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宰治(1909~1948)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家。战后,他最先提出“无赖派”一说,并且在理论上进行阐述,在创作上加以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宰治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成就最高的无赖派文学作家。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不少人曾因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改变了人生轨迹。在他们看来,自己所为是在“揭发错误”;但对美国政府来说,这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英雄也好,叛徒也罢,这些美国的泄密者,都必须面对泄密之后的百态人生。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二战后美国的日本政策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美国政府通过托管琉球与“第27号令”将中国钓鱼岛纳入其托管之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又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作为冲绳的一部分“归还”给日本,为中日钓鱼岛争端打下“楔子”。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由“模糊中立”到当今小布什政府的“小心介入”,反映了美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立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试析克林顿的“新亚太构想”王松德去年7月上旬,在东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开幕前夕,美国总统克林顿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新亚太构想”。这是美国政府冷战后的第一个较全面的对亚太地区的政策兰图。克林顿提出“新亚太构想”...  相似文献   

5.
此生此世再不去美国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对美国朋友和科学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着联系。但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 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 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这是为什么,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  相似文献   

6.
汪幸福 《湖南文史》2010,(12):24-25
1948年,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为了挽回颓势,蒋介石连续派人去美国活动,希望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他的“戡乱救国”事业。此时正值美国的大选年,美国各路政客都忙于竞选,使得国民党对美外交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刊中人     
“维基解密”的秘密战争 “维基解密”从11月28日开始发布了超过25万份美国的外交文件。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未经授权的当代机密信息被泄露,其中包括1.1万份标记为绝密的文档。根据美国政府的说法,任何此类信息被发布将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8.
杨军 《民族译丛》2006,(5):9-17
本文考察了反犹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史及特征,认为与“旧大陆”相比,“新大陆”的反犹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在美国社会中也存在反犹主义,但美国政府从未支持反犹主义,体制化的反犹主义从未在美国出现,美国的反犹主义从未达到欧洲国家的那种烈度;在美国,威胁犹太人生存的是同化程度的加深和犹太人内部派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富兰克林·兰姆是个奇人。他的头衔是贝鲁特Sabra-Shatila难民营基金会董事,美国人关注中东和平组织负责人,正努力帮助在黎的巴勒斯坦难民获得黎巴嫩公民权。他明确支持被美国政府视为恐怖组织的黎巴嫩真主党,为此,据他称美国使馆还通过黎情报部门“偷”了他的护照,并责令他回国。但兰姆置之不理,于是成了黎巴嫩的“非法定居者”,每天骑着一辆中国产摩托在贝鲁特街道上穿行。  相似文献   

10.
构筑美苏中大三角关系是尼克松政府的重大外交决策,它开始于1969年.在中苏边界冲突发生后,美国政府围绕第63号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进行了详细研讨,全面评估中苏分歧对美国对外政策及世界格局的影响.经过多次讨论,美国政府内部基本达成共识,即构筑美苏中三角关系是最有利于美国的政策选项,要以灵活的态度处理三边关系,但不允许发生会导致核战争或世界力量对比出现重大改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凡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名字。费正清生前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兼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许多重要学术职务,被誉为“美国汉学界的太上皇”、“西方中国学之父”。他的著作和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三权分立,是西方流行的政治学说,也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美国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地位平等、相互制约平衡,在当今西方各国,美国是实行分权制衡最典型的国家。本文拟对美国分权制衡制的产生及其特点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翠 《文史月刊》2009,(12):36-41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曾两次来华。在广泛而深入的观察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落后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推断出国民党下台的结论。他的这些看法为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者做出决策提供了参考,使美国政府与国民党这艘沉船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4.
乔新生 《世界》2006,(3):38-39
人们有理由相信,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财政部才是美国最大的“企业”,他们通过改变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益。美国企业在传统货物贸易市场中得不到的东西,美国政府希望从金融市场得到.  相似文献   

15.
克拉伦斯·爱德华·高思(Clarence Edward Gauss)作为1941年至1944年间的美国驻华大使,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个比较重要但迄今为止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人物。但是高思作为美国在华的“特命全权大使”,在这一阶段的美国对华政策中也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他与美国政府之间,与蒋介石之间,与史迪威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他独自的看法。对他加以研究,对于我们发掘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决策过程的特点,加深对这段时间历史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自19世纪末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向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扩张的主要战略是以“门户开放”为手段,尽量分享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已经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权益。尽管美国没有实际参与列强为建立各自势力范围而对中国领土的瓜分,但美国政府借口传教士和商人的“条约权益”,派遣炮舰巡弋于中国水域,调拨军队驻扎于中国领土。直到华盛顿会议  相似文献   

17.
《南方人物周刊》2014,(11):48-51
卡尔·伊坎打着“维护股东权益”的大旗,如同“狐狸闯入鸡舍”一般,运用合法金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优雅的洗劫”。近30年来,美国商界几乎每一件大事背后都有他的身影,他是华尔街“最危险的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日俄战争之后中国政局的观察和反应上,美国政府一方面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出发,支持清廷内亲外的改革派势力袁世凯集团,主张清政府进行渐进的政治改革,希望中国秩序稳定、进步,并不急于向中国输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内兴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又持敌视或漠视态度,其对贸易投资和利益的追求远远胜于其对稳定和秩序的关注,由此助长中国国内革命,导致清政府的垮台。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局反应中存在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既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美国政府在许多弱小国家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通病。  相似文献   

19.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是二战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有着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他是“胜利的组织者”,美国总统杜鲁门夸耀他为“美国最伟大的人和全世界最伟大的人”。可是,当他作为总统特使,前来调处战后中国内战时,却是心余力绌,难乎为继,常胜将军也有了“败走麦城”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0,(32):13-13
红 温家宝 美国《新闻周刊》评出了“全球10位最受尊重国家领袖”,中国总理温家宝名列其中。《新闻周刊》称,温家宝在中国人心中有“温爷爷”之称,关心民众出了名,并称他为“人民的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