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论文梳理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反对种族歧视活动和社会慈善活动以及中印尼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为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印尼1998年以来的民主改革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其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反对种族歧视,塑造华人穆斯林特有的文化认同,在中印尼宗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窗口和示范作用,成为沟通华人社会与当地穆斯林社会、构筑多元和谐印尼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共分五部分)中的第二、三、四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全貌,现将文章其他部分以提要的形式一并撮述: 所谓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指的是印尼华人对自身及自身同中华民族和中国,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族,印尼民族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系的总体观念。它包括印尼华人对华人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对华人外部关系的认识两方面,是两者有机的统一。印尼华人的华人观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末以前华人成批移居的现象尚未出现。自唐末至19世纪中叶印尼华人的华人观逐渐演化发展为二元化的格局:一种是“以唐人自居为荣”的“唐人观”:另一种可称之为“息览观”,它是一批不奉中华文化习俗而改奉当地社会习俗,但又不肯认同于原住民族的华人所持的华人观。19世纪末,“番化”华人虽然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但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并存着“唐人侨生二分的唐人观”和“新客土生的帕拉纳甘观(Peranakan)”。总的看来,19世纪以前华人观多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基本同步于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进程,与国家观念、政治观念尚未发生严重纠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民族观、种族观。  相似文献   

3.
印尼华人穆斯林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荷兰殖民统治前(1602年以前),二是从荷兰殖民统治至印尼独立(1602—1945年),三是印尼独立以后(1945年至今)。本文仅就荷兰殖民统治前的华人穆斯林问题,作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1945年以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拙作《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讨论了自汉代至1945年印尼独立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1945年印尼独立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华人观是对1945年以前的沿袭、发展与调整。由于荷兰殖民统治的结束,印尼政府推行日渐严厉的同化政策,致使1945年以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  相似文献   

5.
印尼现有华侨、华人600万,是全世界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战后,当地华侨、华人文化教育事业曾经蓬勃发展,盛极一时。然而时至今日,它已日趋式微,印尼已成为不准发行、进口华文书刊,禁止开办华文学校,不准悬挂华文招牌——总之,成为禁止保留中华文化的国家。沧海桑田,令人慨叹。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种族政治下的华人和印度人社会梁英明(l.l)海外华族的形成和发展阮西湖(l.8)战后西欧华人社会变迁初探李明欢(1.63)略论涌往加拿大的香港移民潮巫秋玉(3. 38)美国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和平统一许肖生(4.D纽约华人异族通婚崖徕李瑞芳著吴蔡译(4.42)东南亚华人远景瑛l弗雷德曼·莫里斯著程希摘译(4.51)略论琉球的中国移民问题 一-从语碟资才仁己载移民琉球谈起白晓东(4.61)印尼新政治秩序下经济的振兴与华人资本的作用 —兼论华人经济是印尼民族经济的同体因素董孟雄秦茂松(127)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略论台湾引进侨资的措施和成效…  相似文献   

7.
印尼对华侨华入的现行政策国籍政策印尼对华人的国籍政策,对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尼刚独立,政府为了利用华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民族经济,放松了华人加入印尼籍的条件,当时接受印尼籍的华人仅100万,还有100万人是中国籍或无国籍者。50年代中期,政府为了限制华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颁布国籍法,限制华人取得印尼籍。此外,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于1955年签订双重国籍条约,到1960年12月25日才生效,规定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必须在2年内选择印尼籍或中国籍,尽管有种种限制,当时有80万华人选择了印尼籍。苏哈托…  相似文献   

8.
印尼华人经济活动在民族化和后民族化时期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领域包括13677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为3000多个岛。习惯上爪哇和马都拉岛称为“内岛”,其余则为“外岛”。在全国1919317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爪哇岛面积仅占6.89%,但却拥有全国1.8亿人口的60%。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印尼华人约600万,他们多已取得印尼国籍,成为印尼籍的华人后裔。印尼华人经济事业的兴衰,与印尼全国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其兴衰的关键在于印尼政府对待印尼华人经济采取的政策。荷印殖民时代,殖民政府利用华侨作中介商人,向原住民收购土产品转卖给荷兰人以运往欧洲,同时将由荷兰…  相似文献   

9.
以印尼客家人这一华人次族群为个案,以身份构建为视角,论文通过考察印尼华人再华化的内生动力,揭示了再华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认为,再华化本质上是印尼华人在民主化改革后进行身份重构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赋予"印尼公民"以文化多样性和政治包容性的内涵。协调中国移民后裔与印尼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印尼华人身份重构的根本任务。印尼客家人通过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的复兴,为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印尼华人的再华化与身份重构都是未完成的事业,二者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印尼国内政治的变迁,也取决于印尼华人社会的选择与内聚力。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编者)的外交关系恢复之后,许多印尼人(包括原住民和非原住民)都担心此举将促使印尼的华人又倒向他们的祖籍地。论据之一是:不久以前北京举办亚运会时,成千名华裔印尼公民  相似文献   

