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客 《宁夏史志》2002,(4):57-58
马世龙(1594-1634),明末将领。字苍元。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人)。由世职武举中试,历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游击、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副总兵、署都督俭事三屯营(今河北省迁西县西北)总兵官。时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出镇辽东,荐马为山海(今河北省山海关)总兵,协助己经营辽事,以建大功而加右都督。由于孙承宗不附权阉。  相似文献   

2.
董文强 《沧桑》2013,(1):63-65
明清招远杨氏依靠科举入仕,实现较大发展,成为胶东望族,在基层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明清胶东社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刘军民 《丝绸之路》2012,(22):59-60
宋元明清时期,舟曲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灾难.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和维护统治秩序,历代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灾、减灾措施.考察这一时期舟曲的灾害状况及防灾、减灾措施,不仅可以填补这一地区灾荒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对今天的防灾、救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家庭以其独有的婚姻形态将个体与社会连结在一起。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家族以血缘或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将诸多家庭组合起来,并按照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共居于同一个地理空间内(如聚居于同一个村落)。在中国历史上,这种聚居方式存在了数千年,  相似文献   

5.
1958年和1972年宝应县天平乡的射南村分别出土了乔崇烈和乔崇禧的两方墓志.经调查,乔崇禧的墓在射南村癸墩,1972年因开挖渠道被掘,墓由砖、石和石灰混合砌成, 墓内置一小木棺,内有砚台、笔等.棺外有一合墓志,石质,正方形,每块均长48厘米,厚14厘米.盖上篆书一行,文曰“皇清敕授修职郎松江府青浦县儒学教谕克庵乔公之墓”.志铭文14行,行17字,行书体,计有231字,未注何人撰刻(详见拓本影件及乔崇禧墓志铭文).  相似文献   

6.
江安雷氏家族自古是当地望族。在明末清初至清中叶,该家族人才辈出,允文允武,连续五代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就。在他们当中,出现了五位高品级的将领,两位举人,以及一些勤政的地方官员和文采不凡的文士。这使得江安雷氏也成为泸州地方家族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赋役制度与政区边界——基于明清湘鄂西地区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鄂西地区,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土司、卫所等特殊形式的政区与经制州县政区在地理空间上都是彼此毗邻乃至交错的。不同类型的政区意味着不同的赋役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土司、卫所与州县势力彼此消长的背景下,更导致了种种土地纠纷与赋役规避问题。清雍正间,通过改卫归流与改土归流,三者之间的土地与赋役纠纷随着卫所、土司的取消与州县政区主体地位的确立而逐渐消弭。  相似文献   

