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9世纪英国的政治民主化与女权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迎华 《史学月刊》2000,11(4):85-92
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是19世纪英国历史的主旋律。在工业化的浪潮中,许多妇女走向社会,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独立的雇佣劳动,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强了独立意识。在社会政治民主化运动中,她们接受自由主义思想,参与党派活动、宪章运动和反谷物法斗争,甚至独立开展争取妇女选举权、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权和社会立法权运动,向社会显示自身的实力,不仅改变了轻视妇女的传统社会立法,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以实证和跨学科的分析手法,较为全面地考释了社会信息化史研究领域里尚无定论的最基本问题——“信息化“概念用词的源流,并指出:当代世界史上“信息化“概念及用词的产生和演变,既是这段历史先行者们用以表达所想、指导所为和引发创新的认知符号及信息载体,又是其后继者回顾、总结和续写历史时再行认知及深化思考的切入点,发挥着历史认识论的作用。因此,从史学角度对这一概念及用词展开探讨,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刘大先 《满族研究》2005,(3):118-120
20世纪的满族文学处于繁荣阶段,路地、关纪新主编的《当代满族作家论》一书集中对这一时期的满族文学进行了研究与评析。全书收评满族作家53人,对每位作家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述,勾画出20世纪满族文学的基本风貌,并反映出20世纪满族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7.
陈祥超 《世界历史》2001,2(1):37-47
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初渊源于意大利。墨索里尼作为开山鼻祖,对法西斯主义思潮、运动和体制在国际范围的滋生与泛滥起了先导作用,他于1922年10月率先在意大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相似文献   

8.
钱乘旦 《史学月刊》2002,(10):87-90
20世纪历史的主题是现代化,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都围绕现代化展开。就不发达国家而言,现代化对他们的冲击逼迫它们做出回应,于是就出现众多的革命、改良、和民族独立战争。就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似乎表明它们的“现代化”已经出现问题了,于是它们进入“修正”现代化的阶段。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一方面是“修正”现代化的努力,这两种相反趋势造成20世纪历史的矛盾发展,“不平衡”引发出无数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10.
19世纪英国济贫院制度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贫在英国有着久远的传统,从17世纪开始,济贫院在英国逐步发展起来,1834年后,“院内救济”成为新济贫法体系的核心。济贫院遵循“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两个原则,济贫法委员会希望通过济贫院的威慑作用,促使贫民自力更生,减少济贫开支。济贫院在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术界对济贫院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拟对这一制度进行评析,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1.
Baroness Boothroyd was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from April 1992 until October 2000. She describes her approach to the job of Speaker: how she routinely briefed herself for the business of the House, and how she approached some of the more difficult decisions required of the Speaker,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amendments, the use of the casting vote and allowing members to make personal statements. She comments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House's business during her time in the chair: the practice of government ministers to anticipate official statements in the media before they are made in the House; the length of ministerial answers at question time and the decision on the access of Sinn Fein members to the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of the House. She refers to the functions of the Speaker outside the chamber: chairing the house of commons commission; receiving Speakers and other public figures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representing the house of commons abroad.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进步是考古学进行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础,而理论的探索则是考古学的灵魂。考古学家开始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考古学学科体系与理论方法的探索及人类化演进过程中关键性的转变环节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同一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本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由于现代化启动并发生于特殊的历史时代 ,194 9年以来 ,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经历长期的曲折反复 ,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直至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才最终走上相互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是多元的时代,在全球化、地域化语境下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文学交流,是达到互相加深理解的重要一环。在这之中,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交流又占有非常重要与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常常导致社会冲突,解决冲突的方式不一,其中以改革和革命为主.当改革不足以解决尖锐的社会冲突之时,革命便不可避免,旧制度随之寿终正寝,而由国家实施的改革模式则力主法律的继承性和合理化变化.19-20世纪初的俄国则成为这样两种社会发展模式博弈的舞台.俄国通过革命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其革命模式对许多亚非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些采取革命方式解决冲突的国家多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步入现代化道路,反而使国家陷入混乱状态.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完全取决于其自身的历史条件与外部因素,盲目效仿他人不足取.  相似文献   

16.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2,2(1):77-88
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科学技术革命、现代化进程、市场与政府、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现代化和改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保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战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安年 《史学月刊》2000,3(1):84-92
根据社会生产力和实践第一的检验标准来考察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类型,可以发现,在20世纪,出现了美、日、德、英法、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区、其他发展中国家、苏联东欧转轨国家等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发展和停滞的两重趋势中,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主要趋势仍然是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 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内容涉及: ①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 ②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 ③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 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⑤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⑥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 ⑦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 7 个方面。除上述进展外, 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9.
雒长安 《文博》2001,(1):3-9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春秋季节气候宜人。其北部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逶迤起伏,婉婉相连;南部有鱼米之乡的汉中盆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巍峨险峻的华岳、终南,太白诸峰连成的秦岭山脉横贯省境,涛涛不息的渭水东西向穿越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陕西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史上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曾经多次在此地进行田野勘察,在陕北、关中西部和东部等地多有发现。本世界50年代起,以西安东郊半坡村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的发掘为开端,各地陆续发现了…  相似文献   

20.
On 21 November 1918, the Parliament (Qualification of Women) Act was passed, which enabled women over the age of 21 to stand for parliamentary election. Unlike women's suffrage, there was no sustained campaign to allow women to sit in parliament. However,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issue was ignored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This article traces perceptions of the woman MP in the pre-1918 period and offers the first detailed exploration of the topic. It argues that although discussions on the matter were not widespread like women's suffrage, there is value in examining these lesser-known debate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arliamentary candidacy of Helen Taylor in the 1885 General Election, in addition to how male politicians, the press, suffrage, and anti-suffrage organisations engaged with the idea of women sitting in parliament. Women's supposedly emotional nature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how contemporaries approached the subject of women MPs. Indeed, women's emotion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ir passionate temperament, were often used to discredit their political capabilities and portray women as emotion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inferior to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