11.
<正>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宏云的著作——《印尼棉兰华侨华人史》于2017年1月1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为纵线,以重点事件横向铺陈,全面而又有侧重地描述了印尼棉兰华侨华人发展变迁的历史。全书共分五章:日里种植园时代的华工移民与棉兰开埠、二战前后棉兰华侨华人的抗日与反殖民斗争、苏加诺完全领导时期(1949—1965年)棉兰华侨华人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生活、苏哈托统治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与棉兰华侨华人的坎坷前行、民主化改革以来印尼棉兰的  相似文献   

12.
总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华侨华人问题(昊前进)《社会学与社会调卉》1 99。年1期从民族学研究世界最大的跨境民族一一华人(姜永兴)《东南亚研究》199。年4期论“五缘”关系与泰困社会华侨华人族群(林风》《华侨与华人》199。年1期简论民族同化的概念和同化的形式(黄松赞)《广州侨史》第5辑爪吐与加州华族的比较〔印尼〕(廖建裕)《侨史学报》199。年1、2期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杨启光)《东南亚研究》1990午4期中国与华侨[日〕(斯波义信)《南洋资料泽从》199。年3期伦敦“中国城”的今昔(沈立新)《华夏》]99。年3期关于东南亚华人“泪”…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中对华人问题的考虑(1965-1997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5年至1997年是苏哈托真正控制印尼的32年,其间中国与印尼外交关系起起落落.双边关系的冷热都折射出各自内部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中国对印尼外交政策来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改革开放前的冒进与偏激(1965-1979年);推动复交前的平和与务实(1980-1990年)以及复交后的淡化与消退(1990-1997年).对印尼华人问题的考虑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经过阶段性的改变和调整,直至脱钩,既是为赢得印尼的信任,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鉴于雅加达是印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人重要的聚集地,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对印尼华人文化传统及其今后的建构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笔者于1992年7月至9月对它作了初步的实地考察,同时从现代印尼华人文化建构、印尼华人性征的延续和发展以及促成印尼华人融成一个“部族”即华族之可能性的角度,对所搜集到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文化学研究。现将考察所得和研究体会公诸于世,旨在抛砖引玉,就教行家,深人探讨。一文化、印尼华人文化与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文化哲学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着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发展水平的哲学范畴,是…  相似文献   

15.
一部系统论述当代印尼华人的学术专著《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 ,已由香港丹青出版社出版。全书论述了 1 95 0年至 2 0 0 0年印尼华人各方面的情况。全书共 1 8章 ,约 2 5万字 ,并有 2 0多张照片。附录有中外文主要参考文献及重要地名中外文译名表。作者系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黄昆章教授。他是印尼华侨 ,长期研究印尼华人问题。本书是他的新著 ,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论述当代印尼华人的著作。香港各大书局有售。论述当代印尼华人的专著出版@乔言…  相似文献   

16.
印尼与澳洲隔海相望,分别是东南亚和大洋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曾被殖民者所统治,现在分别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印尼华侨、华人人口约6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澳洲1986年华侨、华人(包括混血华裔)为20.1万人,  相似文献   

17.
论文利用巴斯的族群边界维持理论分析了华人族群性的多个层面,并从原生性华人族群性、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语言和风俗习惯、民族主义等方面,考察了印尼华人不同层面族群性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印尼华人族群性的行为体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21世纪后,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复苏,不仅是华人被压抑的族群认同的外在表现,更是华人追求享有与其他族群平等权利的重要体现。这种"再华化",与20世纪初以中国为中心、视中国为自己归属的"再华化"有本质区别。现在大多数印尼华人都已加入印尼国籍或出生于当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华人文化的复苏和华人意识的觉醒,是为了凸显华人与其他族群的边界,表明华人族群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诉求。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在印尼生存发展,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再华化"。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史十月革命后中苏关于旅俄华侨损失赔偿问题的交涉(李嘉谷)明代南洋华侨初探(关汉华)试论印尼国民党(黄焕宗)试析清代以前逐渐融化于当地的南洋华侨(吴凤斌)阿根廷华埠逐渐形成、意大利华人简况从人口学角度研究美国华人社会泰国华侨华人现状的探讨(〔泰国〕江白潮)华侨华人在泰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秦茂松)与陈翰笙先生商榷“苦力贸易”与“猪仔贩运”区别问题(沈毅)1945一1953年印尼西加里曼丹邦戛坡华侨社会情况(吕德才)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加拿大华侨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沈毅)1929年下半年海参威、伯力、黑河等地华侨遭受…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尼华人社会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变化,以至体现在中文用词上,不应再将印尼“华人”与“华侨”笼统地当作同义词来看待。本文拟就印尼的华人国家认同与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华人社会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印尼华人族群文化适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秀容 《人文地理》1999,14(3):56-60
印尼为世界各国华人最多的国家。近三十年来印尼政府实施一系列同化政策,华人族群适应环境,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原住民文化精髓,融合现代西方文化,形成华人族群新型文化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但由于印尼华人总是成为当地各种社会矛盾的牺牲品,使本来就存在的种族隔阂因此而加深,极不利于民族间的融合。论文概要回顾了这方面的历史原因,分析了华人族群以本民族思维和行为准则在社会生产、医疗、体育、社团、宗教等方面积极主动为当地社会繁荣和进步作出的贡献;并指出,印尼华人族群能否以少数民族的资格,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印尼政府的政策、作用和有目的地正确引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