8.
肖生禄 《丝绸之路》2009,(14):30-32
明清是白银地区儒家文化的奠定时期,也是白银地区文化的成型时期。文章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试图为人们提供一个理解白银地区文化发展迟缓的理路.从而为未来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晋商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在晋商备受世人关注研究的同时其家族中女性的生存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史的角度深入发掘晋商繁华的背后,晋商家族中女性在晋商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她们极为辛酸命运。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商人的家族观念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商是一支较为活跃的商人队伍,他们以儒雅、诚实、守信、以义为利等为全社会树立了新的商人形象.徽州商人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于:它超越原来在家乡的家族观念,进而立足于乡井观念之上,在外经商时立意树立徽商的正面形象,着意隐匿那些被人们认为不良的形象.在服务家乡方面,他们坚守儒家道德,通过设置家族性的和超越家族的宗族、会社等组织,使徽州社会经受住了社会震荡的考验,既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货币交易复杂,一般认为,明代货币包括银、钞、制钱。明代中期白银成为实际的主要货币,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货币选择过程,最终白银货币化在明代得以确立~([1])。清代继承实施银两为本位的银、铜平行货币制度,白银与铜质货币是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存在。传统银两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徽州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地域,货币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着自身的特色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所说的钧窑瓷器主要指传世的陈设类钧瓷,其釉色常见有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器类以花盆(图一)、盆奁(图二)、出戟尊、敞口尊、瓶、洗为常。钧瓷之美主要表现在它浑然天成且多变的釉色和大方、典雅宜于陈设的造型。基于此,数百年来,盛赞钧瓷之誉多见诸献,实物仿钧也屡有佳作问世,其上品甚至可与真钧竞风流。但由于从事仿钧瓷生产的窑口较多且从业时间也较长,其产品自身间的差别,长期来一直是聚讼不休的话题。本力图用献与实物相比照的方法,探讨明清两代仿钧瓷的时代与窑口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易代斗争,给山东地方家族的命运带来深远影响。以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宋氏家族为例,该家族于明朝末年便以科举、仕宦、文学、结社诸多成就,成为饮誉海内的著名文化世家。但明清易代之际,该家族积极参与抗清运动,遭受重创,给家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摧毁家族经济基础,引发清廷猜忌与仇恨,埋下牢狱祸患,造成人丁不兴,导致家族教育衰落等。入清后,尽管宋氏家族部分族人归附清廷,积极参加科举、踏入仕途,但却没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运。宋氏后人命运多舛,屡遭牢狱之灾,宋氏家族一步步走向没落,成为明清易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梁仁志 《安徽史学》2022,(6):125-133
从徽商家族发展变迁的视角看,于明崇祯十年(1637)创立了著名的汉口叶开泰药店的叶氏家族,先后经历了从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再从江苏溧水迁居湖北汉阳的两次重要迁徙,其根本目的是以家族的地域流动来推动家族商业发展。叶氏家族并不满足于商业上的成功,而是把叶开泰药店的商业利润作为养家和提升家族政治、文化地位的资本。叶氏家族通过对“徽州人”身份和“商人”身份的自我超越,不仅实现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推动了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使其从休宁淄溪一个普通的徽商家族蜕变为驰骋于政商两界的汉口著名世家。叶开泰叶氏家族的发展史,开创了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商人商业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新模式,为我们跳出商帮史的视角,超越地域和职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商人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经济开发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地区西起大别山麓,北至淮河,南迄长江,东滨黄海,跨有今苏、皖两省,是中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中枢。在历史上,其经济开发曾谱写过辉煌的篇章,唐、北宋一度取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北宋末年后,由于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本区经济遭受严重破...  相似文献   

17.
龙小峰 《安徽史学》2021,(4):147-153
在明代不断将国家治理能力投射到边疆非汉族群聚居地区的背景下,莫氏通过"献地筑城"与"招抚蛮瑶",为边疆社会秩序的建构做出了贡献.官方也因之分别在成化和万历年间授予莫氏子孙免夫役的权利.入清后,随着人群结构的变化和边疆区域社会的变迁,莫氏免夫役的权利开始遭到质疑,但是基于莫氏家族自身的实力和在瑶人中凝聚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清代最终认可了莫氏的特权.  相似文献   

18.
<正>威海,别称威海卫,因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析文登县辛汪都三里立威海卫”而得名,寓意威震东海。其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是南北海运、海防军事的重要门户。自元代始,威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侵扰,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洪武元年(1368)五月,明政府整饬海防,  相似文献   

19.
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刚 《清史研究》2001,(2):120-124
本文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闽粤赣三省虎灾的成因、危害及其分布和演变趋势。指出这一时期三省虎患之所以空前绝后,主要原因就是随着大量人口不断向山区进逼和新作物的引进推广而出现的山区开垦规模的扩大,其对山林资源的严重破坏,激化了虎与人之间的矛盾:要么虎吃人,要么人杀虎。其后,山区开发已达极限,老虎不断为民捕杀,乃至造成华南虎濒于绝种的境地,虎患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20.
古代南方地区,向来被内地文人视为经济文化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类寿命不长的"早夭之地",这一乡土形象符号受到文人墨客的反复夸张渲染。明清时期,以岭南地区为主的南方官绅,为改变内地对南方地区乡土形象的传统认识,通过地方志的修撰,对南方乡土形象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重塑。"百岁坊"等长寿文化标识不断出现,长寿人口在地方志中以各种形式得到记载并流传开来,对南方乡土形象的重塑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过程,也与医疗技术进步,外来人口对南方地理环境认知不断深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