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完成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前后历时三十余年。系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后,集中全国之力建成的都城城垣。南京城墙总长度35.276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  相似文献   

2.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朱元璋据应天(今南京),称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同时,“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后,即吴王位。“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钱,大小五等钱式。”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明,建元洪武。  相似文献   

3.
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年代,相关史料的记载或有疏漏、或相矛盾、或语义不详,造成了后世对明南京城墙建造年代的多种说法。本文根据史料并结合实地勘察,提出南京城墙建造的起至时间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前后共计39年。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一般称作“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  相似文献   

5.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50-51
作为大一统帝国的京师,明代南京城的营建达到了历史的鼎盛时期。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南京城墙历时21年才全部合龙竣工。在前代金陵城的基础上,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南京城不规则的形态突破传统的矩形都城模式,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对城市予以功能分区:以钟鼓楼为连接点,分为三个有机统一的区域:即商业居民区(城南的旧金陵城)、政治区(城东的皇城和宫城)、军事区(钟鼓楼以北)。  相似文献   

6.
开封城墙     
开封为七朝古都,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就在此建有“七仞之城”。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历朝各代又修筑城墙多处。古老的开封由外城、内城、宫城组合而成。外城:宋称“罗城”或“新城”,俗称“卧东城”。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为适应当时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周世宗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四月下诏京师四周修筑外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后经历代增修周长为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形制是一座东西稍窄,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城池,城墙坚固如铁。城垣四周有十余丈宽的护城壕,城门四角皆置炮楼,为京城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元末“尽毁天下城隍,…  相似文献   

7.
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古城,是12个王朝建都之地,有"自古帝王都"之美誉。现保存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至洪武十一年(1378)在唐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西安城墙形体高大宏伟,虽历经了600年的沧桑,却依然保存完整,这与城墙上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安城墙初建时为土墙,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陕西巡抚张祉给城墙外砌了一层青砖。乾隆三十三年(1768)规定凡城墙顶部须"海墁砖砌,使雨水不能下渗城身,里面添设墙宇,安砌水沟,使水顺流而下"。可见当时对城墙的排水系统非常重视。乾隆四十六年…  相似文献   

8.
解缙与南京     
解缙与南京■文/赵子云解缙(1369~1415年)是明初著名才子,江西吉水人,字大绅。他一生中主要活动都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解缙自幼颖悟过人,时人称之为神童。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乡试解元。翌年春,赴京师(南京)会试,复中进士。朱元璋亲自召见...  相似文献   

9.
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周武艺西安城墙是明初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垣。城墙高12米,底厚15-18米,城顶宽12-14米,总周长19912...  相似文献   

10.
南京发现宋、元城墙砖郭金海1997年5、6月份,南京市城墙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回收入库的城墙砖过程中,第一次发现了有铭文记载的“绍定壬辰”年烧制的宋代城墙砖和“平江路砖”铭文字样的元代城墙砖。“绍定壬辰”四个基本正方的楷体阳文大字镌刻在城墙砖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荆州城,清代城墙,传为蜀将关羽所筑,原为土城,至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始建砖城,全长10.5千米。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拆毁,明初修复,明末又毁。现城墙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依照旧基重建。城墙周长3千米,高近9米,厚约10米,东西长,南北短,依地势而起,呈多边形,护城河环抱古城。墙基用条石垒砌,墙身用青砖石灰糯米浆叠砌,城墙、城门、敌台、堞垛均保存较好。荆州城共有6座城门,东曰寅宾门.东南曰公安门,南曰南纪门,西曰安澜门,北曰拱极门(大北门),东北曰远安门(小北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相似文献   

12.
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在京师南京召见了一位来自于遥远的祖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上的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这位奢香夫人到底有何来历?她此行觐见洪武皇帝的目的又何在呢?奢香,出生于今四川南部叙永、古蔺(元朝时称永宁)一带的彝族聚居地区,成...  相似文献   

