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尝试”文学革命,揭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1936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在《新青年》出刊20年后,准备重印,作为当年这份刊物的主将的胡适应邀题词。他写道:“《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20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胡适一生看事情,以公允为准则。这个评价,当然也不含个人色彩,因为即使今天看来,胡适的这个评价,也会得到知识界的认同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第二卷改称《新青年》。创刊号卷首发表了陈氏《敬告青年》一文,向全…  相似文献   

2.
一一本刊物面世,它便担起了沉沉的重担,如果它不是为了赚钱的话。《文博》的诞生,是在全省文博事业不断发展,研究和发掘成果累累出现,但又缺乏一个展现成果的园地的时候应运而生的。难怪当时已八十高龄的武伯纶先生,在该刊创刊号上,以《陕西文博工作的春天》为题,祝贺这个刊物的呱呱坠地。何正璜先生兴而赋诗,祝贺  相似文献   

3.
从《禹贡》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4年初,顾颉刚、谭其骧诸先生在北平发起成立“禹贡学会”,随即出版《禹贡》半月刊。第一期出版于1934年3月1日,除了不署名的《发刊词》和颐颉刚先生的《编后》外,刊有杨向奎、王树民、高去寻等作者的十一篇论文。刊物之所以名为《禹贡》,《发刊词》上说:“《禹贡》是中国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用来表现我们工作的意义,最简单而清楚,所以就借了这个题目来称呼我们的学会和这个刊物。”顾先生在《编后》中也指出:“为了简单而明了,这个刊物采用了‘禹贡’二字,因为《禹贡》是研究中国地理沿革史的学  相似文献   

4.
明前期陈琏修纂、吴惠重刊增补之《桂林郡志》,是广西现存最早的地方志,2016年《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珍本丛刊》首次影印出版此部《桂林郡志》。该志有洪武《桂林郡志》、宣德《桂林郡志》、景泰《桂林郡志》三个名称。通过考察该志纂修者陈琏、吴惠二人在桂林做官的时间以及该志的编纂过程,推断出该志的成书时间,认为该志应当称作建文纂修、景泰重刻之《桂林郡志》,或称作景泰《桂林郡志》。  相似文献   

5.
我是《炎黄春秋》的热心读者,又是她的特邀编委。我很喜欢这个刊物,也经常给她投稿。今年7月是《炎黄春秋》创刊十周年,我希望这个刊物越办越好,我想给《炎黄春秋》提四点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史学月刊》创刊40周年,这是很值得庆贺的。一个地方办的史学刊物,坚持办了40年,实不容易。这个刊物由于它既不过分高深,又不属通俗性的普及刊物,联系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1921年12月23日至1922年1月1日,马林在桂林与孙中山三次会晤。在这次会晤的前后过程及会晤的内容上,台湾近年编辑出版的《中华民国史实纪要》记载的:中华民国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桂林晋谒孙大总统文,留桂林凡三日。在这一史实条目下有一段记述文字。记述文字之后,又附录了沈云龙撰:马林的活动。这个附录是摘取沈云龙著《中国共产党之来源》一书的第20至25页。上述史实条目及其记述文字中均有不当,本文拟加以辨析。1.“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桂林晋谒孙大总统文,留桂林凡三日”。(点号为笔者加,以下同。)  相似文献   

8.
《史学史研究》自1961年创刊至今,整整五十年了。她的历史,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新中国建立后史学史学科的成长发展史。一份刊物,与一个学科的建设息息相关,与整个历史学的兴衰紧密相联,这个刊物的分量有多么沉重!她的使命又是多么崇高!《史学史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份刊物。她的五十岁生日,值得隆重纪念和庆贺。  相似文献   

9.
1998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抵埗不久,便有一位杂志的编辑上门访问。她自我介绍说是此地宗亲总会的刊物《源》的编辑,听说我是研究方言的,特来采访约稿。“源”、“方言”,一下子就被这位新加坡华裔编辑联系到一块儿了。我这个多次踏足狮城的广东来客,脑子里本来已经装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读书》第三代的批评,主要就是认为《读书》已成了新左的同仁刊物。这个批评也许有些过激,但同仁刊物的痕迹,多少也是有的  相似文献   

