成功和农学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吴祚来 《神州》2010,(8):25-27
人们为什么会关注韩国文化呢?或者说,韩国文化在中国为什么会成为文化时尚之流?而当韩国某些个人或媒体动辄扬言,孔子是韩国人,中医甚至活字印刷源于韩国,总会在中国掀起一阵波澜,弄得网络论坛里纷纷扬扬。这时就不是韩国泡菜的辛辣味,而是弥漫着火药味了。  相似文献   

20.
世人编写古旧书目录比较容易,实际要做到十全十美,确实很难。从以前各家公私编著书目来看,即使由专家学者负责,集体编辑,亦常有瑕瑜互见的现象。如果全由个人独立完成,其疏失更属难免。 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五八年出版的邓衍先生编著的《中国边疆图籍录》及一九六一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的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合编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两书,在搜罗方面都比较完备,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不少便利,有很大的参考阶值,成绩是肯定的,但其中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错误。如《中国远疆图籍录》内把专讲经学的何西夏著的《西夏经义》人名误作古代的国名。又《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误将罗振玉著之考古学笔记《眼学偶得》,误入中医眼科。看来编制书目,凡未经眼见之书,要特别留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