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沅水五溪地区,近世以为广大到整个沅水中、上游,并将今上游之巫术、渠水视为古五溪之中的雄溪、■溪。据《后汉书》、《水经注》及方志等资料考证,古五溪地域思只限于泥水中游西部一带;雄溪、横滨应是令说陵境内的大晏溪和明溪。  相似文献   

2.
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记载:"洁而白,能服之不老。"这正是对炳灵寺药水泉的描述。唐代高僧释道世在其传世名著《法苑珠林》中写道:"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渡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道河之极地也,群峰竞出,各有异  相似文献   

3.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记述我国1252条河流之水道源流以及相关自然景物与人文史迹的重要典籍。后代学者在对其进行辑补、校释时也发现或造成了一些错误。本文通过引证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并列举新的论据,揭明郦道元将春秋战国时郑国与韩国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东之溱水误注为黄水河;并进而阐述了对《水经注》再做深入研究与严谨校释之学术意义及实践价值,提出了当前应树立新的研究理念,协调学术力量,撰写《<水经注>简校》、《<水经注>新校》、《新水经》等代表现代学术水平新成果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令居县是西汉王朝在河西设置的第一个县。考古已经证实,汉长城是从今永登县小咸水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处开始,向经北永登、天祝、古浪,入河西走廊,说明今永登县就是汉令居县地。《水经注》中的涧水、龙泉、逆水都是指今庄浪河。涧水东岸的令居县故城,就是逆水东岸的广武城。广武城不是汉枝阳县城,《水经注》有记载。按《元和郡县志》所记的距离量算,今永登县城就是前凉的广武城,西汉的令居县城。西汉在庄浪河谷设置有令居、允街、枝阳三县,但只有令居县城得到保留和发展,是与令居的地理位置有关。永登县城位于庄浪河东岸,汉长城内侧,地当丝绸之路和去湟中古道的要冲。县城以南是庄浪河谷盆地最宽段。阶地完整,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是汉代令居屯田之地。县城向北是盆地的入口,是戍守的门户,也是中原封建王朝驻军之地。永登县城地处农牧分界处,是古代农牧产品的交换地,明代庄浪卫茶马互市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5.
<正>第十一站——能站:能站在今通河县浓河镇浓河屯,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浓浓河河口。浓镇因浓浓河得名。《经世大典》记作"然站";《析津志》记作"捻站"。"捻"大概意思是天鹅起落的地方。《析津·辑佚·天下站名》载:"不牙迷,一百(里),捻站"。清祁寯藻《三姓山川记》载"浓浓河自大青山发源,东南曲流二百余里入松花江,自河口至三姓一百五十  相似文献   

6.
<正> 一 小引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河水”引《释氏西域记》曰: 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  相似文献   

7.
成纪自汉置县,四迁而五城。考之《水经注》《括地志》《后汉书注》《旧唐书》等,参以今之地理,汉成纪故城,在今秦安县安伏镇伏家川崖背里临近,汉显亲故城,在今安伏镇政府东南庙嘴左近。小坑川即伏家川。初唐成纪县故城,即今安伏镇政府处之古城。今叶堡镇牌楼村古城,即晋北魏显新县故城。安夷川水即今之显清河。以《括地志》《通典》《旧唐书》参看之,《水经注》及《后汉书注》,只可证晋北魏之成纪或治于今静宁治平域。今叶堡镇金城里古城遗址,即唐宋敬亲川秦州故城。今郭嘉镇贠王川古城遗址,乃开元间成纪所徙之新城,至宋初犹为成纪县治。宋太平兴国间,秦州与成纪已俱徙治上邽,至明初,省成纪县入州。  相似文献   

8.
南涿水试考     
《水经注》记载了两条涿水 ,一条是卷 12《圣水注》所记流经涿县的涿水 ,在今河北涿州市境 ,我们称之为南涿水 ;一条是卷 13《漯水》所记注入漯水的涿水 ,在今河北涿鹿县境 ,我们称之为北涿水。历为涿县、涿郡、范阳郡、范阳国、涿州治所的涿城是因哪条涿水而得名 ,南涿水的源流、流向怎样 ?长期以来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本文经过考证 ,认为今涿鹿县南部的东、西灵山古称涿鹿山 ,南北涿水因分别发源于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南涿水包括小西河 (紫石溪水、矾山水 )、紫石口以下至铁锁崖的拒马河 (巨马河、涞水 )干流和北拒马河(桃水 )三段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条河流已经主称桃水 ,但仍保留有涿水之名 ,应劭“涿水出上谷涿鹿县”和《水经注》中桃水涿水互称即其实例 ;北宋时期的涿水涿河仅指今北拒马河主河道 ,这一名称仍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涿水之名与古涿鹿山 (今东西灵山一线 )某种联系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关于南涿水“源出保安州之涿鹿山”的记载虽然晚出却是富于启发意义并暗合历史事实的观点 ;历为涿县、涿郡、范阳郡、范阳国、涿州治所的涿城是因南涿水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孙星衍自年轻时即致力于研读《水经注》,一生不辍。他主要是一位文献学家而非地理学家,故所校《水经注》以文献搜集的丰富、经注校勘的精确、文字训释的突破见长,体现了考据学派的特点,一定程度地推动了《水经注》研究的进展。但他短于地理考证,因学识制约导致的不足,也限制了他在该领域的高度。孙校《水经注》未经刊刻,稿本今存国家图书馆,不外借。国图又藏有清刘履芬誊录本,藉之可窥孙校《水经注》的流传情况、孙校《水经注》之历程、所做工作、特色及成绩。  相似文献   

