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10月,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机械厂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一批青铜器,经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调查清理确定是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墓葬位于永定门外砂子口东南二点五公里的贾家花园,为竖穴土坑墓,南北向。墓底距地表4米。墓室西侧已被削掉,墓室纵剖面暴露于施工沟槽的东壁上。墓室长2.4米,北壁距墓底15厘米处有深45、高50厘米的壁龛,铜器出土于壁龛内,为东西向两列,前排西侧为铜灯,东侧为一圆漆盒,已腐朽,  相似文献   

2.
曹刚 《文物》1990,(11)
1986年4月,四川成都市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在修建车间时,发现一批青铜器,随后通知了我馆。因现场已浇灌了混凝土,无法勘测。据当时在场同志回忆,除了发现几件铜器外,未见其他痕迹。现将出土器物报道于下。鼎 3件。1件残缺一足一耳,腹部有破洞(图一:1、4;二:1;三)。1件较为完整,有子口,附耳,圆腹,圜底,蹄足。附耳的两面均饰蟠螭纹。腹部饰两圈蟠螭纹,中有一凸棱相隔。底部有明显的烟熏痕迹,口径25.5、腹径28.5、通高25.8厘米(图一:2、3;二:2;四)。另有1件鼎盖,中心为一兽形纽,纽上套一环,外置3个对称云纹纽。纹饰从里向外分4层,第1层为三角云雷纹,第2层为綯索纹,第3、4层为蟠螭  相似文献   

3.
四川郫县红光公社出土战国铜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2年11月,郫县一区土特产收购站向四川省博物馆反映该站收集到一批战国铜器。经了解这些铜器是11月上旬红光公社七大队第四生产队在杨家旱地取土烧窑时,在深约一米处发现的两座战国土坑墓内出土的。现将这些铜器综合介绍于后: 戈一件(图一)。援长17.8、内长7.5、胡长8厘米。方内,长胡三穿。援后部至内  相似文献   

4.
1939年6月,河北迁西县白庙子乡大黑汀村农民在耕种土地时,发现一批青铜器。我所闻讯后,派员与迁西县文物管理部门共同清理了现场,证实器物出自1座战国墓葬。此墓位于滦河西岸,大黑汀村西200米,引滦入唐主干渠东侧,高出大黑汀村地面约4米多的土坎上。墓葬破坏严重,从残存的痕迹看,为一土坑木椁墓。墓底距地表深2米,长、宽及墓向均不明。随葬器物被群众取出,陶器均已破碎,20余件青铜器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现将收集的青铜器介绍如下。鼎 1件。盖呈球面形,顶微平,中间一纽套环,周围置3个兽形纽。盖表面饰3周  相似文献   

5.
1972年7月,江西省瑞昌县西北25公里夏畈公社小桥大队墩北张出土了几件青铜器(图一)。器物由瑞昌县文化馆收藏,现简介如下。剑 1件。圆茎,茎中半空,剑首呈喇叭形,叶较宽薄,中脊明显。残长50、茎长9厘米(图二:1;四)。  相似文献   

6.
<正> 1984年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双山乡龙潭时宋丈子庄农民宋荣,在自留地取土时,发现战国时期布币、刀币、圆钱共计30余公斤。这是一处用木质材料作藏具的窖藏。货币锈蚀严重,面文多已难辩。因挤压,大部分货币已残。这批货币已由县文保所收藏,现将清理后较完整并能辨释面文的介绍如下: 一、布币 出土20余枚。均为平首方足。布面自首至档均有一道凸起直纹。面文模铸地名。  相似文献   

7.
1992年10月,迁安县夏官营镇马哨村农民在村南小山子商代遣址西侧取土时,于地下0.5米处发现铜鼎、簋各1件。同时出土还有陶鬲、罍。鬲为夹砂褐陶,方唇,侈口,袋足。通体绳纹;罍为夹砂灰褐陶,折肩,斜直腹,平底。可能是一座小型墓葬的随葬品。现将两件铜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的几件战国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6,(3)
1974年冬至1975年4月,三门峡市上村岭大队第三生产队在岭西修建蓄水池工程中,发现了八座古墓(墓1至墓8),获得铜器百余件和陶器五十余件。社员群众将出土文物按照墓坑分别放置。河南省博物馆和三门峡市文化馆派人赴现场进行了了解,并将出土文物运至省博物馆保存。现将五号墓中出土的四件铜器介绍如下。其它墓内出土物待整理后再予报导。  相似文献   

