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陕会馆是山陕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会馆。本文以关公崇拜来分析山陕会馆中的神祗崇拜现象,认为神祗崇拜对会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维系与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山陕会馆的雕刻题材为例,通过对明清时期商人的经商理念、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等的分析研究,挖掘蕴藏在会馆中的商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古学者整理出版的土默特地区契约文书中,有45件是以水权交易为主要内容,其中展示了清乾隆以来直至民国初期当地普遍的水权交易行为。受清代国家政策的制约,蒙古土地和水是不允许买卖的,蒙民通过私契的形式,采用租、典、佃的方式将水权转让给自内地移入的汉民使用,完成对水权的交易。就本质而言,将水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进行单独交易,晋陕两省自明万历以来就已经出现。蒙地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开始出现的水权交易契约文书,与山西介休乾隆三十四年(1769)买卖水权的官契内容一致,显示了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视为内地水权观念在蒙地的一种移植。从以土地为中心到以水为中心,凸显了明清以来北方区域社会日益强烈的水权观念,是理解乡土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韩全红 《旅游》2005,(8):26-37
多年来,一直行走在中原广袤的土地上,感悟和体会那深邃得令个人不得不将思绪驻留的厚重历史文化。无论是从黄河进入中原的三门峡古城,还是到中华第一龙的故乡濮阳,无论是古都开封,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巩义.都使我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5.
许檀 《史学月刊》2005,(6):93-100,128
朱仙镇是清代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约在明代中后期,康熙、雍正年间迅速发展,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在该镇汇集的商品除相当部分供应省城开封之外,流通范围大致可覆盖河南北部的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府。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翼城县"滦池"泉域为中心,对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作了实证分析,指出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初始水权的分配原则并非绝对平均主义,也非单纯以土地多寡、需水多少为依据,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传统文化因素。水权由此具有等级性、不公平不合理性等外部特征。以村庄集体为单位分配水权的形式,表明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的水权本身是非常明晰的,并不存在界定困难的问题。因此,明清以来水利纠纷不断并非水权界定困难造成的,从根本上讲应是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曾永丰 《攀登》2013,(1):105-108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西宁地区颇具影响的一处中式建筑,其建筑以中轴线布局、东西对称、构成多庭院风格。山陕会馆建筑布局精心设计,各殿堂寓意讲究,主观追求古建筑高规格、大规模的文化心理由内而发,势不可挡。山陕会馆这种建筑特征,客观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和河湟地区商业贸易的崛起,深刻表达了新兴民族商人要求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于是,以商会建筑实现古建筑等级僭越,成为山陕商人挑战传统商业观、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9.
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檀 《清史研究》2004,(1):66-75
北舞渡是清代河南著名商镇之一。该镇商业以粮、油等本地农副产品的集散 ,纸、糖等南方杂货的转运贸易为大宗。北舞渡自身的腹地范围虽然有限 ,但作为周口与赊旗两大商镇之间的水陆过载码头 ,其商货往来范围可及秦晋吴楚乃至湘粤等数省。在清代中叶该镇的鼎盛时期 ,贸易于此的行商、坐贾估计可达四五百家  相似文献   

10.
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宁绍地区各个遗址不同时期遗存的海拔数据对比入手,试图找出距今7000至4000年间遗址环境变迁的规律,并从化生态学角度去分析、解释、推断诸如河姆渡化“缺环”说、宁绍地区7000年前古化地理环境、宁绍地区史前化遗址环境与聚落形态特征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陕晋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龙山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有发现。到70年代,陕北神木石峁、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促进了对该类文化遗存的认识。进入8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凉城县老虎山、西白玉、园子沟等遗址的发掘和山西汾阳县峪道河、忻州游邀等遗址及90年  相似文献   

12.
13.
冯玮 《史学集刊》2004,(4):75-81
日本近代银行虽然早在明治初期已经发端 ,但是明治时代的日本企业基本上是依靠股份和企业内部资金储备扩大再生产 ,即所谓“内部金融时代”。直至 2 0世纪 30年代中期 ,日本企业仍处于主要以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直接金融” ,和主要以向银行借贷融资的“间接金融”二者并存 ,但以前者为主要的状态。在发动侵华战争、构筑总体战体制以后 ,日本金融体制发生了急剧变化 ,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日趋衰微 ,以向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金融体制开始形成。这种体制在战后仍然得以延续。由美国主导的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 ,并没有使战时形成的金融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山陕古民居     
《世界遗产》2014,(1):66-67
山陕古民居的提名地包括山西襄汾丁村古建筑群和陕西韩城党家村古建筑群两处。丁村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现保存了明清两代民居,1988年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党家村主要有党、贾两族,建村距今约670年。  相似文献   

15.
16.
In every theory and worldview there are subjective and contextual elements. While knowledge is embedded and rooted in socio‐spatial contexts, it is also located in the bodies of researchers and travels with them. A travelling theory of knowledge is based on several context‐sensitive theories and concepts. This paper discusses Edgar Kant (1902–1978) and his work in the context of it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early modern urban geography. Kant as a person and his work is seen in the Estonian societal and academic context.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东伊斯兰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埃及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早着手现代化的国家,亦是该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埃及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埃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轨迹,总结其现代化进程所面临诸多挫折困难的原因、教训和启示,有利于我们认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多元化和公民化等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为中东地区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耪青与社会流动——近代东蒙地区社会转型的过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的耪青制度是随华北的汉移民传入的,由于宽松的人地关系和产权限制等因素,这种制度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这种制度下,精耕细作的汉农业化在蒙地获得了推广。耪青传播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流动,既有各种类型的移民的迁移,也有蒙古游牧民和流民的固定。社会流动的第一波浪潮发生在清代东蒙的南部地区,耪青关系以汉人与汉人间的关系为主。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细分化,耪青关系减少,南部蒙古人在贫穷和动乱的影响下向北部流动。在清末民国时期,北部蒙地形成农业开垦和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在非开放区内,形成了普遍的蒙人与蒙人之间的耪青关系。正是耪青和社会流动,促进了近代东部内蒙古乡村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国内区域市场为主要贸易范围的中原地区,在进入近代以后,借助于传统水路和现代铁路,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实施对接,从而逐步发展起了以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近代外向型经济。它不仅改变了中原经济发展的面貌,而且在中、西部地区近代经济的外向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欧中世纪的权利之争与近代人权观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人权理论并非从资产阶级革命中突然产生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资产阶级革命前,某种程度上西欧资产阶级已享有某些基本人权,特别是比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所以西方的人权理论是在一种独特的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其他民族来说其内容有独特性和狭隘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