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献》2021,(3)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国家图书馆藏题为"黄宗羲辑"的《授书随笔》,实为方中履的《古今释疑》。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力辟黄宗羲授阎若璩《尚书》并撰成《授书随笔》之说,认为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所说的《授书随笔》当为误传,黄宗羲根本未撰写过此书。万经《辨志堂新辑书经集解》引用《授书随笔》十则,为黄宗羲确曾撰有此书之铁证。梁启超称《授书随笔》为辨伪《古文尚书》之作,乃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之先导。然万经所引十则,分别是对《舜典》《大禹谟》《皋陶谟》《胤征》《仲虺之诰》诸篇义理之阐发,其中《大禹谟》《胤征》《仲虺之诰》皆在伪古文二十五篇之内,并有为伪古文辩护之语,则此书非辨伪《古文尚书》之作。  相似文献   

2.
日本铸的天保通宝,径长49毫米,宽32.5毫米,穿7.5毫米,厚2.6毫米,重14.12克。以其椭圆形的钱形而引人目注。近读《犬鸡随笔》,内载“天保六年,有用唐铜铸当百钱之议。同年夏初,命大江光亨(后藤三右卫门)书其文字。一书天保通宝,使川村其雕之;一书万年通宝,  相似文献   

3.
因稿事之需,拜读钱学界诸辽钱研究宏与唐石父先生书赠之兼收部分史家考论的《辽代货币论选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深受启发,并被导入一种前未有之的思考。由于学识浅陋,不敢擅论是非,只能以学习笔记作随笔说之,或可在内部讨论中逗行家之一笑。  相似文献   

4.
宋洪迈《容斋随笔》所撰千余则随笔中,包含着涉及历代史著、史家方面的讨论,内容涵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四个阶段。本文通过对《容斋随笔》有关史学的零散随笔进行纵向的梳理考察,并对其中重要者作深入分析,于细碎之间抽绎出洪迈学术体系中的史学识见及其思想价值之所在。借助对洪迈论史学笔记资料之二重性的运用,反思其对于认识中国史学之特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姚思廉撰<梁书>为现存有关梁代历史之主要著作.是书或因所据原始材料讹脱,或因作者行文疏忽,或因后世辗转传写致误,文字颇有错误.中华书局点校本于其文字校勘用力甚勤,实为迄今为止之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6.
谢冬荣 《文献》2004,1(3):277-281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清同光时期著名的学者.先生出生于越中名门显贵,性喜读书、藏书.每读一书,先生往往会在书里写下批校题跋,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内容或校一字一词之误,或释一字一词之义,或评其人其书之得失.  相似文献   

7.
南宋史家洪迈 ( 1 1 2 3— 1 2 0 2 ) ,字景卢 ,号容斋 ,饶州鄱阳 (江西波阳 )人。绍兴十五年 ,举博学宏辞科 ,历官中外 ,仕至端明殿学士。屡参政事 ,曾上《四朝国史列传》 ,卒谥文敏。著有《容斋随笔》 ,评文论史 ,为笔记中之上乘。别撰《夷坚志》一书 ,虽属裨官小说 ,然其中颇多关涉宋人轶事之处 ,不见于他书 ,因就所载洪迈本人及其亲属轶事 ,分别摘录 ,酌加说明 ,或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考也。(一 )洪 迈1、《峡山松》 :“广州清远县 (广州清远 )之东峡山寺 ,山川盘纡 ,林木茂盛 ,有古飞来殿 ,殿西南十步许 ,大松傍崖而生 ,婆娑掩盖。大观元…  相似文献   

8.
初读《入海记》与《枣林杂俎》、《北游录》,发现这三部书,两位作者,有值得注意的关系,随笔札记,作为“史源学实习”的习作,就教于专家、学者。《入海记》作者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一字他山。后更名慎行,字悔余,晚年自号初白庵主人,而初白之名特著,康熙42年进士,“特除编修,扈从塞外者三,岁时风土悉纪以诗,每进上辄称善”。初白于书无所不窥,工书法,尤以诗  相似文献   

9.
徐规 《文献》1999,(3):200-212
南宋洪迈(1123-1202年)著的《容斋随笔》一书,分《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74卷,1220则.熙十四年(1187),洪迈在翰林学士任内,宋孝宗曾称赞《容斋笔》(婺州刻本16卷)"煞有好议论"(《续笔·序》).清初洪谓该书"与沈存中(括)《梦溪笔谈》、王伯厚(应麟)《困学闻》等,后先并重于世"(见首卷《重刻容斋随笔纪事》).可见书在当代以至后世影响之大.近时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清光绪元重校同治年问洪氏刊本为底本,经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点整理,编入《宋元笔记丛书》,于1978年出版.1995年又第次印行,次年再刊布精装本,校点较为精审.  相似文献   

10.
韦力 《收藏家》2013,(4):21-24
是书作者郁鼎钟字声金,号彝斋,浙江嘉善县人,道光五年中举,次年得进士,曾任江西泰和知县,听讼以诚,文望翕然,去官后主讲赣州阳明书院五年,门下土尝汇其苦论录为《课士随笔》,为士子读书入门之钥。  相似文献   

