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明复 《炎黄春秋》2005,(12):10-16
抗战年代我还年幼,对父亲的工作情况知道 不多,特别是他当时是地下党员、又从事情报工 作,更是一无所知。说起来很惭愧,1947年在哈 尔滨外专“三查”运动中,我很认真地说我父亲 是“资本家”。建国后父亲也没有跟我讲过他过 去的经历,没有讲过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情形。 即使1952年中央批准他在外交部公开了党员身 份后,他也没有专门和我们谈过,也没有公开向 社会说他是共产党员。据安全部的一位老同志回 忆,文革的时候,专案组的人找他外调,都不知道 阎宝老是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
正一、对孩子冷酷父亲有个习惯,喜欢在朋友面前揭露批判自己的孩子。不只是对我,对哥哥姐姐也都这样。他总爱向外人介绍自己孩子的各种毛病,好像要特别表现一下他不溺爱娇惯孩子。在农村老家,大家都呵护我,没挨过打。可在父亲身边却屡屡挨打。母亲1951年5月3日的日记里也记载:说我顽皮粗野,姑姑把我惯得很不像话,于是她和父亲  相似文献   

3.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本想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父亲怀疑是我偷拿了,他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饭也没吃,就去了学校。后来事实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但他却不向我解释一下。我觉得很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了。父亲见我不理他,也以同样的法子反击我。但我的经济没有独立,还得依赖父亲,母亲在家时,事情要好办一些,但母亲偶尔不在家时,我的事虽还要办,但程序相对要复杂多了。父亲和我也不知什么时候达成了默契,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予以解决。那次,我要交学…  相似文献   

4.
写给父亲     
我很想写写我的父亲.一个养育了八个儿女,年近七十还在自食其力的人。父亲是家乡远近闻名的木匠,随着年轮的转动.父亲的心思越来越重,虽说他一生带了许多徒弟,却没有一个人能把他那雕龙画凤、画龙点睛的绝活学到手。他只抱怨年轻人怕吃苦,不勤劳,老大儿子没念几天书,脑子笨,倒也是个木匠了,从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给别人盖新房、做棺材,但手脚坦慢。老二初中毕业,却不把木匠手艺当回事,农闲了,喜欢跑买卖,认为这样来钱容易。  相似文献   

5.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6.
长大     
孩子不小了,都13岁了,上初中了,可他还像个小孩子似的。孩子没有母亲,只有父亲。父亲怕孩子受到什么委屈,从小就对他娇生惯养,所以孩子13岁了还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孩子连最简单的做饭不会,洗衣服也不会。孩子上初中,住校,每个周末都会带一大包衣服回来,让父亲帮他洗。父亲为此很着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呢?父亲曾不给孩子洗衣服,可孩子就拿钱去买新衣服。真要没衣服穿了,没洗的脏衣服也穿。不给孩子做饭,孩子就饿着。父亲让孩子做饭,孩子说他宁愿饿死也不做饭。好长一段时间,父亲都拿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做饭洗衣服。眼看孩子就要…  相似文献   

7.
弗瑞德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来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我不想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听了后对弗瑞德说:"好的,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我知道,但我要试试,我相信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于是,弗瑞德在报纸的广告栏里仔细搜寻。终于,他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  相似文献   

8.
很古的时候,有两只年老的老虎,雌虎产仔前,雄虎便死去,雌虎产仔后也奄奄一息了。仔虎对母亲说:“我的好阿妈!你死之前,给我留下几句话吧,今后我该怎样生活?”“好孩子,不必给你留什么话了,因为世间上没有比我们更强的动物,所有动物都不敢惹我们。你在它们面前要强硬,不要软弱,这样就不愁没吃的了。就是有一种有手有脚,细高细高,靠两只脚走路的怪物,力气没有我们大但很聪明,你惹着他,他就会设法把你整死。你父亲就是上了这种动物的  相似文献   

9.
父亲马连良曾严肃地对我说:“你可别小看这跑龙套的,这同样是学本事的好机会!”父亲接着就谈起他刚出科班时想观摩好角儿演戏的困难。当时,父亲还没有钱买票看戏,可是为了学戏,尤其是向好角儿学戏,真是煞费苦心。一次,余叔岩先生演《打棍出箱》。父亲也演过此戏,很想看看余先生是怎么演的,但他没钱买票。于是,他就带着一个干馒头,白天进剧场不出来,躲在包厢里藏着,直至夜场开戏时他才出来找地方站着看余先生演出。父亲说:“你看,想看好角儿演戏多不容易。如果你能抢上一个龙套站在台上,你就能学到很多东西,要用心站着看,用心学。你是学老生…  相似文献   

10.
其实,父亲给我的印象很具体,也很有限。值得提及的记忆里,他总是“起鸡叫,睡半夜”地犁地种田、拔草收割,用吃苦耐劳、勤谨攒劲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是一位十足的独自背负生活重担的庄稼人。那时候。父亲在备受生活的煎熬之余也喜欢喝酒。而且一定要喝热酒。那热酒的姿态仍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1.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梁培恕 《文史博览》2005,(10):12-15
朋友聚会处就是我的家 我是1928年出生的,父亲(注:梁漱溟)则是1988年去世的,从表面上来看,我的生命与父亲的生命在时间上有60年的重叠。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20岁,父亲是很少在家的,在当时他的眼中,救国才是头等大事,家是次要的。母亲在世时是这样,母亲去世后,这种情况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说出几个故事来,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汪小川自离休直到身体状况完全不支为止,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埋头写作。我偶尔在夜里两三点钟看到过他在灯下伏案笔耕不辍,搞不清他是尚未入睡还是已经起床。我佩服他的勤奋,却没有关心过他写的是什么。从小到大,我们眼中的父亲不是写字就是看书,我们已经习惯了。  相似文献   