11.
于继增 《百年潮》2008,(9):53-56
《探求者》是1957年酝酿于江苏省的一个同人刊物,它刚具雏形个把月便在“反右”风暴中遭到批判。其发起人陆文夫、高晓声等作家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2.
在庆贺桂林建城2110周年,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的日子里,由多年担任桂林旅游局局长、交通局局长的黄家城同志任主编,由广西历史学会秘书长、广西师大陈雄章副教授参与主编,由多位中青年历史化和社会发展研究专家共同撰写的《观石读史——精选桂林石刻评价》、《桂林旅游史略》、《漓江史事便览》、《交通与历史横向发展变迁》和《桂林交通发展史略》五部作,于1998年5月至2000年7月的两年多时间内相继出版面世。  相似文献   

13.
王磊  刘宪标 《旅游》2010,(8):60-65
当年的一首《我想去桂林》,让多少人对桂林充满了向往和憧憬。每每有人称赞桂林,首先想到的总是桂林的山水之美。在桂林呆了几年。我却觉得夜晚的桂林也有她另一种风情。  相似文献   

14.
李建平 《世纪》2022,(3):78-79
<正>1938—1939年,艾青在桂林生活了约10个月,参加了桂林抗战文化界的多项活动,留下来一批创作成果。有关详细内容,我在《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在桂林》一书里写了“艾青”一篇做了介绍。这里介绍艾青书信自述抗战时期在桂林活动的一点情况。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在桂林主编《广西日报》副刊《南方》。1988年,我在查阅抗战史料时,读到《南方》的《发刊词》,感到其文激情澎湃,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大连图书馆查阅二十年代的历史资料,从该馆所藏《北京周报》中发现了李大钊的三篇重要文章。《北京周报》是1922年1月由日本人藤原镰兄在北京创办的日文刊物,李大钊与这个刊物有密切的关系。据山道健太朗所著《巴黎公社一百年与日本》一文中介绍,李大钊于1920年10月曾加入日共的前身——日本社会主义同盟,在名册上并注有李大钊领取该同盟宗旨书五十本的记载。在这个同盟里李大钊就结识了后来成为《北京  相似文献   

16.
梁正  孙小琪 《世纪》2022,(6):14-19
<正>我的爸爸梁立言,1911年出生于广西临桂县两江乡梁村(我爸爸是1911年生,但身份证写成了1912年)。早年就读于桂林两江小学、林山中学,1932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政治系,选修新闻学。两年后去日本留学。1937年初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桂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学联工作。组织抗日救亡战时动员,编辑抗日救亡刊物《学生之路》,团结爱国青年抗日。曾参加营救抗日“七君子”的斗争。后追随抗日将领李宗仁,投身到抗日前线,先后担任第五路军总政治部少校编译员,第五战区长官部政治部中校组员等职。1941年6月起担任李宗仁秘书兼《阵中日报》总编辑,黄埔军校第五战区分校教官等职。  相似文献   

17.
从《文博通讯》创办到改刊为《东南文化》前后已经13年了。13年来,这个刊物所作贡献较大,为江苏和东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为发展文博事业,为提高文博干部的业务水平,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南京博物院为主办这个刊物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同时,这也是编辑部同志和广大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作为一名读者和一位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抚心自问,《东南文化》对我的帮助很大,它既丰富了我  相似文献   

18.
2008年7月初,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公布第四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结果《广西年鉴》《南宁年鉴》《桂林年鉴》三部年鉴榜上有名,其中《广西年鉴》、《南宁年鉴》获特等奖,《桂林年鉴》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我感到今天这个会开得很好,《东南文化》的创办,应该说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梁院长刚才说了,最初是《文博通讯》,发行了几十期,以后经过几次变迁,形成了现在这个规模。今天这个会,是创刊以来的第一次,这本身就是对我们刊物不断发展的一个肯定。《东南文化》能够在社会上产生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1999,(10)
拳打狄克们鲁迅逝世后,萧军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曾将新出版的《中流》、《作家》、《译文》等刊物,在鲁迅墓前焚化。这些刊物都是鲁迅先生生前关怀和支持的。新出版的这些刊物上面刊有对鲁迅的纪念文章和照片。当然,萧军并非有神论者,他这样做,实在是人在极度悲哀时的一种身不由己的行动。然而,此事却被狄克一伙看见了。于是他们便在《文坛消息》上写文章漫骂萧军是“鲁门家将”,是鲁迅的“孝子贤孙”,烧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