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连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的重要题材,目连形象传入中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原始佛教经典中,目连故事侧重表现目连的神足特点。以《佛说孟兰盆经》出现为标志,目连故事开始表现中国传统孝道意识,这一意识在唐代的目连变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目连故事的这一流变态势,反映出中国特定背景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调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黄仕强传》校注商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写卷中 ,《黄仕强传》是一篇颇类《唐太宗入冥记》的唐代话本故事。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PaulDemi啨wille)与柴剑虹先生对该文先后作过考释与校注。柴先生的校注颇为精审 ,但有些地方仍值得商榷和补充 ,故本文尝试作一商补  相似文献   

3.
汉唐间瓜州冥水流域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冥水不是汉代籍端水,冥泽也不是位于冥安县西北籍端水注入之湖泽。冥水是指疏勒河昌马至布隆吉河段,因河水渗漏成为潜流而得名;冥泽位于瓜州东部,因冥水入注而得名,即唐代大泽。这个地区也是十六国和归义军农业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魏文斌  高海燕 《中原文物》2015,(3):63-73,91
本生故事是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舍身饲虎本生以牺牲、奉献为主题思想,在北朝时期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代表性,新疆、甘肃、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中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该本生故事壁画和雕刻。佛教造像碑、塔是与石窟一脉相承的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其龛像、铭文及其他佛教内容往往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表达一定的主题。甘肃馆藏的两件刻有舍身饲虎本生图像的碑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内容、构图、思想内涵等相关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敦煌写卷《黄仕强传》是一篇著名的唐人入冥故事,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交融的产物,在敦煌写卷中极具代表性。法国汉学家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柴剑虹先生先后对该文作过考释与校注,于淑健也提出过一些商补意见,但值得商榷和补充的地方仍有不少。故本文尝试再作商补。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所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结语云:“总而言之,《三国志》《曹冲》、《华佗》二传,皆有佛教故事,辗转因袭杂糅附会于其间……夫《三国志》之成书,上距佛教入中土之时,犹不甚久,而印度神话传播已若是之广,社会所受之影响已若是之深,遂致以承祚之精识,犹不能别择真伪,而并笔之于书。则又治史者所当注意之事,固不独与此二传之考证有关而已也。”  相似文献   

7.
郑勇 《文献》2007,(3):171-174
《冥祥记》作为佛教辅助用书,其"史料价值较高,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时代,往往记载得比较精确."①此书可作志怪小说研究的一部分,对晋宋朝的社会佛教信仰可作一个补充,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金城公主是一位维护和平和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的友好使者,于公元710年入蕃,正如金城公主自言:"奴奴降番,事缘和好。"在蕃三十年中,金城公主在倡兴吐蕃佛教、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吐蕃与唐朝甥舅盟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金城公主的故事在史书、壁画、民间传说等文本中重述再写,经过不同文献的加工,衍生出了不同的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可由此一窥书写者的思想立场与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新出《北涼缘禾二年(433)高昌郡高宁县赵货母子冥讼文书》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它模仿阳世官文书的格式进行书写,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为我们认识阎罗信仰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流衍提供了新材料,同时也使我们对于五涼时期高昌佛教的发展水平有了新的估计。与墓券材料强调“生死永隔”的冥界观不同,《冥讼文书》透露出的祖灵观念呈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境,死去的先人与阳世的家庭仍然保持了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对阳世的家庭纠纷进行裁决。因此,这是深入认识中古前期民众冥界观念发展的鲜活而生动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
炳灵寺石窟中保存着自西秦以来的佛教壁画有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占80%以上。佛教壁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宣传佛教思想。常见的壁画有:说法图、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千佛、供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对敦煌写本《唐太宗入冥记》提出新解: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则天一家站在太子、齐王一边,为太子、齐王鸣冤的《唐太宗入冥记》产生于武则天以周代唐之时。(二)考论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清洗掉史书的粉饰,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2.
崇秀全 《敦煌学辑刊》2008,1(1):101-109
本文从解释"鹿王本生"的内涵着墨,着重考察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这则故事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力求对此画构图、山水等重要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即画工匠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佛教艺术"象征主义"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时代生活与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外来佛教艺术逐渐地形成印度、边疆、汉地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佛教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脱库孜萨来寺院遗迹位于现在新疆图木舒克市,是古代疏勒国和龟兹国交接之处.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在该遗迹发现几件佛教故事塑像,至90年代,由法国学者考证其内容.这些塑像为研究佛教故事图在丝绸之路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将这些佛教故事塑像的题材内容和造型与龟兹境内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比较,试图探讨西域佛教交流的一端.  相似文献   

14.
永安二年造像碑为北魏后期佛教兴盛的产物。流失海外后于1923年入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该造像碑上刊刻的佛本行、佛因缘故事,反映当时佛教信仰特点。佛教造像是佛法的方便道,目的是为了证实佛教真谛,造像碑上的高跷、幢伎雕刻,不可能是普通的百戏娱乐画面,而是将当时庙堂礼乐纳入到敬佛礼乐的写照。造像图案和题记所处位置与排列顺序均以居中为尊,左右对称,是中国传统礼制观念的缩影,由一区造像碑可以看出当时邑义组织中的不同身份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夏琳瑜 《中原文物》2020,(5):127-135
尸毗王本生故事是佛教舍身救世类本生故事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有文本散见于众多佛教经典里,还以雕刻、壁画图像的形式在古印度、中国新疆及敦煌石窟等地区广泛流传。尸毗王本生图像依据佛经文本所绘制,而图像与佛经文本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考古学角度出发,通过对14部涉及尸毗王本生故事佛教经典进行梳理,并对各地区尸毗王本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图像与佛经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健  蔡双全 《黑龙江史志》2013,(15):152-153
佛教的"缘起性空"论,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命本质的认识,对于灾民认识智慧人生,以理智与从容的态度面对各种灾难,缓解灾民心理上的痛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佛教的轮回说则可以给予在地震期间丧失亲人的灾民以直面死亡的勇气与态度,能够起到抚慰灾民心理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佛事宗教仪式,沟通冥阳两界,能够帮助在地震期间丧失亲人的灾民尽快走出这场灾难的阴影。  相似文献   

17.
解放三十多年来,在白族观音故事研究中,有一种带普遍性的倾向,即不承认或变相否定印度佛教文学对白族观音故事的积极影响。我们认为,尽管白族观音故事积极、进步的成份,主要是古代白族劳动人民的创造,但也受了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当然,印度佛教文学也给白族观音故事带来了消极影响,但由于对此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就着重  相似文献   

18.
高翔 《丝绸之路》2013,(4):78-79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佛教中国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代哲学和文学方面。朱熹的可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华严宗的思辨。佛教传入中国,部分佛典本身就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敦煌遗书中变文的有些内容就取材于佛经故事;佛教与诗也具有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绮语作为古代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理论术语,最初是从佛教典籍中引进的,继承了它佛教内涵。但《辞海》对它的解释与佛教原典的界定相疏离,不合乎它的本义。绮语一词从佛教原典移植到文学作品中,仍然没有超出它的原始内涵,是指虚假,不真实,不符合实际,言语矜奇.条理繁杂。  相似文献   

20.
佛教音乐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两者具有着不可分离的一体化关系,梁慧皎《高僧传》载鸠摩罗什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佛教音乐传人我国晚于佛教经卷的译入,它向我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佛教化了的西域诸国的中介而进行的,故“佛教——西域音乐”就成为进入我国佛教音乐文化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模式。从其发展看,可看作三个阶段与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