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器刻符已被查知至少有21个,刻于12件玉器之上。其中除了一些在同一器上连续有规律地出现而具有装饰意味之外,更多的则是单个的符号。这些单个符号重复率最高而又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所谓“立鸟”刻符及其与之相关的刻符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黄宣佩 《收藏家》2001,(11):48-51
福泉山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的西侧,高7.5、东西长94、南北宽84米,是一座良渚时期人工堆筑的高台显贵墓地。1979年试掘,1983-1987年三次发掘,对墓地作全面揭开,在其中发现了良渚的燎祭祭坛1座和墓葬30座,墓内器物除了用陶、石、骨、象牙制作之外,出土了玉器613件(粒)。这批玉器大部为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礼仪用器,在墓内置于墓主的身侧,如M9、在墓主的右侧,从头到足见石斧3、石钺5、玉锥形器4、锥形器套管5、玉璧4、玉琮1、琮形镯2、琮形管2、玉钺2、玉镯2、玉坠1、石坠1、玉杖端饰1、玉珠管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与玉器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6年,考古工作者施昕更在浙江余杭县良渚村发现了一种新的,以黑陶和玉器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1959年被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良  相似文献   

4.
王书敏 《四川文物》2005,35(2):39-43
三叉形玉器是良渚化玉器中造型最为独特的器物,其基本形制为下端圆弧,上端为对称的方柱体平头三叉,有的还雕刻着神秘、繁缛的纹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化内涵。迄今为止,仅在良渚化分布中心地区的大型墓葬中有少量出土,因而越发显得稀有而珍贵,是良渚社会上层权贵们所专有的礼器之一。本从三叉形玉器的外在形态、化属性以及良渚社会的化习俗、传统三个方面,初步论证了三叉形玉器渊源于良渚先民们所崇拜的鸟。  相似文献   

5.
<正>玉器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同时期东亚古玉文化的最高水平者和中华玉文化的重要基石。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包括玉器的种类和组合、形和纹样、数量和品质,都是墓主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反映。玉器集当时顶尖工艺之大成,玉料的获取和控制、耗时费工的雕琢都需要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和有序的社会组织机构来保障,因此可以说玉器是良渚文化复杂化聚落等级和规模的体现。玉器还是当时主要精神信息的载体,玉质  相似文献   

6.
试论良渚文化的锥形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时期一种以形状命名的玉器,它的上端首尖如锥,下端略阔,常做出短小的圆榫,榫上往往有横向的孔眼,但有长短粗细的区别。习惯上,我们只是将整体细长的称为锥形器,而将形体较粗短的称为玉坠。关于锥形器的功用,研究的学者已经不少。最早的是清末的吴大澂,他在《古玉图考》中收录了4件玉瑱、2件玉漆书笔。从器形看,都跟良渚文化锥形器接近(图一)。但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吴大澂的考证显然跟实物相去太远。牟永抗先生认为集束出土于头端的锥形器是墓主冠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林巳奈夫认为锥形器是“插在头上使用的簪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林华东认为锥形器中的一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玉器原料来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国俊 《南方文物》2005,21(4):28-30
良渚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化遗存,年代范围大约在距今5350~4150年之间。良渚化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明。发达的玉器制作业是良渚化最为显的特征,出土了大量种类齐全、磨制细腻、雕刻精细、花纹图案精美的玉器。  相似文献   

8.
良渚文化诸多文物的出土,尤其是以“玉琮王”为代表的饰有神人纹饰的大量玉器的问世,引起世人特别是学术界的极大震动与关注。迄今为止,已发表了很多研究论述,对这些四、五千年以前的极为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地探讨,提出了各种绝然不同的见解与推测:“巫师”说,“图腾”说,“族徽”  相似文献   

9.
新安江流域为“浙江(钱塘江)之上游。即占渐江水,亦日歙港、徽港。源出婺源县西北率山,曰率水。东流至休宁县东南合吉阳水,曰率门,是为屯溪。又东经歙县东南十五里之歙浦门,合扬之水(即练溪)东南流为新安江,入浙江境。经淳安县至建德县东南与兰溪合,东北流为浙江……  相似文献   

