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翻阅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第2版)《汉书》(1983年版)与《后汉书》(1982年版),发现数以百计的可用破折号的实例。本文拟择要举例予以说明。 破折号有单破折号与双破折号两种。本文先举可用双破折号的实例,后举可用单破折号的实例。 1.于是二世命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汉书,叔孙通传》) 案:“非所宜言”是对于“言反”的补充说明,其前后宜加双破折号,其后的句号宜删,以使“诸生言盗者”句与上文直接相承接。  相似文献   

2.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上起共和元年(前841),下迄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谱列365年间的历史变化。《年表》中的诸侯次序显然经过司马迁的精心考虑,它之所以与《世家》的顺序不同,源于司马迁采取了表面有异而实则相辅相成的排序标准。详考《年表》的文本内容,会发现《年表》与相关《本纪》《世家》在多方面呈现出同构性。以《年表》为基础,司马迁在相关《本纪》《世家》中"嵌入"了大量叙事文本,对这类"嵌入型文本"的详细分析不仅可以促进《史记》编纂过程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司马迁关于"十二诸侯"的历史叙事主线进行考察。在结构、文本与叙事的视角下,《年表》与相关《本纪》《世家》的关系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叙事止于五代后周,此后仿照《通鉴》体例而续编修书人很多。其中《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孝宗年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讫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记载了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的事迹。作者李焘作此书时广搜博录,备采北宋一祖八宗的历史事实,荟萃讨论,为研究历史的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史料。  相似文献   

4.
论乾嘉学派考证《史记》的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乾嘉学派考证《史记》的成果俞樟华近代林纾曾指出,清代治《史记》者,“厥有二派,甲派如钱竹汀之《考异》、梁玉绳之《志疑》、王怀祖之《杂志》,均精核多所发明,而梁氏成书至三十六卷.论黄帝一事凡千言,其下历举异同,良足以刊《史记》之误;乙派则归震川、方望...  相似文献   

5.
《史记》的记事断限(以下简称“断限”),有关《史记》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难以定论。唐刘知几言:“《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褚少孙也续补《史记》,但都作了注明,其他人的续补字混杂其间则难以辨认。为了恢复《史记》原貌,剔除后人伪窜的笔墨,就必须搞清断限。推断《史记》断限的人很多,概而言之,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以司马迁自撰为前提来解读《史记·太史公自序》全文,存在着诸多疑问.诸如,为什么作为尊称的“太史公”在同一篇中兼指司马谈父子二人?司马迂前文声言《史记》为“述”而非“作”,为什么后文小序解题却皆言“作”?“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一句,目前流行的几种点断皆难圆通; “拾遗补艺”之语,亦与司马迁写作宗旨极不协调;此外,前后文亦有相互重复之处.本文从上述诸问题质疑入手,结合桓谭《新论》、《汉书·司马迁传》、《汉书·杨恽传》所载东方朔、杨恽与《史记》的关系,指出:自篇首至“诸神受纪”,为司马迁自叙家世生平及著书缘由宗旨,其后为东方朔“平定”之文,自称代为书写《序略》.其内容包括评介司马迁生平及著书宗旨、体例构思,排列各篇顺序并作解题.篇末所缀一句,当为杨恽所增.若此,则上述诸疑皆可冰释.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首篇《初见秦》的作者.自汉以来意见纷纭,未有定论.此篇游说秦昭王“亡韩”,而韩非力主“存韩”(见《韩非子·存韩篇》),故断非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入秦(《史记·韩世家》)的韩非所作.毋庸置疑.汉刘向编纂《战国策》时.将其列入《秦策》,以为乃张仪见秦惠文王之说辞.然文中所述诸事都系秦昭王时事,十次称“大王”无一例外皆指秦昭王.故非仪著亦甚明.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唐代刘知几《史通·六家篇》认为,《史记》乃司马迁本人自命名,此说有误。赵翼《陕徐丛考》、朱药《笥河文集》、梁玉绳《史记志疑)、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均有考证,并指出其错误,王国维举出(史记)中“凡七称‘史记’(实际应为十三称),皆谓古史也”还列举双人称“史记’一词皆为古史籍的例子7例,皆不指称(太史公书》。司马迁本人自命其书为《太史公书),见《太史公书自序第七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两汉人多因袭这个命名,称(太史公…  相似文献   

9.
句吴第21、22代君主馀祭与馀昧在位时间,据《春秋》及《左传》、《公羊》、《谷粱》等典籍载,馀祭为4年,馀昧是17年;而《史记》所记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史记》倒错了馀祭与馀昧二王的享国之年,当以《春秋》、《左传》之说为是.吴国僻处东南,其纪年文献资料语焉不详.“自寿梦已(以)下始有其年.”寿梦乃句吴第19代君王,在位25年(前585年—前561年),寿梦有子4人,长诸樊,次馀祭,次馀昧,次季札.除季札让位,其余兄弟3人依次执政.诸樊在位13年,於襄公25年(前548年)伐楚而卒.《春秋》襄公25年:“十有二月.吴子遇伐  相似文献   

