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红 《收藏家》2020,(10):83-86
地契即典押、买卖土地的双方所立的契约。它以纸制材料为载体的存在形式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保留下来的地契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也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好地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本文以笔者工作中修复的一批民间家族地契为案例,详实的记录并分析了地契修复的理念、原则、流程、技术要点等,希望能为地契修复与保护提供些许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契文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福建在唐朝肃宗至德(756—757年)至僖宗乾符(874—879年)年间开始有地契文书。漳浦县灶山出土的"砖质买地劵"和福州马坑山出土的"石地劵"刻写的内容,是唐朝和五代福建社会上流行的地契文书的反映。宋元时期,福建土地买卖日益盛行,官府实行统一地契,土地租佃契约内容进一步完善,并使用纸质的地契文书。明清时期,土地买卖的契约有20多项内容。土地买卖要交纳税款取得税契,才算合法。民国时期,土地买卖的地契,大多数使用政府统一印制的"官契纸"。1927—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福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苏区农民分到上百万亩土地。当地留下许多苏区的"分田证"等地契文书。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古代民间经济活动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契约形式,莫过于地契了,而“阳券”形式却是见之甚少。因此,现存廊坊市文物商店的一具“阳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古代土地契约的新领域。 “阳券”系青砖质,呈正方形,边长45厘米,厚7.5厘米,墨地填硃色,阴纹刻制。正面直行楷文,左上角突出“阳券”两个大字(照1)。背面有阴纹符篆(照2)。左则为五个半形字“存永远为对”。(照3)  相似文献   

4.
<正>地契是中国旧时买卖或典当地产时,双方订立的契约。载明土地面积、价格及座落、四至,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画押)盖章,并向当地政府登记纳税后生效。常见的地契种类有常见的地契有绝卖契、活卖契、回赎契、交换契、租约契、典约契和分家析产的分关,统称"契券"或"书契"。地契又分为"白契"和"红契"。在买卖或典当地产时,双方订立的契据,未经官府验证,不具备法律效力,叫做"白契",也叫"草契"。立契后,向官府交税叫"税契",交纳的税为"契税"。旧时地契  相似文献   

5.
试谈“中国代用券”吴筹中,赵隆业“中国代用券”(俗称代价券)是货币史、钱币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在一定时期里起着流通手段和价值符号等职能。所谓代用券,大都未经各级政府批准,为了解决市场上辅币券短缺,找零不便的问题,由各单位发行的小额票券。其代替辅...  相似文献   

6.
钱庄是我国旧社会的一种信用机构,有的地方称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早期的钱庄大都为独资或合伙经营,规模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放款业务、开发庄票外,少数还发行银钱票.小的钱庄仅从事兑换业务,俗称钱店.当铺亦称典当,是旧中国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作质押,向劳动人民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典当中规模较小而取利重者,称押当铺.亦称小押典或小押当.在乡镇中领用典当之款以作资本,押得物品再转押于典当者称代当.  相似文献   

7.
1999年第1期《中国钱币》介绍一张1927年鄂城县华容镇商民协会发行的信用券,并认为此时的商民协会等群众组织“是重要的革命民众团体之一”。此后,一些有关近代货币方面的论著或文章都将这张钞票列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货币”或“人民政权货币”。研究表明,这张鄂城县华容镇商民协会信用券,应是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湖北地区县镇商会发行的商会票。分析如下:一、“鄂城县华容镇商民协会信用券”简介该信用券为横式石印钱票。正面的图案、边框及文字等均为蓝色。中心为面额“计洋壹角”,两旁分别有椭圆形亭阁图和宝塔图;其上有“商民协会信用券”…  相似文献   

8.
柯伟明  杨鸿 《安徽史学》2023,(5):123-131
法币改革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全国币制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1936年7月陈济棠下野后,中央与广东地方当局商定币制改革方案,计划逐步以国币取代毫券。全面抗战爆发后,广东地方当局不得不因应形势需要延用毫券,形成“券币并行”的货币格局。为推进白银国有政策,广东地方当局积极收买白银,但效果极其有限。在此背景下,毫券和国币先后遭受歧视、低折,券币比率急剧变动。为稳定货币金融市场,广东地方当局采取措施维持与调整券币比率,确立了“币主券辅”的货币关系。这说明法币政策的推行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在战时信用危机之下,广东地方当局努力探索维持货币信用的路径,实现了形式特殊的地域性币制统一。  相似文献   

9.
高纪春 《清史研究》2002,(2):124-124
典当和高利贷是中国历史上既古老又常见的经济现象 ,而以之为对象的学术研究起步却甚晚 ,真正蔚成规模则是近二十年间的事情。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刘秋根教授 ,正是这二十年间涌现出来的众多学者中极富成就的一位。数年前 ,他曾以《中国典当制度史》一书赢得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现在 ,他的另一部专著———《明清高利贷资本》 ,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一种 ,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共约 2 7万字 ,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论述了高利贷资本的概念、历史作用及其向近代借贷资本的转化等理论问题。正文共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析安徽潜山县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土地契约。这些契约不仅是土地、房产及其附属物变更权利的证明,而且还可以当典当文书使用,真实地反映了安徽潜山历史上这些时期土地所有权的制度、权属变更以及土地的管理,是当时农村经济交往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在封建生产关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清朝收复台湾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加和政权的稳固原在大陆实行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移植到台湾,这种生产关系的移植和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台湾汉“番”或“番番”之间的土地交易中。相关土地交易的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汉“番”或“番番”地权交易、租权交易等。在此期间从“番”人逐步确立土地所有制观念,到以契约方式表现土地所有权及其衍生权利  相似文献   