13.
“里十三,外十八,一根门闩朝外插”这是旧时南京人说城墙的顺口溜。说的是明南京城外十八门中的双桥门的城门是向外开的,这是不合常理的,故而才把它做为民谣来说。传说原委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集庆(南京)后,改名应天。当时全国未统一,元朝皇帝还在北京(大都),朱元璋的力量不占绝对优势。上江陈友谅、下江张士诚以及方国珍等其他反王诸侯(农民起义军)等都未收服。在此情况下,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着手修建城墙。实际外城的修建早于里城。外城中的双桥门,位于今卡子门,土城头附近,…  相似文献   

14.
正明大同镇所辖的广灵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广灵县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下同。)记载,这座城最早修筑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辽统和十三年(995年)置广灵县,明广灵城即筑于辽城址。此外广灵县境内还有汉平舒县故城、稻地古城遗址。《三云筹俎考》记载,广灵城洪武十六年(1383年)土夯,万历元年(1573年)砖包,城周长"2里7尺15步,高四  相似文献   

15.
<正> 自唐亡以来,长安虽已失去了国都的地位,但关中的险固形势,对于统一的王朝而言,仍有一定的魅力,明太祖就曾动过徙都关中的念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府(元集庆路)为都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南京),并以开封为北京(洪武元年八月)、临濠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作为京师的陪都。南京虽地处富庶的东南地区,又有“龙蟠虎踞”的形胜,但毕竟  相似文献   

16.
明中都,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今安徽凤阳。它是“一处被人遗忘了的故都”。六百多年前,明太祖建立了明朝。明朝先有一个南京,后有一个北京。但很少有人记得明朝除了南北两京之外,还有一个中都,时称“国初三都”。洪武二年明太祖诏以临濠(今凤阳临淮)为中都,命有司以“京师之制”,建置城池宫阙。洪武五年定城址,至洪武八年一座完整的,比南京、北京华丽得多的都城基本建成。同年,明太祖突然下令罢中都役作,停止了中都的营建。此后数百年间,宏伟富丽的中都城被陆续拆毁,现在仅存遗址,不见了昔日的光辉。2005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明…  相似文献   

17.
大鹏所城 ,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 (公元 1394年 ) ,因其以明政府所设“大鹏守御千户所”而建城 ,故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 ,简称“大鹏所城”。大鹏所城的建城 ,对深港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鹏所城建城是明卫所制度的产物。明朝建立后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前朝军事建制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府兵制以及自身建国征战过程中的经验 ,创立了。“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 ,皆立卫所”(注一 )。“卫所者 ,分屯设兵 ,控扼要害错置京省 ,统于都司而总隶五军都督府。五府无兵 ,卫所兵即其兵 ,屯操、城守、运粮、…  相似文献   

18.
明代南京城墙砖,不同于其它各时代筑城所用的城墙砖,它的每块城墙砖上都镌刻着让人十分感兴趣的铭文。为满足明太祖朱元璋在建造都城同时,又开始修筑南京城墙的需要,明朝廷下令长江中、下游5个省的160多个州、县、驻军各卫所、工部各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烧制大量...  相似文献   

19.
淮阳平粮台城址社会性质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平粮台城址的兴建年代、城名、族属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大朱庄西南角台地上,台地高出附近地面三至五米,平面为正方形,城内使用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墙及外侧附加部分,面积达五万多平方米。现存城墙顶部的宽度约8—10米,下部宽13米,残高3米多,城墙大部分保存较好,东西两侧一部分城墙遭到破坏,西南城角呈弧形,内部较直,系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即先用掺有红烧土的褐色土在城墙基址的内侧筑一版筑墙,墙宽0.8—0.85米,高1.20米,夯层厚0.15—0.20米,以此作为城墙的内壁。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汉中府志》及清代、民国《南郑县志》,记载古南郑城(即今汉中市)自秦筑城以来数度迁徙。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是隋大业八年(612)移南郑县城(亦为汉中郡城)至旧南郑城(简称秦城)西南二里,即宋代以来的南郑城;二是宋嘉定十二年(1219)“徙筑今城”(简称宋城),出自《舆地纪胜校勘记》卷四十八,为旧府、县志所引用。关于这次迁徙,实为误记:《宋史》“宁宗纪”;“嘉定十二年十二月己亥,筑兴元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