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军  周胜良 《沧桑》2008,(1):135-136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的教育。文章在分析了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大学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确立和谐的办学定位、建设和谐的教师队伍、提供和谐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张银花 《满族研究》2007,1(4):21-27
民族和谐作为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既需要有发展的物质基础支撑,也需要有文化的精神支撑,还需要有可靠的制度保障。作者在文中指出: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应重视和加强民族自身和谐共存、全面发展;民族与民族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民族与社会和谐共进、协调发展;民族与自然和睦共处、持续发展。建设民族和谐文化,要树立民族和谐价值观,要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整合,要挖掘和激活宗教和谐因素,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强化制度保障,既需要完善民族法律制度,健全民族和谐制度体系,还应注重推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成正兴 《丝绸之路》2010,(6):108-109
和谐的教育要求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机制是培养和谐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利 《神州》2014,(15):155-155
文章通过阐述和谐教育思想的来源,分析其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5.
袁媚 《丝绸之路》2010,(16):43-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建设和谐文化,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名财 《攀登》2008,27(1):85-8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功能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但是,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却仍然相当重要,家庭和谐仍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和谐家庭,要在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家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修养,把家庭责任感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追求。同时,既要提倡家庭成员基本的伦理关系,又要尊重与理解家庭成员自主的价值追求,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试论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文志 《攀登》2006,25(1):47-49
和谐是一个富于文化内涵的载体。和谐文化是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的文化审美和文化再造。认识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使我们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努力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帮助的和谐人文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理念的内涵及其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乃明 《攀登》2007,26(3):5-9
和谐是事物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的融合、自我协调,以及保持自我及其统一的属性、功能和要求,是事物内部要素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宜相生、和衷共济的协同关系,也是一种合理的结构、关联的有序及其协调运行的状态。和谐理念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范畴,与当代实际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升华,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形式的集中体现。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谐发展是解决前进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法论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和谐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程度,离开了和谐发展,改革发展中的所有矛盾和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因此,毫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赵建鑫 《沧桑》2013,(1):84-86
本文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总结出发,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及其和谐思维,科学分析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把斗争辩证法创新和发展为和谐辩证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谐思维的理论内涵,把理论研究与现实相结合,指出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谐思维指导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