10.
黄帝婚蜀族嫘祖诞盐亭衡平一、螺祖生地西陵的探索《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正义》注:“酉陵,国名也。”后世注家皆未指明它在何处。《史记·楚世家》亦载有一西陵:“二十年,秦...  相似文献   

11.
《文史博览》2013,(1):49-49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上海的一些进步报纸如《联合晚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一些进步期刊如《群众》、《周报》、《生活知识》、《文萃》、《人人周刊》、《新文化》等,多少可以发表一些讽刺国民党当局的漫画。如丁聪的《“良民”塑像》(1945年)揭示出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良民”,脑子是被官方打开来“检查讫”的,耳朵是被塞住不准听的,嘴巴是上了大锁不准说话的。  相似文献   

12.
春秋五霸,齐桓。晋文并称。晋文公重耳之亡是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史记·晋世家》称重耳四十三岁开始流亡,《国语》记载重耳十七岁开始流亡。杜预,泷川资言,杨伯峻认同《国语》的记载,但未作详尽考辩。梁玉绳、洪亮吉及现代学者多认同《史记》。本文根据秦穆姬年龄,狐突年龄,晋文公的家庭状况推断《国语》的记载是可靠的,而《史记》不足为据。一、《国语》《左传》《史记》的记载《国语·晋语四》重耳过曹,曹伯不礼重耳,僖负羁曰:“重耳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重耳奔狄在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前,据…  相似文献   

13.
《史记正义》纠误一则王洪瑞《史记·秦本纪》有言“躁公二年,南郑反”,此句《正义》注曰:“南郑,今梁州所理县也。春秋及战国时,其地属于楚也。”今人张大可从之,亦云:“南郑:指今陕西汉中地区,春秋及战国时属楚”(《史记全本新注》第93页,三秦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4.
刘志平 《史学月刊》2005,(3):118-120
一《史记》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流传中,多有窜乱、续补。两汉之际续写《史记》的学者,除褚少孙外,有记载可考的还有十多人。严格地说,在班氏父子之前,就有十六人。唐刘知几言:“《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  相似文献   

15.
一、秦火、项火未尽焚天书秦人一统天下.亦欲统一天下学术.于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由李斯动议焚烧天下诗书。其结果,古人有两说,一曰“先王坟籍,扫地皆尽”①.一曰“秦焚书未全毁”②,其孰是孰非?秦始皇自言“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③。不中用者,即不可用于秦治者.亦即李斯奏章中所言“史官非秦记”、”‘诗书百家语”④。那么”中用”于秦治之书,当不在焚烧之列──从焚书类别上看.是“秦焚书未全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奏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相似文献   

16.
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了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吴振棫撰著的《养吉斋丛录》二十六卷及《余录》十卷。其书原有谭献序,即称吴氏“博于闻见,洞于本末。……涉笔缀文,皆关掌故。循厥端绪,则朝章国典,沿革人文,……以逮琐事秩闻,条举而件系,皆正史志表之端委。”书前出版家有《点校说明》亦言“七十年前,缪荃孙在综述清代掌故之学时,……推崇《养吉斋丛录》为‘择精而语详’(见《古学丛刊叙》),似不能视为溢美之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享誉古今中外。但他的生年,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历来学者多有考证和推测,众说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本人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今年应当纪念他诞生2150年。关于司马迁的生年,他本人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没有记述,班固写《汉书·司马迁传》又缺乏记载,实在令人惋惜。唐代学者司马贞写《史记索隐》、张守节写《史记正义》时,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司马贞于《自序·索隐》“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句下,注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囗(按,夺一字),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史记》关于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历史纪年,有许多自相矛盾、混乱不清的错误。这些错误中有的属于系统性的误差,有的属于个别性的误记。如齐桓公午的在位年数,《史记》中的《田敬仲完世家》和《六国年表》均作六年,面《竹书纪年》作十八年,但青铜器《陈侯午敦》的铭文记载有齐桓公午十四年的事。这说明,“《纪年》为是,而《史记》实非”,《史记》关于齐桓公午的在位年数存在着少记十二年的系统误差。又如,《史记》中的《秦本纪》和《六国年  相似文献   

19.
说“宅丘”     
早年章太炎氏曾有《神农时代天子居山说》一文,收入《章太炎文钞》卷四(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1914年),谓古代帝王,皆作山居。钱宾四先生因章氏“仅谓帝王山居,未及一般民众之皆山居也”,乃作《中国古代山居考》(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63年,第五期)由《说文解字》等书,证明古代一般民众,亦作山居。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有北大同学郑君逢原作《丘虚通徵》一文(《治史杂志》,1939年第2期)收录《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及其他典籍中有关丘、虚、京、阜之地名近二百,以为古代帝王诸侯丘居之证。  相似文献   

20.
徐道彬 《文献》2001,(3):206-211
戴震 《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之学者不察其究而以之为是.如游国恩《楚辞讲录》①,褚斌杰校《屈原赋注》的前言②皆以《音义》三卷为汪梧凤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