14.
对考古学袁我素为外行袁尤其是对父亲撰于员怨缘圆年的这部叶新建县古墓葬调查记曳专业性较强的手稿袁就更是这样袁自然也就谈不出其价值何在了遥但现今既能在久负盛名的叶南方文物曳上公开发表袁则完全是得益于主编许智范先生的学术眼光遥提及该书稿得到许先生的赏识经过袁还得从圆园园圆年远月份说起遥那时我正在为编辑叶文津一苇要要要王咨臣先生纪念文集曳一书而广泛征稿袁对许先生的大名也是早有耳闻袁因为此前他曾撰写了一篇关于我父亲的专访袁那非常到位的叙述尧朴实无华的语辞袁使我产生了很想向他请益的想法袁但一直没有机缘袁这次…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榜样     
明天学校召开家长会,校长让我邀请学生家长王建新在会上作经验介绍。老王原是民办教师,3年前被辞退了,后来和下岗的妻子一起在街边开了一个小书店,以出租图书和卖IC卡维持生活。他的女儿王思凡在我班读书,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前不久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诚信杯”演讲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呢。听思凡说,她的父亲很喜欢写作,也非常刻苦,白天经营小书店,晚上常常写稿到深夜。这一点对小思凡影响很大,她曾好几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自己有个好父亲, 老王家没有电话,我决定登门相邀他家住在镇上最拥挤的居民小区里,家里面的陈设很简单,除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器和家具。靠窗边放着一张小圆桌。他和女儿各占一  相似文献   

16.
如果没有他,中国当代艺术可能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很不一样。我的生活也因他而改变,如果不是他收藏了我的作品,我甚至供不起一座房子将中国艺术推上国际舞台除了大量的孙中山头像,雕塑家曹崇恩的工作室里最近多出两尊:一尊是达摩,另一尊乍看有点像去掉胡子的达摩——乌  相似文献   

17.
我没有走过父亲走过的长路他的脸上是几番沧桑几番血泪我没有看过父亲看过的国土他的乡愁是浩荡之江滚滚之水我只能偷偷瞄着父亲的眼眸感觉他眼光最深沉处的浮云苍狗我没有留下父亲留下的疮疤他的伤痕是不敢思忆不堪回首我没有经历父亲经历的挣扎他的割舍是午夜梦回茫然失落我只有悄悄等着父亲的动容感觉他神色最恍惚间的爱恨交错什么叫中国我曾经没有把握如今我才知道她在我胸口跳动什么叫中国我现在真有把握是父亲毕生的守候我与生俱来的光荣——张雨生《心底的中国》叶,纷飞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号称带了60万大军的国民党,我想,或许,也带来了60万个生离死别的故事。在那个饥荒内战的年代,一个懵懂的14岁少年,告别父母,离开河北家乡,随着军队,一步一步地从芜湖走路到厦门,再从马祖辗转到了台湾。他的每个步伐都很艰辛,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看着他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想着家乡的父母兄长和姐妹,天涯漂泊……他的心是凄苦的。14岁,该是怎样懵懂的少年?每次凝视爸爸,我总会在心里这么想着。  相似文献   

18.
奔赴远方我的家在湖北省汉阳县蔡甸,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边。我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母亲独自一人带着我生活。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又是小脚,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非常贫穷。我常常问母亲,我的父亲到哪里去了,她只是暗自垂泪。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父亲陈昌浩当时参加了革命,是红军中的一个高级指挥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民党到处搜捕我们。当时在家乡实在危险,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母亲带着我的哥哥和我,躲在武汉一个亲戚家。1937年的一天,我父亲突然出现了,那一年我9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当时我呆呆地看着他,觉得很陌生,没有多…  相似文献   

19.
刘长琨 《百年潮》2012,(12):53-57
我未曾谋过面的祖父我没有见过我的祖父,我出生时他早已牺牲。父亲对我祖父也没有多少直观印象,因为祖父牺牲时,他才12岁。而在这12年中,祖父一直在外面从事革命工作,很少回家,父子二人见面不多。我对祖父的印象大多是从祖母的讲述中得到的,再就是有关党史资料的记载。《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载有我祖父  相似文献   

20.
父爱有痕     
打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板着冷峻的脸,和我没有亲昵的话可讲。偶尔去同学家玩耍,见同学的父亲和儿子之间那种浓浓亲情,真令我羡慕不已。回到家时,也想模仿同学那样和父亲说上几句话,但望见父亲一脸的严肃,在路上酝酿了许久的话语,顿时就咽了下去。父亲是名医生,按理说,医生的脾气应该是很和蔼的,但父亲却不同,他对自己的病人总是冷着一副脸,好像人家欠了他钱似的,特别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很少,一个孩子病了,后面跟了好几个大人来照看。父亲最拿手的是针灸,那些大人见父亲给他的孩子扎针时,心疼得直嚷嚷:“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