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植被·根脉     
高跷亭子 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新洲的张旗牌湾,迄今已有500年历史: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2.
植被·根脉     
湖北评书 在武汉诞生近四百年,主要流传于长江沿岸的武汉、孝感、沙市、荆州、宜昌等地。书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仅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雨夹雪”;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这类书目是演员自己编创并演出的,较为追求情节的惊险热闹。  相似文献   

3.
植被·根脉     
明式家具微缩工艺 微型明式家具具有无钉构造体系,造型优美简洁,结构精巧坚固,而且特别注重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完美地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审美观念,以简洁、纯净的造型反映内在气质,显示出文人雅士归于平淡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4.
植被·根脉     
楚剧: 楚剧是流传于湖北省及周边地区的一个优秀地方剧种,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旧称哦嗬腔。1926年正式定名为楚剧。建国后,经过戏改,剧目、声腔有了很大的发展。唱腔为板腔、小调、高腔三大体系。剧目内容多为生活戏,不断吸取民间歌舞、民俗民风,形成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代表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现有剧目约500余台。  相似文献   

5.
植被·根脉     
汉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码头城市,长江、汉江码头工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地方特色鲜明、节奏强烈、粗犷高亢的码头号子。包括:抽包号子、过跳号子、打包号子、扛货号子、抢货号子、进仓号子等。码头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相似文献   

6.
7.
8.
汉锣与京锣、泰锣、苏锣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锣”。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武汉就有制作铜响器的作坊,清末发展为830户。90年前,来自黄陂的高青庵在汉口长堤街开办了“高洪太铜响器店”。  相似文献   

9.
杜被·根脉     
上世纪20年代,顾伯年在苏州学艺,师从民间艺人玉春普,学习“三弦拉戏”。在多年的演奏生涯中,顾伯年遂尝试改用小三弦,经进一步实践,又将三弦去掉两弦,只存一弦。  相似文献   

10.
米兰  王毅  洪容 《风景名胜》2012,(5):32-32
人间四月,堪称是花事最盛的时节,而四月的西溪湿地,也因为一个庆祝“百花生日”的节日而成为花的海洋。从4月17日至5月20日起,为期34天的第二届中国·西溪花朝节在这里上演,450多种花卉争奇斗艳,装点杭城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二月二”又叫做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等,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相似文献   

12.
文本提出了风景植被的含义,阐述了风景植被的发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分析了风景植被的宏观构景和微观信息特征。同时还以西安临潼骊山旅游区为例,介绍了风景植被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3.
袁因  才云 《中华遗产》2007,(5):56-65
周瑜、韩世忠等在此驻扎水军,王安石等文化名人在这里登岸。西津渡,镇江城的历史根脉,中国古渡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2011,(6):22-27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首清代诗人蔡云写下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当时花朝节的盛况。“花朝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目,在古人眼中,它甚至与元宵节、中秋节同等重要。2011年4月9日,这一沉寂多年的传统节日“花朝节”在杭州西溪湿地隆重举行。在经历了42天的祭花、看花、品花、赏花之后,2011首届中国杭州西溪·花朝节于5月20日圆满闭幕。  相似文献   

15.
徐伊 《风景名胜》2014,(5):23-23
2014年4月2日至5月11日期间,一年一度的西溪盛事,“西溪·花朝节”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办. 花朝节旧称“花神节”、“百花生目”、“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旧时每逢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姑娘们剪五色彩纸黏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16.
地方志自汉代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共存。志书记载中华民族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史事浩瀚如大海,连绵似江河,先人的足迹可以在其中寻觅,中华民族的文明可以从中继承,先辈的道德精神可以从中得到崇尚。方志属历史文化范畴,它在国史、家谱间起衔接作用,使中华的历史文化成为整体,在世界文明古国中独领风骚、独树一帜。方志还具有促进国家统一,文化集成的功能。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地方志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是华夏文化的根,传承中华文明的血脉,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李建中 《史学月刊》2023,(12):57-63
近代黄河流域生态问题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相关领域人士的持续关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水利及相关专业知识群体从探求黄河“上旱下泛”的根源出发,指出欲根治黄河,必须调节中上游的气候、治理沙漠、恢复植被、开展水土保持;由此扩展,论证了植被在民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功效。基于此,以根治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发展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牧业为鹄的,向政府提出了相关建议。政府接受并萃取建议之精华,制定了以“两带一区加育苗”为内核旨在减除黄河河床内的泥沙、中上游蓄水保土、调节气候及防治沙漠扩张的计划。这些认知、建议、计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但由于时局不靖及缺乏物资、劳工、经费等具体支撑,而使黄河治理及恢复植被的实践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分全新世中期、西周至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汉唐时期、唐末至两宋、元明清六个时期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总的演变趋势是逐渐萎缩,但其中亦有反复,过程极为缓慢;森林植被的演变是一个立体的动态过程;森林植被的演变有气候变化的原因,但无序的人为开发是造成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森林萎缩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新梅 《风景名胜》2020,(2):0379-0379
本文介绍风景园林栽培技术,包括适地种植、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规划工程、依据生态原则以及合理栽培措施。进一步阐述风景园林植被养护工作,包括强化养护意识、安排专人看管和防治病虫害,为园林行业工作者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0.
徐路 《文物春秋》2020,(4):29-36
植被种类及分布调查是湿润地区开展墓葬类遗址保护的基础工作之一。桃花岭墓地是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桃花岭墓地乡土植物种类及分布,采用"群落学—生态学"方法对桃花岭墓地保护范围内植被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经调查,汉墓范围内数量较多且影响遗址安全及景观环境的植物共有30科64种,大致可分为5个植被型。在分析樟树、构树、篌竹、芒箕、一年蓬等12种主要群落类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利用长沙乡土植被优化墓地所在山体环境的治理措施和建议,力求在保护文物及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遗址周边的游览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