9.
《文物》1955,(8)
今年五月二十四日,寿县城墙修復工程中,在西门内偏北的工段上,发现了一座战国古墓,由於工程部门和地方行政领导重视,及时得到保护,並由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派赵青芳、殷滌非、王文林、吴興汉、张世全等五人进行清理。这座墓南北长八.六公尺,东西宽七.○公尺,深距地面三.四五公尺,方向为北偏东十度。墓口和墓底的大小相差不大,墓中没有发现较深的棺穴,仅在南壁下偏西处有一东西长一.八公尺、南北宽一.二公尺、深距墓底二.六公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初.陕西省马栏农场在旬邑县转角平整土地时,发现两座毗连的石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择要简述如下。兽纹铜鼎 1件。盖上有三兽纽,盖中心饰柿蒂纹,周围纹饰形状似梅花;腹部饰三道双头兽纹。通高14、口径13.8厘米。一耳侧錾刻"(竹匀)止"二字(图一一三、八)。素面铜鼎 1件。底心周围微突起一圈。  相似文献   

11.
1971年12月,四川省郫县新胜公社第一大队四生产队社员在大坟堆的东南角取土时,发现古代残墓一座,出土随葬物铜器多件,除铜豆外,余器均为碎片,后经修补复原。现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12.
1974年2月,中牟县黄店公社黄店村社员张彦兴,在田间劳动中发现商代青铜器两件,出土后及时地送交省博物馆保存。1978年春,中牟县郑庵公社大庄村社员李抓妞在该村东地平土时,发现商代青铜器三件,于1979年5月专程送到省博物馆。现将黄店和大庄两地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79年12月,祁家湾公社王棚大队中分湾社员,在村南岗地上修渠时挖出商代玉器、铜器五件,现藏县文化馆。今将此处出土的器物作一报道:一、玉器:月牙形铲、璧、戈各一,计三件。此玉器质地细腻,制作精巧,犹其是璧和戈,琢磨如镜,光润透明。月牙形铲上窄下宽,呈长形,通长39.2,厚0.4厘米。刃宽20,厚0.1厘米,刃部呈月牙形“窄”,两(?)角尖锐、外斜。首部稍凹,有一圆钻孔、两面平。璧棕红色带白斑,半透明。直径11.0、好径6.0、厚0.2厘米。好两面沿上分别高0.5、0.2,宽均为0.1厘米的圆圈高梭。璧两面分别有四周宽0.1—0.2厘米的浅磨弦纹。  相似文献   

14.
大竹出土明代铜器余和平,邓章泉1987年1月19日,大竹县川主乡梯子村六组村民在承包地内小山丘上挖砖瓦窑时,出土一批窖藏铜器。县文化部门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证实是一处明代窖藏,并将全部文物收回。出土地点位于县城东南隅8.5公里处,酉距公...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0年第1期刊载的《河南潢川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简称《蔡国铜器》)一文中,将两座墓葬出土的十三件蔡国铜器,误为一座墓葬出土,只报道了七件铜器。读后,感到与实际情况不符,特补正于下:  相似文献   

16.
温县出土的商代铜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南临黄河,北濒沁水,县境内地势平坦,间有平缓的丘陵,为豫北盛产药材的地区之一(图一)。 1968年8月,温县城关公社小南张大队(距城东北八里)的社员群众于村东北农田挖药材时,在距地表很浅的土坑内(可能是一个墓葬),发现了一批商代铜器。他们不仅妥善地加以保护,而且立即向温县革命委员会作了报告,随后又主动把这批珍贵的祖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7,(12)
山西省襄汾县赵康公社北柴大队社员柴长发1975年在其院内挖红薯窖时,深挖至3米处发现了一个陶罐。罐内装有六件铜器: 匜形提梁锅一件。平底鼓腹,口沿外侈,向上折边,素面无纹饰。通高28.5(锅高9、梁高19.5)、口径21.8厘米。有流,流长9.5厘米。锅沿上特制三个铜纽,前二后一和梁相扣,成"丁"字形。锅底布满煤灰,当为实用器具(图二、三:1)。  相似文献   

18.
1984年7月16日,西充县医药公司修建工地发现一铜器窖藏。这一铜器窖藏在距地表约1.8米深的一土坑内,共出土铜器二十五件,除锈蚀严重和残损的外,比较完整的尚有十三件。 夔龙纹鼎 一件。敞口,外折平沿,斜弧腹,圜底,沿口上有两耳。腹部有三对夔龙纹饰,间有雷纹,三足也为夔龙形。腹内有铭文,上为族徽,下二字为父乙。口径12.6,通高17.2厘米。(图一、二)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1)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6件商代铜器,包括鼎、卣、觚、尊、瓿、盘各1件。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铜器的埋藏性质很有可能是墓葬。从形制和纹饰上来看,这批铜器具有鲜明的商代晚期特征。此次出土的铜器,均为典型的殷墟式铜礼器,应来自于商文化核心分布区。子洲关王岔出土的商代铜器,是近年来陕北地区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商代铜器群之一,为研究商代晚期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四公社,在1961年春修建铁里氏盖山灌渠工程中,发现了一批铜器。特克斯县,居天山北麓,特克斯河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