10.
<正>常州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较为丰富,目前探明的主要有寺墩遗址、姬山遗址、象墩遗址、城海墩遗址和青墩遗址,当前工作做得比较完备的主要是寺墩遗址,其他遗址大多只是经过了考古调查,尚未进行正式的发掘。1978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对寺墩遗址进行了两次试掘,发现了M1、M2两座墓葬,其中M1为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了一批良渚文化玉器。1982年南京博物院又对寺墩遗址进行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还没有任何金属工具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制作出了造型复杂、加工精美的玉器。玉器由此成为五六千年前的文化奇迹。尤其是地处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更加独领风骚,在中华玉文明历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那么它们是如何被琢制成功的呢?请看考古学家们为我们解谜。从跨湖桥文化到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玉器的种类和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管、珠,还出现了玦、璜等新的种类。玉器的原料以硬性的石英、玛瑙,软性的萤石、叶腊石等为主。一般采用打制成坯,然后磨制抛光。而到了凌家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琢玉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由于透  相似文献   

12.
良渚文化的玉器历来为考古界所关注,近几年来,有关杂志相继发表了一些良渚文化的玉器材料和研究文章,其中以反山墓地和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这些玉器形制多样,不仅集历来发表的玉器之大成,而且还有一些新的器形;同时,玉器上的纹饰也很丰富,有些尚属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关于玉器上的纹饰含义,前辈学者已有论述,精到之处自不待言。我们在仔细研究了这些纹饰以后,有些自己的看法,现提出来,求教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一、始终以突出鸟纹、兽面及人脸的形象作为主题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纹饰十分丰富,有的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具体形象,有的以象征的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玉器系统以琮、璧、钺、冠状器和三叉器等为标志性器种,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玉器系统之一.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也是一个长期受到广泛关注的考古学课题,先前的玉器研究主要集中于玉器的加工制作、形制纹饰、功能用途以及单个器种系谱等专题,而关于良渚玉器系统整体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4.
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纹饰的研究,很早就有学者着手,但其成果还不很多.近些年新的考古材料层出不穷,未能及时吸收到这方面研究中去,更成为考古学、美术史等学科进步的障碍.饕餮纹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一直困惑着学术界,是一个突出的事例.众所周知,“饕餮”作为器物纹饰.首先见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所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北宋时古器物图录据此将若干表现动物首部或突出该部分的纹饰称为饕餮.如吕大临《考古图》癸鼎下云:“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后来流行的饕餮纹一词,也有学者主张改名兽面  相似文献   

15.
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山、良渚文化,从地理位置上相距一千多公里,前者位于渤海湾北部的辽河流域,后者聚落在东海之滨的太湖平原,很明显,它们属于海洋性文化。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使这两支各居一方的史前文化,创造了既各具特色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原始文明,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红山、良渚文化的探索、研究,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红山、良渚文化的出土玉器及相关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燕萍 《收藏家》2015,(4):70-74
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就玉器纹饰所表现出的内涵来说,良渚文化明显要比红山文化更为复杂,大概这与当时人群聚居的密度以及气候环境对生存的普遍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同时,玉器质地的硬度对纹饰设计也存在着决定性的影响,良渚文化玉器的用玉除了筒状箍形器的质地硬度较高以外,多是质地偏软的地方杂玉,易于雕刻,  相似文献   

17.
1984年,在江苏省江阴县石庄乡高城墩发现一批良渚文化玉器。经调查高城墩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土墩高出地面约8米,现呈椭圆状,东西长约60、南北宽约35米。发现的5件玉器均出于土墩的西南处,现分述如下。琮 2件。透闪石琢制。琢磨精细,器表光亮。一件高6.1、上端宽7.5、下端宽  相似文献   

18.
嘉善博物馆藏有一批良渚文化玉器,均为嘉善籍的文史大家张天方先生旧藏并由其家属捐献。其中一件相传出自嘉兴双桥的刻符玉琮,是迄今发现的惟一一件有大致明确出土地点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琮。  相似文献   

19.
东南沿海区域,特别是江浙沪地区,在20世纪70-90年代之间,频繁出土良渚文化遗址、遗物。遗物之中,最令世人注目的是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上繁密细微、和谐工整的雕刻纹饰,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史前微雕杰作,真可谓“难施锥刃者”。 “良渚文化玉器——般用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在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之前,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是广大参观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令考古学者感到棘手的学术悬案。”对于良渚文化玉器上不可思议、难以琢磨的雕刻工艺,  相似文献   

20.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且体系完整,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中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将两文化的玉器在材质、种类、纹饰、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其中的相似性表明它们正处于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并根据相异性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提出了关于它们衰落原因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