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2.
镶金兽首玛瑙杯与鹿身来通杯分别是中国唐代与赫梯古国的产物,虽同为兽首来通杯,但二者形式风格、工艺用法皆不相同,在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等多重因素引导下,最终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文章立足于二者的共通点,对其表象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对来通杯的传播演变进行深层探索,挖掘异域文化交融过程中文物承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洪石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12):59-73+111
西汉漆器饮酒具主要有杯、卮、觯和高足杯,以杯、卮为主。作者根据器物型式及组合变化,将其分为西汉早期和中晚期两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酒具的收纳与配套使用,装饰工艺及工官制度,以及使用者等级、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西汉漆器饮酒具主要有杯、卮、觯和高足杯,以杯、卮为主。作者根据器物型式及组合变化,将其分为西汉早期和中晚期两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酒具的收纳与配套使用,装饰工艺及工官制度,以及使用者等级、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5kw)和YAG固体脉冲激光器(200w)。分别采用激光点焊和激光脉冲焊接方法,对待修复的汉代青铜耳杯进行针对性激光焊接工艺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组合,并用此参数对文物进行了修复,此工艺研究对提高我国薄壁青铜器文物修复技术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银覆斛式套杯档案记载为明代,由十二件依次能叠放在一起的银杯组成,每件银杯均镶嵌黑色物质以在内壁形成历代名人高士典故为题材的装饰画,内底注释典故名称,外底标明斋堂款识,外壁其中一面注明制作材料来源的“大明皇帝赐金”字样。故宫博物院张丽研究员根据“醉卧瓮下”历史典故产生的时代背景,推测其制作时代定为清代。在我国,银器表面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十分罕见,一些学者将银套杯镶嵌黑色物质的工艺称为“阴刻填黑漆”,而查阅资料发现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更可能为乌银镶嵌。乌银在国外被称为“niello”,是指一种或多种金属与硫在高温下生成的黑色金属硫化物,被用来装饰金、银和铜等金属器物。将乌银实施于金属器表面的工艺被称为乌银镶嵌。为了明确银套杯的表面装饰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其中一个银杯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元素、物相进行分析。显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黑色物质通过加热熔融的方法嵌入嵌槽,在固化后进行抛光使表面平整。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由Cu、Pb、Ag和S元素组成,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样品中含有硫铜银矿。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物质为银/铜/铅硫化物形成...  相似文献   

7.
2012年5月2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田建文先生在山西侯马古玩市场偶然碰见一件造型奇特的陶器,外为罐形,罐内套一个陶杯,陶杯与陶罐之间中空.田先生断定此器具有保温功能,时代在战国早期,我们暂以保温陶杯名之.目前,这件器物已经被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收藏.因此前学界关于这类罐、杯组成的复合器物发现还不多,为让学界全面了解它的具体形制、制作工艺和保温原理等,促进学术讨论,现将这件器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0,(8)
正蛋壳黑陶杯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造型精美,制作工艺精湛,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制作复杂、规格极高、不易保存,因此现在可见完整器物极少。本文撷取潍坊地区出土的部分蛋壳黑陶杯,结合其出土遗址描述,使读者对这一地区的此类器物的分布和特征有一大致了解,进而说明潍坊地区在东夷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陶器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物类型,它出现时间早,种类多,时代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因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漆器珍品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凤鸟双联杯,以其寓意美好的实用功能、匠心独运的复合胎体工艺、丰富浪漫的绘画艺术见证了楚人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楚文化奇诡浪漫的艺术风韵,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2月18日下午,为历代收藏家青睐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公开亮相龙美术馆主办的"朱见深的世界:一位中国皇帝的一生及其时代"特展。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千金难买,一器难求,数百年来享负盛名,为天下慕向,明清帝王对其尤为钟爱,历代摹仿虽极尽奇巧,却终难抵"成化"之境。其卓越的工艺成就背后,折射出明成化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要变迁。这只斗彩鸡缸杯口径8.2厘米,杯底双方框内以青花楷书双行"大  相似文献   

11.
赵德云 《华夏考古》2006,8(4):78-86
在中国唐代金银器、陶瓷器中,扳指杯是引人注目的一类器物。本文在分析唐代扳指杯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外资料,提出扳指杯源于罗马造型意匠,萨珊波斯、粟特等的扳指杯,在吸收罗马造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征;而中国扳指杯在造型上的细部差别,可能一方面反映了罗马意匠的扳指杯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反映着外来文化因素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和谐融合。  相似文献   

