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这不是真的!”妈妈听完电话后,只吐出这几个字,便僵在了电话边,目光发直,嘴唇微微打颤,任凭话筒从她手里轻轻地滑落下来,直到发出“砰”的一声,才使她惊醒。她欲哭无泪,手足无措,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丽丽,晚了,外婆她……她已经走了!”顿时,我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头脑发胀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慰妈妈。家里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随后便由起伏不断的哭声和抽泣声取而代之。外婆这些年的生活十分坎坷,十年前她患白内障因无钱医治而双目失明,三年前她惟一的生活上的寄托——外公又因病去世了。就这样,外婆在黑暗、无助、痛苦中熬过了三年。谁料到,一个星期前外婆又被确诊为患了“白血病”,被病魔摧残了一个星期的外婆终于永远地离我而去了。舅舅们因无力支付住院疗养费而决定让外婆回家“养病”,脱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的女儿是在她外婆家长大的,她的外婆家里平日很清静,只有老两口。女儿去了后,给他们平添了许多的乐趣,因此她的外公外婆特别的疼爱她。不是这个抱着就是那个背着,整天粘在一块。她外婆怕小朋友欺负她,几乎不带她去和小朋友玩,因此女儿的世界里只有外公外婆。  相似文献   

3.
孔东梅 《百年潮》2007,(1):77-79
1979年,我结束在上海陪伴外婆贺子珍的日子,来到北京父母家,开始上小学二年级。那时,我的外公毛泽东已去世三年。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妈妈李敏仍是在哀伤和忧郁中度过的。妈妈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来看望她的人也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4.
雪辉 《贵阳文史》2008,(5):80-83
我的外婆离开我们已经48年了。2007年是她的百岁诞辰,总想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由于工作忙再加上片段的记忆,总下不了笔。外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还很小,许多事都不记得了,唯一在脑海中时隐时现的就是她那慈祥的面容和那浓厚的广东韶关腔。按理说,对外婆的这一点零星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然而,对于我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母亲对我外婆的崇拜,我头脑中哪些对外婆的零星记忆却越来越完整……  相似文献   

5.
三床百花被     
外婆年轻时刚出嫁,就赶上了兵荒马乱,外公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为了生计,外婆整天忙个不停,白天绣花,晚上织布。外婆的刺绣手艺极好,所以找上门的活儿一直不少。一天晚上,外婆很累,想靠着织布机打个盹儿。恍惚中,她听到有什么动静,吓得大喊一声:"谁?"外公提着扁担跑出来,看到门口蜷缩着一个女子,面黄肌瘦,奄奄一息。外婆急忙将女子扶到屋内,喂她喝了一碗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在阅读中流泪,是看连环画《在人间》,小高尔基长大了,告别家人外出做工。连环画上画着他与外婆拥抱道别,下面的文字是:那是高尔基与他亲爱的外祖母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他再也不曾见过自己的外祖母。小小的我因此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生怕自己同外婆也会有那样的一天。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在念高一,之前外婆已经病了大半年,但直到去世那一天,外婆仍然坚持自己起来上厕所,然后在沉睡中带着安详的神色告别我们。  相似文献   

7.
外婆瘦瘦小小,在肝癌晚期只剩一把骨头,他们说她站起来的时候像一片叶子。“病成这样怎么还让她站起来?”哥哥问。“你不了解她,病成这样,她还是要自己上厕所、自己洗澡。”舅舅说。“那护工呢?”我问妈妈。“叫她在外面等着,外婆总是要关上门。”  相似文献   

8.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9.
父亲     
Koa 《南方人物周刊》2014,(17):112-112
母亲出嫁那年,只有20岁,而父亲已经62岁。这段婚姻并非为了爱情,仅是我外婆想要一个大城市的女婿,在乡亲中有面子。据说那天,外婆把母亲领到索未谋面的父亲家就头也不回走了,一分钱和一句话也没留下。一年后,有了我。到05年父亲去世,他共陪伴我13个年头。  相似文献   

10.
我的舅舅     
舅舅郑强已经去世10多年了,最近写母亲的一些往事,常常会想起他来。我对他了解很少,有时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如此孤独,不免觉得凄凉。外婆生过5个孩子,其中3个很小就病死了,只留下我母亲和舅舅。舅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外公外婆很宠他。外公是画家,崇尚自由,舅舅受他的影响,性格孤僻、特立独行,朋友很少。  相似文献   

11.
    