12.
徐渊 《中国钱币》2008,(1):24-29
“中华革命军义饷凭单”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同盟会本部”名义印制的军用票券,但丁张弓良1982年出版的《中国军用钞票史略》、吴筹中和顾延培1986年出版的《辛亥革命货币》均未收录。笔者和马传德在编著《辛亥革命时期货币》一书时,先曾在《辛亥革命在广西图片集》等处找到该义饷凭单五元券的黑白图片,惟不够清晰。①后来日本收藏家江上龙先生特地提供了他本人所珍藏的义饷凭单五元券彩色复印件,供我们在书中披露,该券正面色彩鲜艳,与模糊的黑白图片感觉完全不同(插四)。一、《辛亥革命时期货币》对义饷凭单的考查该义饷凭单长160、宽95mm。…  相似文献   

13.
契约,在古代社会是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地契、房契等,也就是二人以上的同意事项订立互相遵守的条件。买卖土地通过中介人(称地媒)说合,卖方立写“卖地文约”(称地契),中间人作保,签字画押,交买方存查,即算成交。在一般情况下,买方在付清地款后,凭卖地文约向官府缴纳一定比例的契税,既获土地所有权。民间买卖土地,双方虽经中间人协商论价,但出卖土地者因急需用钱,低价卖者居多。  相似文献   

14.
周银霞 《文博》2006,(2):65-71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陕甘宁边区时期的货币种类齐全,其中的部分货币以及建设救国公债、光华商店的代价券,请参考李永平《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陕甘宁边区的“苏票”和代价券》,见《中国钱币》 1990年第4期。李永平、尹德生《甘肃省博物馆藏陕甘宁边区货币  相似文献   

15.
正1931年10月,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为统一货币,同年11月,在江西省修水县的上杉成立湘鄂赣省工农银行,随即发行"湘鄂赣省工农银行"纸币,分铜元券和银元券两种。铜元券有壹佰文、贰佰文、伍佰文、壹串文四种面值;银元券有壹角、贰角、叁角、伍角和壹圆五种面值,共计九种面值纸币。湘鄂赣省工农银行发行的纸币是土地革命时期各苏区货币中面值最全面、版别最多样、  相似文献   

16.
适逢举国欢庆澳门回归祖国之际,在此披露一张与澳门有关的中华民国拾元金币券(封底),这张金币券是我们在收集、整理有关辛亥革命时期货币时发现的,券长200,宽78毫米,正面图案文字为绿色,上首有“中华民国金币”名称,中间为当时作为同盟会革命标式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右侧印“中华革命党本部总理孙文”,左侧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会计李公侠发”,其中“孙文”及“李公侠”均系亲笔签字,券下端印有“中华民国成立之日,此票作为国宝通用,交纳税保,并随时如数向国库交换实银”字样。四角分别有“壹拾员”及“10”的面值数…  相似文献   

17.
民间典当业早在南北朝时期(303—589年)就已有存在。清代、民国时期,已具相当规模,尤其商贸繁盛之地,民间当铺遍布城乡。当铺又称典当铺、质当铺或质押店等,其主要业务是收取质押,发放高利贷款等。质押物品,主要有衣物、金银首饰、字画、古董及家具等。当铺在收取当典物时,要付给收据或票据,即所谓“当票”。而当票,又是抵当者在抵押或赎取物时的惟一凭证。当票上所印当铺名称、地址、当物名称、数量、质量、典当金额以及抵押期限、抵押利率和成交日期等,都是我们研究当时、当地典当业历史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本文附呈一张民国时期安徽省芜湖县“信诚质”当票,并借此对清代和民国时期芜湖典当业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代用券———特种货币1 998年 1 1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编写的《当代中国货币印制与铸造》凡例中写道 :“本书征集编纂中国人民银行币 (简称人民币 )纸币、硬币 (含纪念币 )和经过国务院或当地人民政府批准与人民币同时流通的地方货币和特种货币等四个部分。”这本书的跋里也明确了 :“对各个不同时期在特定范围内印制发行与人民币同时流通的少数民族地区货币以及代价券、外汇券等也予征编 ,从而形成了一部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完整的反映当代中国货币的史书。”概述中说 :“它区别于回忆文章 ,也不是评议文章 ,而是以…  相似文献   

19.
押租原是地主防止佃农欠租而预收的保证金,是经济强制取代非经济强制的产物,不久蜕变为名目繁多的高利贷剥削。成都平原和四川的押租最为流行和苛重。“押扣”不过是地主榨取押租的一种手段。租佃制度历史久远,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与生产者的分离,同市场或市场经济没有内在联系。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增押增租、频繁撤佃成为地主压榨佃农的主要途径,押租、地租交替上升,进一步加剧了佃农的贫困化和贫农雇农化,押租和封建租佃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包括押租在内的封建租佃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1995年《中国钱币》第4期发表了吴筹中、赵隆业两位先生《试谈“中国代用券”》一文。文中所列大多为上海地区的代用券,笔者因在上海平时所见也以本地为多。“代用券”或称“代价券”,一度流通市面,发挥了货币的作用,当属货币史、钱币学研究范畴。正如吴、赵两位先生所言:“对中国代用券的研究和收集,涉及中国近代货币史,而且对某些金融史、地方志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笔者细细拜读后,就手头掌握的资料在此补充两点:第一,关于“中国代用券”产生的背景,文中写道:“‘中国代用券’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因旧时银行发行的纸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