12.
青铜时代早期存在一类方形的小型陶器,有的具备四足,具有方鼎的造型,有的无四足,呈方杯造型。到目前为止,在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存中,已经发现了76件之多。它们散见于南达长江北岸、北至鄂尔多斯高原、西至陕西南部、东到豫鲁交界的广大地区。这样一类形制特殊、有悖于快轮制陶工艺的陶器很可能与铜方鼎关系密切。本文对青铜时代早期所见的陶方鼎(杯)进行专题梳理研究,以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花香守望者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0):60-65
一杯香气四溢的茉莉花茶,在给我们带来享受之时,也引发我们的感叹:在宋代从中医原理中研制香茶成型,明代窨制工艺完善,再到清代花茶的推广,茉莉花茶的演绎至今已上千年。这种珍贵的制茶工艺和茉莉花茶文化得以传承,是因为有一批制茶人,他们对于茉莉花茶的不懈坚守与持续创新,才让花香千年不散。  相似文献   

14.
三峡地区的船形杯及其制盐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九江  邹后曦 《南方文物》2009,(1):72-76,71
一.船形杯的考古发现 近年来,由于三峡地区盐业考古所取得的进展,船形杯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但是,关于船形杯的系统介绍却并不多,笔者在此作一简单介绍,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十二花卉杯又称十二花神杯,它用青花、五彩和珐琅彩在12只形似仰钟的小杯上来绘饰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并配以相应的诗句,每杯一花一诗,并落“赏”字印于诗尾。它是集制瓷工艺、书画、诗、印于一体的瓷器名品。(图一)人们称之为“花神杯”,是因每只杯上的花卉按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每月各指代一个花神,并与历史上的十二个著名女性相对应。具体为: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兰草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  相似文献   

16.
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无与伦比,代表着史前制陶的巅峰,为山东龙山文化所独有,是山东特有的文化符号。文章赏析了山东博物馆馆藏蛋壳黑陶杯的精品典型,并对蛋壳黑陶的发现、所处的龙山文化时代、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的传承和应用进行探讨,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9年,重庆彭水徐家坝遗址出土了一件船形杯,其用途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一直未有一个定论。本工作利用检测手段,从物质成分和结构方面揭示出徐家坝遗址出土船形杯的用途。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显示船形杯体中含有大量的Cu和Pb以及微量的Sn,杯体表层分离出来的铜块为Cu、Sn和Pb三元合金的铸造组织结构。同时,杯体表面青灰色残留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其中含有锡石(SnO2)、氧化铜(CuO)和碳(C)。实验数据表明巴人在商周时期已经了解到了青铜合金的性质,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有力证实船形杯可以作为冶铸工具坩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所谓"玛瑙兽首杯"的文物学研究,应当参考历代有关"犀角杯"、"犀杯"的诸多文化遗存."犀杯",曾经长期作为应用颇为广泛的饮器.这一现象,很可能与古人相信犀角可以验毒、辟毒的意识有关."犀杯"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日本和韩国出土的相关器物,值得我们注意.何家村与"玛瑙兽首杯"同出的2件所谓"玛瑙长杯",可以参考《国朝宫史》"犀杯一,犀捧二"的器用组合,推知与"犀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漆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经出现。商、周、战国、秦、汉,彩绘、镶嵌、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髹饰工艺形成,漆器品种增多,漆器制造逐渐进入持续繁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髹漆工业的衰微并未影响到髹漆工艺的发展。犀皮耳杯,戗金盒盖的出土,都证明髹漆工艺登上了新的高峰。唐、宋、元时期,各类漆器已基本齐备,雕漆则异军突起,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明、清时代,不同髹饰品种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园地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一、战国时期的漆工艺时至战…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7,(1)
尖底杯是巴文化的典型器物,有角状尖底杯、炮弹型尖底杯和小底尊形杯三种类型。角状尖底杯和炮弹形尖底杯主要分布在峡江地区,向西传播至十二桥文化遗址群,而在城固洋县地区偶见的角状尖底杯,应是巴文化北上传播的结果。二里岗上层时期,小底尊形杯在清江流域、峡江地区和汉水上游地区开始传播,发展成三个亚型。从殷墟三期开始,小底尊形杯通过宝山文化与十二桥文化的交流,在川东地区继续发展演变,一直延续到金沙遗址时期,并发展出小底尊形杯的第四个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