《华夏地理》2008,(5):60-69
我的学生写英语作文用的是最便宜的纸,洋葱皮一样薄,轻轻一扯就会破碎,对着光线就会透亮。他们的英文微蹩脚,但惟其如此,有时反而更有力量。“我的父母是穷苦农民出身,”一个用“亨特”作英文名的年轻人写道,“父母告诉我们,他们吃过树皮、野啦等等。那时,外公外婆没有开放心想,因为妈妈是女的,不让她上学。”另一个同学这样描绘母亲:“她的又发成为银白色,有几个牙也松动了。  相似文献   

12.
外婆速写     
上学时写过关于外婆的作文,老父看过后曾酸酸地说,干吗不写写你奶奶,年轻守寡,一生坎坷要强,又勤劳又爱干净。我也说不清,跟外婆相处总共不过半年,但还是常想起她,尽管她一生顺风顺水,多嘴又好吃,非常不勤劳……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是外婆生了我妈,我妈生了我,我也做了妈,从母体里一代代传递的感情份量,终于重过了那粒投怀的精子。  相似文献   

13.
正"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哈哈,外婆又在"多管闲事"了!我刚跨进家门,就听到她和别人在通电话。电话一挂,我乐颠颠地跑到她身旁,问:"外婆,你又包了什么事情呀?""你小孩子别多管闲事!"她不理会我,扭头对外公说,"走,陪我到邻居吴大爷家去一趟,我给他小儿子介绍个对象!"  相似文献   

14.
外公毛泽东三上庐山(1959年、1961年、1970年),外婆贺子珍四上庐山(1959年、1960年、1962年、1966年),庐山与两位老人家有着不解之缘. 在庐山我见到了曾接待过我外公(毛泽东)和外婆(贺子珍)的老同志,和他们连谈了两个晚上. 庐山的老同志彭毓炎处长是当年的招待所所长,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外婆贺子珍在庐山看望林彪的情况:“你外婆后三次来,都是我负责接待.每天我都要去问候她,安排一些相关事情.她从我这里知道林彪上山来了,便要求前去看望.”  相似文献   

15.
张海尔 《百年潮》2014,(7):68-72
正母亲原名陈金联(现名陈联),1925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梅园村。外婆是纱厂女工,生性倔强,当时的妇女五六岁时都要开始裹小脚,她不肯裹,每天晚上背着父母亲偷偷地解开裹脚布,白天再假装缠上,后来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大足女子。外婆不识字,但在纱厂里朦朦胧胧地接受了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思想,她常对我母  相似文献   

16.
她生活在一个彻底的革命者之家:外婆当年裹着小脚赴法留学;三位亲人先后惨遭杀害;妈妈为了革命,在生她的产床上做了绝育手术——这样的家庭,影响了她的一生  相似文献   

17.
我外婆最美说到刘亦菲,大家关注得更多的是她的美貌。曾有媒体形容她“肌肤如婴儿般吹弹可破”,有一双“摄人心魄的凤眼”,  相似文献   

18.
羊肉含情     
每逢星期六,我都要到外婆那里去坐坐,享受一下外婆的好手艺。今天正逢周六,我照例来到了外婆家。一进门就闻到了喷香的羊肉味,便叫了起来:“阿婆,今天吃羊肉啊?”外婆一听见我的声音,就激动地从厨房里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宝贝,你终于来了,阿婆今天买了好多羊肉,让你吃个痛快,省得你老是去吃那种油炸的羊肉串,多不卫生啊……”外婆喜滋滋地看着我,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此时,我的注意力已全集中在那锅羊肉上,她嗦嗦说了一大堆,我已全然听不见。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外公外婆在一旁微笑地注视着我:“宝贝啊,慢着点,别烫着,没人跟你抢。”外婆…  相似文献   

19.
好婆     
去年冬至前的一个夜晚,好婆(外婆)走了。在这喧闹的人世间,她平和、安静、坚韧地度过了91年。  相似文献   

20.
聂力 《百年潮》2008,(1):58-59
父亲聂荣臻去世不久,1992年9月3日那天,薄一波叔叔充满深情地亲笔为他题写了两句话“功略铭天地风范照日月”。在当时所有给父亲的题词、题字里面,我很钟情薄叔叔的这两句话,这十个字凝结了薄叔叔对父亲这位老战友的深情缅怀。15年后,薄叔叔离开了我们,我觉得用这两句话来概括薄叔叔的一生,也同样是恰如其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