11.
张传伦 《收藏家》2000,(10):28-33
新世纪曙光微明,万木欣欣以向荣,其间一株新苗破土而出。由王世襄先生赐名、赐签,香港荣宝斋出版,张传伦、杨广泰编辑的《文玩架座欣赏》一书,终于在此际刊行天下,其书撷录一百余幅彩色架座图片,填补一项古典艺术研究空白,做“架座艺术”之初探。架座之归属,当类于明清家具,或小器作雕刻。然于此书面世之前,架座艺术并不被艺林所重,笔者与广泰君不揣浅陋,发微探幽,敢为天  相似文献   

12.
黄朋 《东南文化》2001,(9):54-57
《画禅室随笔》的作究竟是谁,这始终是一个在画史上引得争议的话题。本通过对《画禅室随笔》主要版本的考订,明确了此书为清初杨补在董其昌《容台集》遭禁毁后,辑录董其昌书画语录而成的史实。但杨补的辑录并不严谨,讹误颇多,对后世研究董其昌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为溯本清源,防止谬误继续流传,我们今天对这部书真正作的考订及对其内容的校勘才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宁希元  宁恢 《文献》1998,(1):42-49
1979年,唐圭璋先生于<全宋词>之后,续又编就<全金元词>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书共收金元词二百八十二家七千二百馀首,以数百年散佚之馀,而所得如是之可观,其勤其苦,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4.
《野客丛书》是宋人王(木矛木)撰著的一部读书笔记.其书三十卷,内容博洽,所谓“经史百氏,下至骚人墨客,遗草佚文,细大不捐”.作者考证各类典籍文献之记载异同,辨别真伪,论之有据,言之成理,四库馆臣誉为:“位置于《梦溪笔谈》、《缃素杂记》、《容斋随笔》之间,无愧色也.”虽引证亦有过于琐细之处,而且间有舛差,终瑕不掩瑜,不失为宋人笔记之中颇具影响的一部著作.但是,长期以来,关于《野客丛书》的作者、流传.版本等情况,前人著录极为简略,故存疑不少.今试作者述四则,以就正大家.  相似文献   

15.
黄裳 《收藏家》2005,(12):41-46
聚书以来,每得一册,辄写题记于卷尾书头,或一句而止,或累千言不休。每与内人同署,实皆自书也。愚夫妇婚前婚后,游履所经,北上燕都,南至岭表,虎丘夜月,西湖烟雨,步履所至,暇必访书。汇所作题记观之,非止求书日录,实平生日记也,或赏析版刻之先后精粗,图绘之工美粗犷,相与笑乐,以为快事。丁酉以还,改买书为卖书,其得仅免于饥寒者,以此。易欢愉而为惆怅,情事迥异矣。“文革”事起,家藏抄掠略尽。老母惊疑,群儿耸伺,内人周旋其间,独支门户。辛苦万端,不堪重忆,余则羁栖干校“请室”,久不得归。母病危笃,临终亦不得归省。哀啼泣血,为生平一大恨事…  相似文献   

16.
《太平御览·咎徵部》所引"史记"之不见于司马迁《史记》者,论者谓其来源大抵有二:其一为《纪年》之误;其二谓"史记"自为一书。通过考察刘向《洪范五行传论》及《汉书·五行志》,可知《御览》所引的这些并非出自《太史公书》的"史记",可能来源于《洪范五行传论》,其本附着于《洪范五行传论》中五行、五事、皇极各条之下。故而,这些"史记"既非《太平御览》误引,亦非自为一书。而《咎徵部》之外所引的"史记",或与《洪范五行传论》有关,或为《史记》佚文,或为《史记》注文。  相似文献   

17.
正凡乡之约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众推有齿德者一人为都约正,有学行者二人副之。约中月轮一人为直月。都副正不与。置三籍,凡愿入约者,书于一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过失可规者,书于一籍。直月掌之,月终则以告于约正,而授于其次。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  相似文献   

18.
洪迈《容斋随笔》是我国古代一部札记性的名著 ,其中自经史百家以及医卜星算之学 ,无不涉及。《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辩证考据 ,颇为精审” ,因此历来为学者所重视。但细读其书 ,精审中亦难免有失误之处。在《续笔》卷 1 4《卢知猷》篇中就出现一个重要的错误。为了说明的方便 ,特录全文于下 :偶读《司空表圣集·太子太师卢知猷神道碑》 ,见其仕于、昭 ,更历荣级 ,至尚书右仆射 ,以一品致仕 ,可以归矣。然由间关跋履 ,从昭宗播迁 ,自华幸洛 ,天二年九月乃终 ,享年八十有六。其得没于牖下 ,亦云幸矣。《新唐书》有传附于父后 ,甚略 ,云 :…  相似文献   

19.
笔者自幼从事古书业,亲承冀县孙耀卿先生(殿起)教诲。孙先生长于版本目录之学,熟知某书有若干刻本,某本最善,某书藏于何处,对于清代和近代学人著述,广事搜求,其渊博精勤,在同业中推为巨擘。笔者从学数十年,于古书聚散之迹,以及近代藏书家轶闻,或得自师说,或凭诸目验,亦均略有所知。本文先就不为人熟悉的近代几位藏书家,依年代先后,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正>两汉官吏无论仕宦成败如何,叶落归根,最终基本上是安葬于家族墓地。作为特殊群体,汉代官吏的墓葬既受当地民俗的影响,同时又给社会习俗乃至后世以深刻的影响。而在《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中,人物传记主要记述官吏的为学为政情况,其墓葬情况大都比较笼统,或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这部经典地理名著,沿水而记,随笔成文,首次较为详尽地记下了汉代为数甚多的官吏墓葬。这些记载在学界通常被作为资料引用,较少对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