10.
<正> 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古有一条商河,其名始见于《水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河水),唐李吉甫以为“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滥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元和郡县志》卷十七河北道),其后,《大明一统志》、(嘉庆)《大清一统志》及府县各志皆承其说。其实,这是应该进一步考证的。首先,史无许商开河之说。《汉书·沟洫志》记鸿嘉四年河决,许商与孙禁共行视图方略,禁以为应开新河分水入海,遭许  相似文献   

11.
据文献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何处?与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之桥山黄帝陵是何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用以北魏《水经注》为代表的早期文献和实物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推测出《水经注》中的黄帝葬地桥山泛指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部的白于山。至于唐代南迁到今子午岭东南麓之延安市黄陵县,其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长期战乱。  相似文献   

12.
《水经注》的目次是按河流的自然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大小编制的,是读《水经注》的先导。《水经注》目录里载记的河流颇多,河流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通过一定的编目法则,把其河流主流、支流及其相关河流系统而合理地编制在篇卷目中。探索其编目特点和技巧有助于把握《水经注》中河流的相互关系,了解《水经注》的宏观结构和编写技巧。  相似文献   

13.
正巡司河,系武汉市城南的一条古老河流。巡司河源远流长,据《水经注》载:"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江渚。"说明巡司河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巡司河古称"里河",据《江夏县志·山川》载:"里河,在望山门外,今呼巡司河,西通长江。"谓之"巡司河",是因为明代在其北岸置"鲇鱼口巡检司"而  相似文献   

14.
正(一)和顺县榆水辨析《读史方舆纪要》和顺县"榆水"条注:"在县西。《水经注》:‘榆水有二源,一出梁榆城西大嵰山,谓之北水,东南流经城东南注于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南流经梁榆城南,合于北水。’志云:梁榆水今出县之石堠岭,流经县东南合于清漳。"(3)据此,似榆水即梁榆水。今传典籍记和顺县榆水当以此为最早。按照《读史方舆纪要》附注行文体例而言,一河二名一般标明"亦谓之△△""或谓之△△""一名△△"等。如,文水"亦谓之文谷水"(4)。可是《读史方舆纪要》为何不明说榆水又名梁榆水呢?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年,汉匈(奴)白登之战,规模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白登”其名及其地望所在,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发现汉匈之战主战场白登山,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凉山。古来以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为代表所说而为晚近学界所宗之汉匈古战场白登台,即当今大比例尺地图上亦即当地习称之南坡顶及其略西南的白登山———今马铺山,都不过是采凉山———汉白登山伸向西南的小小余脉而已。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四年五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水经注校》(王国维以朱谋玮《水经注笺》为底本校),经袁英光、刘寅生下功夫整理标点,颇有裨益于读者。但是审细读之,仍有不少差错。现就阅读中逢疑所记,列举不妥之处于下:  相似文献   

17.
《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苏州吴县之下 ,有皋亭山、明圣湖、粟山、定山、富阳浦、严濑六条内容。常见版本如万廷兰本、《四库全书》本、乐氏祠堂本、金陵书局均如此 ,中华书局新近影印之《宋本太平寰宇记》亦同。按 :此六条非苏州内容 ,而应属杭州 ,考辨如下 :1 皋亭山。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著录 ,属杭州钱塘县。《淳临安志》卷九、《咸淳临安志》卷二四均著录了皋亭山 ,属仁和县。今仍名皋亭山 ,海拔 36 1米 ,位于今杭州市东北拱墅区、江干区与余杭区交界处 ,不在苏州甚明。 2 明圣湖。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水经·渐江水注…  相似文献   

18.
南盘江下游有在贵州境的汉代郡县。弄清南盘江流域的汉代郡县,有助于弄清贵州汉代郡县,以及与邻省云南、广西接壤地带的郡县。《水经注》把正流与支流的政区混写在一起,后世传抄又把段落前后颠倒,或夹杂其他流域的资料于南盘江水系之中,令人难于理解。我根据自己读书的体会,牌支流与正流分开、解剖,对认为有错误的地方加以更正。不当之处,并求高明指正。一南盘江古名是什么水南盘江古名温’水。道光《水经讲西南诸水考》理解为“温、豚二水,几乎同出一地而分流,温水为南盘江。”《水经注图·有温叶榆图》:“温水,今南盘江。”《…  相似文献   

19.
屈直敏 《中国地方志》2015,(4):41-52,64
南朝刘宋段国撰《沙州记》,大约在隋唐之际散佚,有的学者误将其视作敦煌沙州之地志。在辑得段国《沙州记》佚文18则的基础上,对《沙州记》之沙州地望进行考辨,结论更具说服力。研究表明,段国《沙州记》之沙州并非今甘肃敦煌之沙州,而是今青海贵南之沙州,两晋南北朝之际属吐谷浑疆域。  相似文献   

20.
蒲州城概述     
张红 《文物世界》2011,(4):63-64
《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日老城。《阚驷十三州记》中记载:蒲坂,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里所记载的地方,便是指今蒲州一带。尧帝时曾在此建都,后来迁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蒲州城也称为尧的旧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