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强 《清史研究》2007,1(4):51-62
《中国评论》是晚清时期一份出版于香港的英文期刊。这份刊物汇集了其时西方汉学界尤其是在华西人研究中国的主要成果,是最早的在中国出版的专业汉学刊物之一。该刊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自觉,在研究方法、资料发掘和领域扩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从而推动了英国汉学在"域外"尤其是以香港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见证了英国汉学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整体崛起。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韩国的中国政治研究状况做出评估。韩国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值得关注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韩中关系在过去十多年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扩展;第二,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中,韩国留学生的数量最多;第三,尽管刚刚起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在当代中国研究的主流英文期刊如《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和《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上发表文章。本文主要对三类学术成果进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变革的年代,新的发现接连不断,新的方法逐渐应用并普及,新发现和新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国内活跃的学术气氛,也促使学科向更深的领域扩展。不论从田野考古发掘实践到研究内容、还是从方法到理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已开始在世界史前史的框架下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汉宋调和是晚清儒学内部重要的学术思潮,对其时学术格局的转化亦发生重要作用.这一思潮由微趋盛,从学术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与汉学新兴区域在晚清的迅速扩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关系.汉学在晚清的发展不再以苏、皖、京师为限,浙江、广东等省成为新的学术重镇.这些汉学新兴发展区域由于特定的学术背景与学术渊源,学者们基本上都提倡汉宋调和,从而对晚清汉宋调和思潮的盛行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学术领域持续扩展,教学与研究单位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就。一、学科体系(一)学科理论探索20世纪80年代,有关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任务和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已经取得基本共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新说,既发生过地理学与历史学之  相似文献   

6.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4,1(9):62-71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新知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7.
罗香林先生创立了客家学研究,具有其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客家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一些困惑和瓶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罗香林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在他的框架下进行深入和扩展。  相似文献   

8.
赵亮  许佳 《神州》2010,(4):14-16
回顾《百家讲坛》几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首先要惊诧于它竟然囊括了如此众多的知名学者,堪称是一场不断延伸扩展的学术盛宴。  相似文献   

9.
郎官系统是战国秦汉间发展起来的一支庞大的近侍官僚系统,在大一统郡县制确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兴至武帝时期,内外朝格局渐分,作为近侍官僚系统,其职能得到了质的提升和扩展。在武帝以内御外的政治格局中,不仅参与机枢,议决朝政,更承担起构建帝国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任务。他们对汉代儒学的独尊、不断统合、扩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问"与"题"两个层面的关系链条,它们在本体论、认识论、决定论等各个层面延伸扩展着内涵,并在彼此的发生机制领域建构着自己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庆杰 《沧桑》2010,(2):190-191
"问题"是"问"与"题"两个层面的关系链条,它们在本体论、认识论、决定论等各个层面延伸扩展着内涵,并在彼此的发生机制领域建构着自己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边疆史地学术领域,中国海疆史地无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对中国海疆史地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内涵,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5,(4):96-100
新近出版的张晋藩先生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一书对中国近代法律的演变、移植、改革、转型和中华法系、中华法制文明的更新与再造等问题,从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探讨。限于篇幅,形成本文的仅是笔者最主要的感受,即该书所体现的充分的学术积累、深刻的学术自觉和可贵的学术创新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从引证看中国近代史研究(1998-2007)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引证越来越成为衡量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的相关数据,从引证的角度,展示和分析1998-2007年间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学者、学术论著、学术机构、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及研究重心和议题的集中和转移.从引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近十年来在发表总量和作者队伍扩大、学术规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重要学者的地域分布趋于分散,研究重心向20世纪史延伸.而以资料性、权威性引证为主的知识传承方式以及学者代际转换趋缓的现象,又暗示了学术创新动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学术是必然的,至于什么人能在这一定的时间段内有所作为则是偶然的。一时代之学术固然要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部分学者可能由于他们的学术资历或特殊地位,而对中国史诗学术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乃至对中国史诗学术的构建和走向有着直接的指向作用。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史诗研究在各个阶段呈现出来的特点便与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所持有的不同的文化层次、知识素养、思维特点和艺术趣味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先驱,青年时期求学于檀香山,后在香港专攻医学,在海外先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与外国人多有联系。百余年来,从外国友人、在华游历家、传教士到现当代的历史学研究者,在不同学术层面对孙中山进行个案研究,并受政治、社会与学术变迁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研究主体来看,其研究者经历了从情感自发到学术自觉的身份转变;就研究内容而言,其成果彰显出从描述历史到研究社会科学化的学术流变。重视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注重西方各国学术成果的推介、关注学术动态并强调域外学术交流,是呈现这一学术流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民俗研究》2021,(2):106-114
《民族艺术》立足于"多民族、大艺术、跨学科"的办刊理念,坚持"发表最新学术成果,展示一流学术水准"的办刊宗旨,倡导"有学术而无学科限制"的办刊定位,通过"有特色而无传统限制"的栏目设置,组建"有学问而无学术界限"的作者群,妥善处理与相关学科的学术关联,关注传统文化艺术,总结中国经验,突显实证式研究的学术风格,以最新学术成果引领相关学科的学术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学术共同体,在众多学术期刊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别样风采,构建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学术平台,呈现出具有中国原创风格的新时代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西周之时,学在官府,其学号“王官之学”。虽然严格说来,王官之学本身还谈不上是学术,但在学术史上,王官之学却有着承前启后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承先,是指它综合融会了前此之各种学术萌芽;启后,是指它孕育启迪了以儒家之学为代表的私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称它为古代学术之摇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研究》2012,(3):134
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时代的历史学,显示的是学术的发展和变化;不同时代的历史学也总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内容,表达的是学术成长的必有基因,在这些必有基因中,学术评论是一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守望者。在中国历史学前进的路途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探索中的艰辛毋庸赘言,因为接受这种艰辛是每一个研究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我们需要的是回望探索的经验教训,明确探索的目标,清理探索中出现的不正风气。在历史研究的殿堂里,学术评论不能缺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学术课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人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化史等传统的学术框架,而开始热心探讨更具“草根”色彩的社会史问题,并且在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学科体系的建构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大陆学界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毕竟起步为晚,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史料发掘等项工作任务尚重,路还很长,尤其需要加强与海外学界的交流与互动。为此。我刊在2005年8月青岛“首届近代中国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约请几位在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又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就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以独具的化视角发表见解,以期促进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深入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