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丙玲 《四川文物》2006,(2):59-63,70
“ ”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 ”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将绗字纹饰划分为先佛阶段、佛化阶段、世俗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然后初步总结和考察了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国的"卍"字纹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卍"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卍"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将卍字纹饰划分为先佛阶段、佛化阶段、世俗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然后初步总结和考察了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依据莫高窟第254窟千佛题名的最新校录与研究成果,我们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窟中心柱的五佛、西壁的白衣佛和南北壁的八佛组合题材作了进一步的考辨,认为中心柱五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之前五佛,即贤劫四佛+弥勒佛;白衣佛是现在贤劫千佛的“代言人”;八佛是过去七佛+弥勒佛的组合造像。  相似文献   

4.
在广西地名中,有不少带“■”字的村落地名。通过梳理“■”字地名的分布,追溯“■”字的音义,厘清“■”字的历史演变,展示“■”字在地名中的多种写法,建议地名管理部门将“■”字作为标准化地名用字。  相似文献   

5.
■徒考     
■钖生先生在《谈■·隨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一文中说。“左■徒,右■(徒)—左(?)徒疑即见于《史记》的《楚专家》《屈原列传》等篇的左徒。”在■说的基础上汤炳正先生撰有《“左徒”与“登徒”》,一文■结论是:■即升的本字.升、登二字通用无别.■徒即登徒左■徒即左徒。左徒与登徒是一个官职的两种简称。以上两说笔者均表赞成。拙文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对“■”“登”二字的本义。以民■徒,登徒的职掌所作的撰时。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金文馘(■、■)字与其所从■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等字即■字。  相似文献   

7.
“糴”“糶”二字形普及之前,“■”字长期兼表买谷、卖谷,同时还具有谷物一义。系统梳理出土文字,可以展现其复杂的使用情况及演变。从字形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由“翟”“■”字形混杂且义项宽泛,过渡到专以“■”字表示买谷、卖谷和谷物,再到“糴”“糶”二形出现并分夺“■”字买谷、卖谷义,“■”因仅剩的谷物义生僻而随之淡出。从用法看,秦汉时期“■”字虽可兼表买、卖谷,但官文书却不同时使用,原则上仅偏取其一种授受方向,应是为避免混淆而刻意约定的。上述认识,可以为校勘古书、观察经传中“请■”讹作“请糴”的过程,以及更完整呈现官文书对施受同辞分化的作用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的地名关系,根据地名间共版的情形, 初步将地名区分为四类,分别是“■雍组地名”“■组地名”、“■爵组地名”和“其它组地名”,并依卜辞所载内容探讨地名间的远近距离及地区的性质。其次讨论了“■”“■”两字和带有“至御”“御往”的一类卜辞,提出“■”即“即”,“■”要读成“祸”;“至御”一词除用于祖妣外,还有用于指牺牲者,“御往”一词在卜辞中时有省略地名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与五十三佛组合非出于大正藏经,亦无造像先例,应是佛教在民族化、地域化演进过程中的独创。从造像意涵而言,这种配置旨在表达法脉相延、递代师承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施资人或造像者特殊的信仰诉求。  相似文献   

10.
简论会昌时期的宦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武宗会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振兴”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宦官曾给予积极合作。以会昌毁佛为例,有了他们的合作,毁佛就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行,并取得了相当成就。而当宦官反对毁佛政策后,会昌毁佛也就走到了末路。因此,在评价宦官在历史上的作用时,必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等字形通常隶释作“冎”字,与其密切相关的■等字形旧释“骨”(冎),或释“■”,现在许多学者则释作“肩”。依据■等字形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以及古文字和传世典籍等材料,并从■等字形与相关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来分析,释“肩”依据不充分、不妥当,释“骨”更为合理。通过释论■等形及相关文字的释读问题,进而辨释“■”与“■”两种字形的形、音、义关系,我们认为甲骨文“■”与“■”已明显分化为两个字——“■”释读为“冎”,“■”等形则应释读为“骨”,也就是说“■”与“■”表示的是“冎”“骨”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3.
方稚松 《中原文物》2007,5(1):83-87
甲骨文中的“■”与金文中的“■”应为一字,可释为瓒;“■”就是金文中的“■”,应释为祼。此外,文中还对旧有甲骨卜辞中几个可能与祼、瓒相关的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过去统通归为龙字的几个甲骨文字,确认只有“头有冠角、张口有齿、尾后卷上翘”的■或其简体■才是龙字。■字从■声。■身、首同龙而无冠角。■应读为尤、訧,义为责怪,引申为惩罚。又据唐兰所云龙字“虯曲而尾向外,此蟠结而尾向内,其形迥异”,将■字与龙字区别开,并进而从形、音、义论述■字应改释螾,在卜辞中训为延。  相似文献   

15.
广元千佛崖石窟群中的“藏佛洞”,有造像一尊,作考证认为是西藏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之像,并对开窟造像由来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清宫旧藏中有一类特殊的文物,档案称之为“漆泥子佛挂屏龛”。挂屏龛中的诸尊使用擦擦模制而成,嵌入木制方格并配以玻璃龛门,玻璃佛龛外边的部分,以绢托裱,并施以彩绘图案。其形式为清宫所独创。漆泥子佛挂屏龛中,有一类以乾隆皇帝为主尊,至今尚未公布详细信息。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现存“95尊”与“107尊”两种圣容漆泥子佛挂屏龛进行了内容辨识和解读,并对其制作与含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柳洋 《江汉考古》2024,(1):138-140
信阳长关台楚墓M1遣策10号简“一□□□,长六■(寸)”中“一”后三字当释为“■(友)要(腰)遶(绕)”;10号简末“<巠-径>四(寸)□■(寸)”中未释字当从刘国胜先生隶定为“■”,训为“半”;11号简“二彫(雕)□”中未释字当从商承祚先生隶定为“■”;28号简末三字“茖■(炭)□”中未释字当释作“■”,读为“盏”,为该墓葬所出烧火铜盘的专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汪鋐的生平传略,并认为他是中国最早率军抗击西方葡萄牙殖民者“佛朗机”入侵的要臣,也是引进西方先进武器:“佛朗机铳”并进行大规模推广使用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早向西方“佛朗机”学习的人──汪鋐传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汪 的生平传略,并认为他是中国最早率军抗击西方葡萄牙殖民者“佛朗机”入侵的要臣,也是引进西方先进武器:“佛朗机铳”并进行大规模推广使用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云龙湖是历史深处的一面明镜。镜面之上,是云龙山;倒映在镜子深处的,则是汉朝的月光。到徐州,必去云龙湖。观云龙湖,则必先登云龙山。登上云龙山,打开历史册页,你会看到云龙湖遮蔽的壮阔波澜。云龙山其实是后来的名字,本来名字叫石佛山。当我在一本史书上查证到这个信息,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山川河流,一旦嵌进“佛”字,这个山水就多了一层神性的天光。人与山水的距离,就拥有了生命之间的隐秘通道。当然,这个“佛”字也不是凭空来的,因为山上确实有座寺庙,叫兴化禅寺。再一查证,此座寺庙原来叫石佛寺,缘于北魏大石佛而建。真是万物皆有来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